.鲁迅小说《药》的主要内容?这部小说说明了中国人什么样的民族性?请给出较详细评述,能采纳定给好评。

如题所述

70多年来,鲁迅一直被称为“民族魂”、“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中国第一个圣人”。……

而鲁迅所谓的“最唤醒民众,最有思想性”的小说《药》发表于1919年,辛亥革命8年之后。由此人们发现一个现象,鲁迅笔下的中国人没有带有人性光辉的。如果非说有,鲁迅笔下的夏瑜和刘和珍是正面的人物,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最后都死于中国人之手,而且是受残害而死。特别是《药》里面的主人公夏瑜,死得毫无意义,事实上成为“于国不忠,于母不孝”之人,结局十分悲惨,夏母的情况尤其凄惨。

有网友指夏瑜的原型是秋瑾。又有的网友说“有人问鲁迅夏瑜的原型是否是秋瑾,鲁迅没有否认”,人们意识到这是中国语文教科书上的标准答案。中国的语文课本里《药》的主题(摘自互联网):“首先从作品本身来看。作品的明线也是主线,突出地描写了群众的愚昧和麻木。主人公华老栓愚蠢地相信人血馒头能治痨病,居然让孩子把革命者的鲜血当‘药‘吃’,而且对革命者这样冷漠无情,对刽子手康大叔反倒毕恭毕敬。茶馆里的一伙人对革命者宣传革命,‘感到气愤’;对革命者挨牢头的打,幸灾乐祸;对革命者叹息牢头不觉悟,纷纷胡说‘疯了’。革命者被杀害,人们‘潮水一般’地去看热闹。这些都充分说明群众毫无觉悟,麻木不仁。作品的暗线突出地描写了革命者的悲哀。革命者忧国忘家,却被族人告发;在狱中仍然宣传革命,却招来一阵毒打;在刑场被杀,只招来一帮‘看客’;鲜血还被别人当‘药’吃。他的母亲上坟,还感到‘羞愧’,也不理解他为之牺牲的革命大业。可见他是多么寂寞,多么悲哀。”

鲁迅与友人谈到《药》时说:“《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了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增加群众中的某一私人的福利。鲁迅自己的说法,既符合作品本身的实际,又符合当时他的思想,是对《药》的主题的精当的概括。”

然而,中国的中医药典里没有用人血馒头治疗肺痨的药方,民间也不会有这样的偏方,否则在中国大陆一定早就被发掘出来了。人们也很厌恶这部小说对中国人的负面描写,特别是对夏瑜的描写,死得窝窝囔囔,其母亲尤其凄惨。这样的牺牲是为什么?革命又是为什么?为人子者,还是独子,中国传统认为“百善孝为先”,夏瑜却要自己的母亲处于那种绝境,这样的革命者难道不是太冷酷,太无意义了吗?人们对夏瑜无法产生同情,也不认同夏瑜的“革命行动”。而鲁迅在写这部小说时辛亥革命已成功8年了,距离1907年7月15日(农历六月初六)秋瑾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已有12年。作为秋瑾的同乡的鲁迅不可能不知道秋瑾的事迹,也不可能不知道秋瑾事迹对当时革命的巨大影响。为什么鲁迅要把夏瑜写成那样呢?而且鲁迅更恶劣的是,在夏瑜死后,周周围的人极其冷漠,最多是坟上出现了一个花环,带出了一点点的同情。但实际上当时革命党是有很多同党的,在社会上也有很多同情者和支持者。对于秋瑾的死,不仅是革命党人深感痛惜,就连当时的部分媒体和普通人都对她充满同情,甚至包括当时的知县在秋瑾被俘后,对秋瑾都多方关照,在秋瑾就义不足百日后,竟然为秋瑾殉义而死。最后革命党人陶成章等1908年密遣同志王金发,暗杀了被怀疑出卖秋瑾的胡道南于绍兴某寺为秋瑾报了仇。

