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七大方言,民国初年到底哪种方言差一票成为国语?

如题所述

说到现在的“国语”大家都知道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选定的,我国有着七大方言,在历史上“国语”发生过很多次变化,从最开始的“雅言”到明朝的“金陵雅音”清朝的“北京官话”,及现在我们所说的“普通话”,这些都是时代的产物。其中关于国语的确定流传最广的就是在民国初年有一种语言差一票成为了国语,到底是哪一种语言差一票差点成为国语呢?这是怎么回事,下面我来给大家说一说。

坊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当年辛亥革命成功民国建立之初,粤语一票之差成为国语(普通话)。而且有鼻子有眼地说,当时在国会内订立国语时,要求粤语成为中国国语的呼声相当高。当时广东籍议员掌握了过半数议席,粤语成为国语理应不成问题;惟孙中山虑及中国之统一问题,逐一向议员游说以汉语北方话作为国语。最终,粤语以一票之差(一说为三票)败北,汉语北方话成为中华民国国语。

 著名作家王蒙有着不同的观点,他举了一个例子:“普通话是建国后的官话,继承的是历朝历代的国语,我去洛阳的时候,洛阳人告诉我,古代的官话就是洛阳地区的方言,这是有据可考的,但是在选国语的时候,洛阳以一票之差失败了,说的我差点就信了。后来我又去了陕西,陕西人也和我说选国语的时候候选的只有陕西话和北京话,但是陕西话差了一票没成为国语。”

国音统一会议由于争吵激烈,会议的议长吴敬恒在4月22日辞职,接任的王照也请了病假,临时由直隶的王璞主持会议。会议过程中,对有争议的字音,以多数票决定“国音”,所以说在审定的这么多汉字中,也许有一些是“差一票”通过的,但不存在某一个方言整体差一票被定为国语的情形。整体来说,最后的结果还是以北京语音为“基础”,同时吸收其他方言的语音特点,如区分尖团音和保留入声,后人称之为“老国音”。从以上国音统一大会的过程来看,所谓粤语或者洛阳话或者陕西话“差一票”成为国语只是个民间传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22
最终民国政府决定采用北方官话为普通话,并且临时采用了一套注音符号系统,可见当时的一票之差定为国语纯属是个民间传说,虽然现在很难知晓当时的具体票数,但可以肯定的是北方官话一定是以压倒性优势取得胜利的。
第2个回答  2019-09-22
应该是一些很大众化的语言,毕竟这样子才能够成为国语。
第3个回答  2019-11-29

说到现在的“国语”,大家都知道是新中国成立后选的。中国有七种主要方言。在历史上,“普通话”曾多次发生变化,从最初的“雅言”到明朝的“金陵雅音”,清朝的“北京普通话”,再到现在的“普通话”,都是时代的产物。其中,最流行的是民国初年,一种语言空白成为一种民族语言。

大多数人认为民国时期粤语以一票之差成为国语,也有人说民国时期国语建立时粤语的声音最高,因为当时很多人都是广东话,但孙中山最终决定用北方话作为将来统一的国语,广东话以一票之差落败。

但著名作家王蒙并不这么认为。他举了一个例子:“普通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普通话,它继承了历代的普通话。”。我去洛阳的时候,洛阳人告诉我,古官话是洛阳地区的方言,可以考。然而,当我竞选国语时,我以一票之差输掉了选举。后来,我又去了陕西,在陕西西部的人们告诉我,当我竞选国家语言时,陕西方言以一票否决了选举。

由此可见,这种说法在不同的地方是不同的,那么什么样的方言“差票”成为当时的国语呢?事实上,如果我们研究一下当时的会议人员,我们可以发现,参加会议的大多数人来自北方,只有四个人来自广东。因此,有传言说广东话缺少普通话。当时,会议上有来自各省的人。他们为了自己的方言赢得一席之地,开始了激烈的争吵。

争吵的激烈导致当时会议发言人辞职。最终,中华民国政府决定采用北方官话作为国语,并暂时采用了一套注音系统。可以看出,当时的票数差异纯属民间传说。虽然当时很难知道具体的票数,但可以肯定的是,北方华语一定是以压倒性优势获胜的。

第4个回答  2019-09-22
这件事情其实不是真的。当时北方的话是票数奇高,并不是以一票之差。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