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兴国县画眉坳钨矿

如题所述

画眉坳钨矿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兴江乡境内,地质工作程度较高,具有江西赣南钨矿典型的“五层楼”规律。

画眉坳矿区地处华南加里东褶皱系、赣中南隆起、赣西南凹陷、信丰-于都褶断束北端。次级构造单元属于安福-古龙岗构造隆起区,东、西两侧分别与青塘-银坑坳陷带、兴国坳陷盆地相接,属于赣南W-Sn-Mo-Bi-REE-U-(Pb-Zn-Au)成矿带。

1.矿区地质简述

(1)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除少量第四系堆积外,主要由震旦系变质岩组成,其主要岩性为硅质板岩、硅质千枚岩、片岩和变质砂岩,矿区矿体产于外接触带震旦系变质砂岩中。按岩性组合可划分为千枚岩组(Z2-1)、片岩组(Z2-2)、片岩与变质砂岩互层组(Z2-3)、片岩夹变质砂岩组(Z2-4)、变质砂岩夹片岩组(Z2-5)5个岩组,皆呈整合接触关系,出露总厚度大于1200m。

(2)构造

矿区构造以断裂为主,节理、裂隙十分发育,褶皱构造简单。矿区褶皱构造呈一近似弧形向南东倾斜的单斜构造,倾角平缓。在片岩层中往往发育紧闭的复卧式小褶曲,规模较小。区内断裂分为成矿前和成矿后两种。成矿前断裂以成组成带的裂隙为主。成矿后断裂共分北东向、北北东向、北东东向、北西向4组,区内皆可见到互相切错、交叉重叠现象。北东向断裂破碎带构成矿区基本构造框架,控制矿床产状和规模。

(3)岩浆岩

矿区未见岩浆岩出露地表。钻孔证实主矿带西区标高500~100m间有大量花岗岩脉侵入于变质岩系中,一般沿层面、片理面或小角度斜交的裂隙面贯入;主带东区标高150~10m间只存在少量花岗岩脉,推断花岗岩体隐伏在标高-100m以下;花岗岩化学类型属富碱质、超酸性、铝过饱和型,属燕山早期第一阶段产物。

2.矿床特征简述

(1)矿体特征

矿体产于外接触带震旦系变质砂岩、板岩、片岩中,受断裂构造控制。矿体形态一般呈规整的脉状,接触面有凹凸不平,与围岩界面清晰,但细部变化复杂,分支复合、尖灭侧现、膨大缩小、锯齿状折曲等现象多见。

按矿体成组成带分布特点及开采条件矿区自北向南分为主带(画眉坳区段)和雷公地矿带,两带水平间距600余米。

主带(画眉坳区段)长1200m,宽180~200m,延深大于800m,总体走向45°~50°,倾向西北,倾角75°~88°。以主干断裂F1为界,分东西两区,西区矿体主要是单独大脉及部分平行薄脉,赋存深度浅;东区为密集平行薄脉,平均含脉密度4.4条/m。该区段共圈出编号矿脉84条,其中主要矿脉7条,次要矿脉10条。矿脉走向55°~75°,倾向北西,倾角75°~85°,矿脉单体长30~200m,常呈尖灭再现、分支复合、侧幕追踪状。全脉延长可达500~900m,脉宽0.1~1.0m,平均脉宽0.45m,倾向延深400~800m,平均品位WO31.409%。

雷公地矿带可分为Ⅰ、Ⅱ、Ⅲ带及其他规模较小的矿化标志带,总体产状陡;该区段共圈出编号矿脉31条,矿脉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30°~75°,矿脉平行密集成群分组。矿脉群走向延长300~800m,一般脉宽0.10~0.70m,最宽1.80m,一般延深400~500m,最大延深达800m以上,平均品位WO30.171%~1.051%。

(2)矿石类型及结构构造

矿区矿石工业类型主要为石英脉型黑钨矿,少量矽卡岩型白钨矿。矿石自然类型为原生矿石。

矿石结构有半自形粒状结构、他形粒状结构、共结边结构、乳滴状结构、压碎结构、揉皱结构等;矿石构造有块状构造、梳状构造、条带状构造、角砾状构造、放射状构造、晶洞构造等。

标本名称 石英脉型钨矿矿石 编号 DB073-1 形成时代 燕山早期

中国典型矿山大型矿石标本图册

标本呈灰白色,中细粒粒状结构,脉状—浸染状构造。矿石矿物主要有黑钨矿、白钨矿、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白云母、绿泥石等。WO3品位为3.7%

成因类型 高温热液-石英脉型 产地 江西省兴国县画眉坳钨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