秋瑾本可以从容离去,之所以不肯逃离,是决意要以自己的鲜血唤醒民众。用秋瑾的话“可以使革命提前5年成功”,她的死是壮烈的,是有价值的,不是无谓的牺牲,对推动辛亥革命的成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亲笔为秋瑾女士题写“巾帼英雄”四个大字,并书楹联一副:“江沪矢丹忱,感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浙江革命先哲褚慧僧先生与秋瑾生前挚友吴芝瑛、徐寄尘女士于1912年在西子湖畔建秋瑾墓和鉴湖女侠祠,特将李钟岳的“神位”祀于祠中,上题“清山阴知县李钟岳之神位”,下书“李钟岳先生,山东安丘县人,秋案中有德于女侠”,以纪念李钟岳保护秋瑾和为秋瑾殉道的悲壮义举。从此,李钟岳与秋瑾两位志士的事迹并垂青史。

秋瑾牺牲后,李钟岳令人购买华丽棺材盛殓,由其婆家扶回安葬于今双峰县荷叶乡境内。后由秋瑾最亲密的两位女友吴芝瑛、徐自华移葬秋瑾于杭州西湖西泠桥边——秋瑾生前选中之地。著名作家王树增在他的“非虚构中国近代历史系列”《1911》中是这样说的:志士们所期望的“以血唤起民众”的夙愿在秋瑾身上体现得格外灿烂。”

秋瑾和鲁迅笔下的夏瑜是大相径庭的,鲁迅在辛亥革命成功8年后还要这样来写革命党人,居心何在?!在互联网上搜索“鲁迅于秋瑾的关系”,其结果令人大吃一惊,原来鲁迅和秋瑾不仅是同乡,还有过节,秋瑾曾经“判处过鲁迅的死刑”。日本学者永田圭介《秋瑾–竞雄女侠传》一书的问世,则有助于人们明了上述疑问:“作者将日文与中文资料互相对照,对秋瑾在日活动作了比较详细的爬梳,可望弥补国内学者的研究弱项。《秋瑾–竞雄女侠传》把秋瑾的一生放在中日两国的国情演化与中日关系的时代背景下来叙述,更容易使读者把握传主反清革命思想的成因与革命活动的具体内容,还通过运用大量的中、日文献资料,从秋瑾的诞生到密谋反清,对她的一生作了系统的描述。与一般学术论着不同的是,这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文学读物,阅读起来并不干涩;与一般文学作品不同的是,这又是一本可信度较高的传记作品,不追问

民族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24
《药》讲述的是朴实善良而又愚昧无知的农民华老栓,一心想用人血馒头给患肺病的儿子治病,并在革命者夏瑜被杀的时候得到了人血馒头。
通过对茶馆主人华老栓夫妇为儿子小栓买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愚弄人民的罪行,颂扬了革命者夏瑜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惋惜的指出了辛亥革命未能贴近群众的局限性。作品以华老栓夫妇给儿子治病为明线,以革命者夏瑜被反动派杀害为暗线,两线交织,结构故事。追问

民族性

追答

夏瑜是鲁迅先生著名小说《药》中的主人公。他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他家境贫寒,以致使贪婪的牢头从他身上“榨不出一点油水”;他意志坚定,在狱中坚持宣传革命道理,甚至劝牢头造反;在对敌斗争中“不要命”,不怕打,英勇无畏,毫不动摇。最后,在敌人的屠刀下慷慨就义,表现出革命者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夏瑜的革命斗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鲁迅先生热情赞扬了他为革命献身的精神
他的小说揭露批判我们中国人的劣根性,如:奴性、面子观念、看客心态、麻木、卑
怯、自私、狭隘、保守、愚昧等等,这些在鲁迅笔下都被揭露无遗。
小说《药》突出地描写了群众的愚昧,主人公华老栓愚蠢地相信人血馒头能治痨病,居然让孩子把革命者的鲜血当“药”吃,而且对革命者极端的冷漠,对刽子手康大叔反倒毕恭毕敬。
麻木冷漠的现象,小说《药》中的夏瑜被斩首示众时,那些赶来鉴赏这杀人盛举的看客没有丝毫的同情心,他们兴致很高,“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夏瑜牺牲后,那些茶馆里的茶客不但不动一点恻隐之心,反而把夏瑜的遇害当作有趣的故事津津乐道。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