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骥伏枥意思是什么

如题所述

老骥伏枥的意思:骥:良马,千里马;枥:马槽,养马的地方。比喻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仍有雄心壮志。

老骥伏枥

【拼音】:lǎo jì fú lì

【出自】: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年老的千里马虽然躺在马棚里,但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能够驰骋千里。

【示例】:老骥伏枥的老王,平日的生活起居都自行打理,不愿劳驾别人。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分句;含褒义

扩展资料

一、老骥伏枥的近义词:壮志凌云

壮志凌云

【解释】:壮志:宏大的志愿;凌云:直上云霄。形容理想宏伟远大。

【出自】:这号人,在困难中不是低头叹气,而是奋发图强,壮志凌云,气吞山河。◎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八章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近义词】老骥伏枥、鸿鹄之志、壮气凌云、豪情壮志、雄心勃勃、雄心万丈、意气风发、抱负不凡、青云之志、雄心壮志、斗志昂扬

【反义词】好逸恶劳、无所作为、暮气沉沉、垂头丧气、人穷志短、无所事事

二、老骥伏枥的反义词:老态龙钟

老态龙钟

【解释】:龙钟:行动不灵便的样子。形容年老体衰,行动不灵便。

【出自】:有一位老态龙钟的工兵营营长吴某到站台迎接,并且报告锦州形势混乱,火车不能开过。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六十九回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状语、定语;用于人等

【近义词】老迈龙钟、齿豁头童、蓬头历齿、头童齿豁、老气横秋

【反义词】反老还童、血气方刚、老骥伏枥、鹤发童颜、老当益壮、风华正茂、徐娘半老、年轻力壮、半老徐娘、年富力强、童颜鹤发、生气勃勃、风韵犹存、返老还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老骥伏枥 ( lǎo jì fú lì )

解 释 骥:良马,千里马;枥:马槽,养马的地方。比喻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仍有雄心壮志。

出 处 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分句;含褒义

示 例 用飞龙在天,对~。(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

近义词 老当益壮、壮志凌云

反义词 老气横秋、老态龙钟

故 事 东汉末年,曹操率军先后消灭董卓、黄巾军、吕布、袁术、袁绍、刘表等地方势力,控制北方领土。袁绍的儿子投奔北方的乌桓,53岁的曹操亲率大军彻底征服20万乌桓人,凯旋后作《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历史故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五月,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袁绍;此后军威大振,曹操也更加雄心勃勃。这年七月,曹操胸怀统一北方之志,统领大军出卢龙寨,日夜抄道疾进,远征乌桓。大军一到柳城,即大败乌桓骑兵,杀死了单于蹋顿。袁绍的儿子袁尚、袁熙从柳城逃命至平州公孙康处。曹操手下的大将知道了这件事后,劝曹操乘胜出击,拿下平州,剿灭袁氏兄弟。曹操深知公孙康与二袁不和,如果急着去进攻平州,那么他们肯定会合伙抵抗;如果再等一段时间,他们一定会自相残杀。于是不顾众大将的建议,下令收兵。没几天,公孙康果然把袁氏兄弟的头颅送了过来。这样曹操北征乌桓、统一北方的大业算是完成了。
中秋刚过,曹操便令班师回朝。大军经过十多天的艰难跋涉,终于走出了满目荒凉的柳城,来到了河北昌黎。这里东临碣石,西邻沧海。曹操屹立山巅,眺望大海。这时夕阳西下,碧海金光;远处的岛屿若隐若现,近处的海浪又滚滚向前……
眼见如此壮丽的景色,曹操不禁又诗兴大发,脱口吟道: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返回军营之后,曹操仍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他想:北方的袁绍、蹋顿虽然已讨平,南方的孙权、刘备却仍然各雄踞一方。祖国的统一大业尚未实现。这时的曹操已是五十三岁的人了,但历史的重任肩负在身,统一祖国大业的使命仍在召唤着他。想着想着他激情难耐,豪情又起,大踏步跨至案前,挥笔写下: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这两首诗表现了曹操热爱自然、蔑视天命、老当益壮、志在千里的积极进取精神,抒发了他那变革现实、统一国的豪情壮志。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12-20
老骥伏枥 ( lǎo jì fú lì )

解 释 骥:良马,千里马;枥:马槽,养马的地方。比喻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仍有雄心壮志。

出 处 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分句;含褒义

示 例 用飞龙在天,对~。(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

近义词 老当益壮、壮志凌云

反义词 老气横秋、老态龙钟

故 事 东汉末年,曹操率军先后消灭董卓、黄巾军、吕布、袁术、袁绍、刘表等地方势力,控制北方领土。袁绍的儿子投奔北方的乌桓,53岁的曹操亲率大军彻底征服20万乌桓人,凯旋后作《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历史故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五月,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袁绍;此后军威大振,曹操也更加雄心勃勃。这年七月,曹操胸怀统一北方之志,统领大军出卢龙寨,日夜抄道疾进,远征乌桓。大军一到柳城,即大败乌桓骑兵,杀死了单于蹋顿。袁绍的儿子袁尚、袁熙从柳城逃命至平州公孙康处。曹操手下的大将知道了这件事后,劝曹操乘胜出击,拿下平州,剿灭袁氏兄弟。曹操深知公孙康与二袁不和,如果急着去进攻平州,那么他们肯定会合伙抵抗;如果再等一段时间,他们一定会自相残杀。于是不顾众大将的建议,下令收兵。没几天,公孙康果然把袁氏兄弟的头颅送了过来。这样曹操北征乌桓、统一北方的大业算是完成了。
中秋刚过,曹操便令班师回朝。大军经过十多天的艰难跋涉,终于走出了满目荒凉的柳城,来到了河北昌黎。这里东临碣石,西邻沧海。曹操屹立山巅,眺望大海。这时夕阳西下,碧海金光;远处的岛屿若隐若现,近处的海浪又滚滚向前……
眼见如此壮丽的景色,曹操不禁又诗兴大发,脱口吟道: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返回军营之后,曹操仍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他想:北方的袁绍、蹋顿虽然已讨平,南方的孙权、刘备却仍然各雄踞一方。祖国的统一大业尚未实现。这时的曹操已是五十三岁的人了,但历史的重任肩负在身,统一祖国大业的使命仍在召唤着他。想着想着他激情难耐,豪情又起,大踏步跨至案前,挥笔写下: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这两首诗表现了曹操热爱自然、蔑视天命、老当益壮、志在千里的积极进取精神,抒发了他那变革现实、统一国的豪情壮志。
第3个回答  2019-06-25
老骥指老去的千里马。伏枥指伏食马槽。老骥伏枥是一个成语,读音是lǎo jì fú lì,意思是比喻人虽然年老,但仍有雄心壮志,出自于曹操的《步出夏门行》。
第4个回答  2012-12-15
成语“老骥伏枥”, 出自于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诗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意思是说,老了的良马虽然伏处在马房里,仍想奔腾千里。后人常以这句“老骥伏枥”来比喻有志之士,年纪虽老而仍有雄心壮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