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鲁迅笔下的寿镜吾先生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如题所述

鲁迅笔下的寿镜吾先生的性格特点概括来说,就是他极方正、质朴、博学,且关心学生,乐于助人。

拓展资料

寿怀鉴(1849~1930年),字镜吾,晚号菊叟,绍兴城内都昌坊人,清同治八年(1869)中秀才。愤于洋人跋扈,清廷丧权辱国,以不买洋货、绝意仕进明志,在家中三味书屋设馆收徒,厘定规约,年收学生不过8人。为启发学生思路,提高文学修养,选授课文注重文采,因其异于传统,被人讥为“离经叛道”。

鲁迅十一岁时到三味书屋从寿镜吾先生读书。三味的意思,按寿镜吾先生的儿子寿洙邻后来的解释是:经书之味,史书之味,子书之味。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曾提到在三味书屋中读书的情况,持批判的态度。

这主要是对当时的教育方法而言的。对寿镜吾先生在字里行间还是流露出尊敬的心情。认为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是很慈祥的老师。有些人把寿镜吾先生描写成迂腐的秀才,那是不真实的。寿镜吾先生在当时的社会里是一个比较好的老师。

镜吾斥为不孝,拒收送来之银。书屋后有丹桂一竿,时徘徊其下,有一亭名“自怡”,又于对面墙上,书“寄傲”两字,以示傲然遗世,自得其乐之意。鲁迅于光绪十八年(1892)二月入三味书屋受教,历时5年。其道德文章予鲁迅以深刻影响,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文中对当时生活有详细记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7-23

他为人方正、质朴、博学;在当时比较开明,不打骂学生;对学生既和蔼又严格。为人正直,尚气节,崇礼义,生活俭朴。

拓展资料:

寿镜吾(1849~1930),名怀鉴,又字镜吾,晚号菊叟,绍兴城内都昌坊人。清同治八年(1869)中秀才。愤于洋人跋扈,清廷丧权辱国,以不买洋货、绝意仕进明志,在家中三味书屋设馆收徒,厘定规约,年收学生不过8人。为启发学生思路,提高文学修养,选授课文注重文采,因其异于传统,被人讥为“离经叛道”。

其晚年,置一夏布长衫,挂于墙上,与两子换穿。每逢春节,于学生拜年次日必回拜。客人来访,必整衣冠相迎。清贫自守,不愿儿辈科举入仕,次子鹏飞富才学,镜吾将其锁于楼房内,不令出而应试。鹏飞缘绳而下,赴京得朝考一等第一名,授吉林宏安知县,镜吾斥为不孝,拒收送来之银。书屋后有丹桂一竿,时徘徊其下,有一亭名“自怡”,又于对面墙上,书“寄傲”两字,以示傲然遗世,自得其乐之意。鲁迅于光绪十八年(1892)二月入三味书屋受教,历时6年。其道德文章予鲁迅以深刻影响,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文中对当时生活有详细记述自己上学经历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寿镜吾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05-07
鲁迅笔下的寿镜吾先生的性格特点概括来说,就是他极方正、质朴、博学,且关心学生,乐于助人。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说,寿镜吾先生“极方正、质朴、博学”。
1.他教学严,“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
2.他常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鲁迅父亲病重,亟需一种“三年以上陈仓米”,鲁迅多方搜求未果便告知了寿先生。几天后寿先生自己背了米送到鲁迅家里,所以后来鲁迅无论求学南京,还是留学日本,或入京工作,只要回乡便不忘去看望寿先生。
3.1906年他奉母命从日本回乡完婚,仅在家十天,也要去寿先生家坐一坐。1912年进京工作后仍与其保持书信联系,1915年底寿夫人病逝,鲁迅又主动送挽帐致哀。

寿镜吾(1849~1930),名怀鉴,又字镜吾,晚号菊叟,绍兴城内都昌坊人,清同治八年(1869)中秀才。愤于洋人跋扈,清廷丧权辱国,以不买洋货、绝意仕进明志,在家中三味书屋设馆收徒,厘定规约,年收学生不过8人。为启发学生思路,提高文学修养,选授课文注重文采,因其异于传统,被人讥为“离经叛道”。
鲁迅到三味书屋从寿镜吾先生读书。历时5年。其道德文章予鲁迅以深刻影响,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文中对当时生活有详细记述。三味的意思,按寿镜吾先生的儿子寿洙邻后来的解释是:经书之味,史书之味,子书之味。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曾提到在三味书屋中读书的情况,持批判的态度。这主要是对当时的教育方法而言的。对寿镜吾先生在字里行间还是流露出尊敬的心情。认为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是很慈祥的老师。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07-23

老先生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是很慈祥的老师。有些人把寿镜吾先生描写成迂腐的秀才,那是不真实的。寿镜吾先生在当时的社会里是一个比较好的老师。鲁迅先生对寿镜吾先生在字里行间还是流露出尊敬的心情。

扩展资料

寿怀鉴(1849~1930年),字镜吾,晚号菊叟,绍兴城内都昌坊人,清同治八年(1869)中秀才。愤于洋人跋扈,清廷丧权辱国,以不买洋货、绝意仕进明志,在家中三味书屋设馆收徒,厘定规约,年收学生不过8人。为启发学生思路,提高文学修养,选授课文注重文采,因其异于传统,被人讥为"离经叛道"。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会稽县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3-10-28
1893年,少年鲁迅看见寿镜吾的时候,是这个样子——“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其实,那年,他不过是44岁而已。寿镜吾的性格特点是正直、倔强、嫉恶如仇。他所处的时代是丧权辱国的清末,因此,骂世成了老先生的一大快事。当时,外国人在绍兴城建了真神堂,他们所豢养的教徒中的败类,经常霸占百姓的土地、房产,绍兴城被洋鬼子及其走狗闹得鸡犬不宁。寿镜吾救国无门,教书之余,每日在家里咒骂洋鬼子。为了拒绝洋人来三味书屋“拜访”,他特意在院里修了一个空坟,以示誓死不合作的态度。他生活并不富裕,但他从无怨言,他甘于“菜根香”。他只骂洋鬼子,骂仗势欺人的假洋鬼子。有时他会冲出书屋,去为那些被假洋鬼子欺侮的长工鸣不平。鲁迅后来“横眉冷对千夫指”的精神,或许可以在这位启蒙先生身上找到源头。鲁迅后来之所以能在与国学大家诸如章士钊们的论战中屡屡获胜,而周作人的散文之所以会那么博大精深古色古香,这和寿镜吾当年的精心打造是分不开的。他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丧权辱国十分痛恨,切盼能有人站出来推翻它。因此,他更多的是给学生们讲除暴安良的侠客,他充满豪情地讲荆柯、聂政、虬髯客等人的传记和演义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