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油子,卫嘴子”的由来?

如题所述

一、老一辈的人下结论:北京人经多见广,眼界宽,心眼多,不容易上当受骗。看上去对谁都挺客气,其实对谁都留着一手,发现风向不对,立马打轮转舵,有着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外地人眼里,北京人比较世故,油滑,于是便得了个“京油子”的评价。

二、津门乃水陆码头,商埠文化发达。天津人脑子活,嘴巴巧,能说会道。过去相声演员先要经过天津观众的认可后,才敢放开手脚闯江湖。就是因为天津人说话诙谐,幽默,“逗哏”,久而久之,落了个“卫嘴子”的名声。

“北京城”——当时的北京,乃天子脚下,帝王之都,指的仅是城墙里边那点儿地方,既不设行政机构,也不入州府道县的编制序列。老百姓打官司,得跑到宛平县衙,即现在的丰台区宛平镇。

“天津卫”——燕王扫北、定都北京后,明成祖朱棣从老家安徽招募了三个“卫”的亲兵,驻扎天津,拱卫京师。“卫”是明朝的军事建制,由指挥使统领,直隶于后军都督府,有点类似今天的警备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2-03
  从清末到解放初,在北京广泛流传的是“京油子,卫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
“京油子”和“卫嘴子”都是比较好理解的。
  
  北京是国都,是皇帝、王公、大臣住的地方,作为老百姓来说,不要说这些人,就是他们的佣人,都是您惹不起的,俗话说“宰相家人七品官”嘛。
  
  从上层看,皇帝一言九鼎,一句话可以让人升官,也可以让一个人丢官丢命,做他们的佣人就有一定的风险性,官被抄家的时候,佣人的财产可能同时被抄,甚至和老爷一起杀头。所以当佣人既要巴结老爷,好多得点赏钱,又要与老爷保持一定的距离,免得自己吃挂络。
  
  从底层看,佣人的东家也是他的后台,这就是所谓“打狗还得看主人”,一个邻居如果当上了一个有权势大官的佣人,而你以前曾经得罪过他,他就会仗着老爷的势力加倍地报复你。所以北京人很少去直接地、过份地得罪周围的人。
  
  从社会看,一个要饭的人加入了帮伙就有了势力,一个妓女受到王爷的宠爱就是有了靠山,所以昨天的下三赖也许今天就抖起来,昨天的豪门客也许今天就讨了饭。看过突变大事太多的北京人,不得不多长几个心眼,和谁都保持一定的距离,对谁都不过分地亲密,谁都不得罪。而且发现风向不对,也会马上转舵,来个好汉不吃眼前亏。
  
  外地人看北京人这么事故,这么油滑,于是就生出了“京油子”这么一个称号。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并不是所有的北京人都是京油子,第二京油子是一些北京人在风云变幻的那个环境中,为了自我保护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心理反映。可能你讨厌、瞧不起甚至鄙视京油子的作派,确实北京人没有成大气候的人,但是你从另一面看,真正的老北京人,没有一个犯大错误的,没有一个上大当的。就是因为他们在意识上只求平安、塌实,在行为上长期以来形成的自我保护意识太强了,做什么都左顾右盼。
  
  天津是北方的一个重要的商埠码头,既有陆运,又有河运、海运,因此天津比较发达的是商埠文化和码头文化。为了揽到买卖,为了拿到装卸任务,就要说服客户,久而久之,天津人能说,给人们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象,“卫嘴子”这个称号自然而然就叫开了。
  
  为什么过去的相声演员要先经过天津观众的认可以后,才可以大胆地闯江湖,就是因为天津人平时说话就很诙谐、幽默、逗笑,所以,能把天津人说乐了,就一定能够红遍全国。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天津人都能说会道,内向、木呐的人也有,所以,不能一见到天津人就说人家是“卫嘴子”。还有更为令人尴尬的是,一见到天津人就让人说天津快板,似乎天津快板是天津人的必修课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