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戊戌变法与日本的明治维新有何联系

中国的戊戌变法与日本的明治维新有何联系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戊戌变法吧.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康有为多次上书,痛陈变法之迫切,使光绪帝深受感动,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下“明定国是诏”,变法运动正式开始。6月16日光绪帝在颐和园召见康有为,商讨变法的具体步骤和措施。康有为详细地陈述了他的意见,深得光绪帝的赞许。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光绪帝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但维新派对经济、政治、文化的一些改革,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反对,并于9月21日,慈禧太后和荣禄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慈禧太后宣布“亲政”,下令搜捕维新派,废除变法法令,逮捕杀害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失败了。戊戌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前后仅103天,因此又称“百日维新”。因发生于戊戌年,也称“戊戌变法”。 " ;_bB"q*
戊戌变法是这样,那明治维新又怎样呢? kj~)#KDN
1868年1月3日,日本的明治天皇颁布了“五政复古”诏书,这是日本著名的明治维新运动的开始。 yH#zyO4fD-
19世纪中叶,一向奉行“锁国政策”的日本,遭到美、英、法、俄等国的侵略,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日本人民仇视外国侵略者,更痛恨和侵略者相勾结的幕府。农民和市民纷纷起义,开展“倒幕”运动;中下层武士、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中的改革势力也投入了“倒幕”斗争。就在1月3日这一天发动了政变,由明治天皇召开有倒幕派皇族公卿,大名和武士出席的御前会议,宣布“五政复古”,恢复天皇亲政、废除幕府,成立新的中央政府,并责令幕府将军德川庆喜交出领地和财产。1月6日夜间,德川庆喜逃往大阪,集中兵力反扑。内战爆发。 GMU.Kt
1月底,倒幕军在京都附近击败幕府军队,德川逃往江户。2月,天皇组织了讨幕军,由于广大农民和城市贫民积极配合,倒幕军终于打败了比自己数量多3倍的幕府军,德川庆喜被迫投降。倒幕派取得胜利后,建立起以明治天皇为首的日本新政府。明治天皇废藩置县,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为发展资本主义扫除了障碍,自此以后,由明治天皇主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这在日本历史上称作“明治维新”。 XAR~d6iZ
由此可见,虽然两者都发生在封建时期,同是变法,可它们之间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不同. _v{,vLH
首先,我们比较一下它们的领导人.戊戌变法的领导人是康有为,谭嗣同等,他们都是书生出生,在政治上虽有一定的领导能力,但缺少谋略,戊戌变法103天,奏议无数本,上谕无数条,不分轻重缓急、主次先后,令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更糟的是,这些条令几乎没有一条能够扎实贯彻下去。维新派又不懂得争取同盟军。在维新运动初期,洋务派包括李鸿章在内,无不争相趋附,但维新派却对实力最强的李鸿章派系力加排斥。在处理翁同龢问题上,他们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光绪帝刚宣布变法,后党就斥逐帝党中最能左右政局的翁同龢出京,维新派不但不努力挫败后党阴谋,反而利用光绪帝思想日渐激进,同翁产生了一定程度矛盾来促成此事。其实,在维新派同顽固派的剧烈政争中,翁李和王朝内部的洋务派分子、其它非后党官僚分子,是可以起到缓冲矛盾、甚而牵制削弱顽固派作用的。可是维新派没有看到这一点。 M8X*fYn
而明治维新的领导人的谋略和经验就丰富多了.明治维新的发起人都是武士出生.他们因当时森严的等级制度而流浪街头,饱经风霜,深入社会,清楚地看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对社会那种厌恶之情可想而知.日本维新派精明强干,长于韬略,是批出色的政治家、权术家、军事家。目标坚定,百折不挠,死死咬住夺取政权这个环节不放。在步骤上,稳扎稳打,谨慎行事。新政府成立,施政方针只有再三斟酌后改定的五条誓文,并无倾盆大雨,却实实在在地初步改造了政体。然后逐步实行废藩置县,取消身份证,废除士族华族特权,改正地税,发展实业和近代教育,最终实现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开化。为废除不平等条约,从1869年正式谈判开始,到1894年签订日英通商条约,基本恢复关税自主,取消治外法权,争得国际贸易最惠国待遇,花费25年时间。到1910年实现废除不平等条约,次年签订新约,完全取得关税自主权,前后花了42年时间。这表现出明治维新具有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的民族民主运动的性质,也表现出明治人物的坚韧毅力。在策略上步步为营,选择了一种阻力最小的路线和做法。 g6o-/A!Q3
可见,戊戌与明治的领导人是存在很大不同的.除了这以外,他们所依靠的力量和变法的背景也不同. O Ul+es
戊戌变法所依靠的是光绪帝,一个当时并没有实际权力的皇帝,政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对封建势力和列强寄于幻想,远离了民众,他们害怕农民斗争,把维新运动作为阻止农民革命的手段,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归于失败.而日本维新派有强大的藩做后盾,明治维新领导人多为长州、萨摩藩的中上层武士。他们同藩主有世代相传的比较紧密的历史联系,对藩内政治也有较多发言权,又比较了解下层武士动向。他们大多参与了藩政改革,于五、六十年代掌握了藩内实权.维新派与人民群众也联系紧密,受到人民的支持和物资的大量资助,力量与中国相比强大多了. V|zzj[c
而且,变法前所处的环境也有差别.日本大约在公元4—5世纪由大和朝廷完成了统一,经过7世纪中叶大化革新,确立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公元12世纪末,源赖朝树立了武士政权,它代表新兴封建领主阶级利益。这个政权的中央机构为幕府,把持全部朝政。天皇大权旁落,只是日本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精神象征。1603年,德川家族在江户建立幕府,明令将日本分为士(武士)、农、工、商四个等级,而掌权的武士阶级,又细分为许多阶层,上下尊卑,等级森严。以幕府将军为首,下有诸侯(大名),其领地称藩国,政治经济军事上皆具有相对独立性,自成行政系统。中国维新派面对的政局和历史遗产,与日本截然不同。自秦朝以来,中国基本上是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皇帝独揽乾纲。到明清时君主专制制度尤为完善,雍正以后更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中国维新派没有日本那样的强藩作后盾,更无可能拥有自己的据点独立地创建、训练军队。晚清时期虽出现过地方实力派,但关键时刻都无一例外地效忠慈禧。慈禧与光绪虽有矛盾,却始终未达到公开决裂的程度。清廷实权,一直牢牢掌握在慈禧手中。中国维新派尽管曾得过几个军机章京的头衔,但从未真正夺到过政权。而日本维新派则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这就是二者结局不同的根本原因。 1,=U^W.G
最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两国的实力差别甚大.虽然都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但相比之下,中国所处的形势危险得多,列强的侵略势焰嚣张得多.而且当时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很低,经济基础还很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落后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难以改造以封建经济基础为依托的强大的封建上层建筑,资产阶级力量不足以同封建势力相抗衡.日本的强藩内部顺应商品经济发展趋势,引进西方先进生产和军事技术,积极扩大对外贸易,促进了藩内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所以资本主义在两国的势力是强弱不同的.而实行资本主义改革,需要的正是资本主义力量,既然力量薄弱,那麽变法在中国失败了,也是理所当然的. y K)7%j!
综上所述,造成戊戌变法失败而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要正确看待,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取长补短,努力地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使中华民族走向富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8-28
联系:日本改革成功后,开始了军国主义的扩张,造成中国甲午战败,列强对华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加深,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积极探索救国之路,推动戊戌变法运动发展。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