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钱速度能赶上房价上涨吗?

如题所述

如何理解靠存款买房难于追上房价上涨的速度 


最近,看到了一个数据,说是中国人在银行的存款总额,截止到上个月差不多就是70万亿,而居民个人贷款的总额是40万亿,换句话说,这两个数相减之后,就剩下30万亿了。这是个什么概念呢?30万亿除以14亿,每个人的净存款就只有2万元。而一个家庭按照三个人的标准来计算,大概就是6万元的存款。


而6万元的存款是什么概念呢?在热门城市,每年的房价上涨幅度都可以轻易超过这个数字。就比如一些三四线城市,2017年的时候,房价也就是5000元左右,现在早就翻倍,轻轻松松超过了1万元。按照一套房子100平米来计算,每年就上涨了50万元,大概等于10个家庭的存款总额。由此可见,在高房价面前,努力存钱节约变得毫无意义。


因此,三刻估计着,随着房价的进一步攀升,可能我们的人均存款估计会进一步减少。过去,我们一直都说,中国人爱存款。但是估计着马上就要反转了。对于这种现象,有人说,没事啊!欧美发达国家也是人均存款特别少,这说明咱们的国家在发展了啊!


对此,三刻只能说呵呵了,因为欧美国家的福利保障制度非常健全,生老病死教育医疗都是有保障来兜底的。可是,咱们这里却不行啊!一个家庭六万元的存款,随便一个不大的病,基本上就全部消耗光了。真要是碰上孩子读书上学什么的,估计着一年下来补课费就不够啊!所以,三刻认为,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一定要引起重视。


另外,我们还要对人均存款总额急剧减少的背后原因进行一个分析。要知道,社会消费品总额的增长上个月只有8.5%,是这么多年来的最低了。这说明,我们的存款并没有转化为消费。但另一方面,境内居民负债却超过了40万亿,这就说明,我们都把钱花费在了买房子这个事儿上。因为房价一直在上涨,所以负债只能是越来越高。


这不禁让人细思极恐啊!倘若现在放开了限购,那么不知道又有多少人会全部把人均存款全部都放到房子上啊!而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是怎样的呢?很简单,社会存款全部将为零,居民负债全部都是房贷,连银行都被高房价拉下了水,大家只能把所有的财富都押宝在房子上。


但问题是,买房子总有先后顺序。那些后来买房子的,大多数是真正的刚需族,他们本来就是工资年限不多,收入也不高,却面临着比过去多少年都要高很多的房价被动接盘。这种情况下,三刻认为着,真心不合理。因为这就相当于所有的人都把房产增值的希望让刚需族来承担。请问,这合理吗?这公平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6-16
几乎每天,我都能收到以下这一类朋友的留言。
有人说,现在的三四线骑虎难下,炒房客在套现,改善一族也在卖房,本地多套房持有者也在卖房,再加上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的新房,房地产市场的抛压越来越重。
有人说,一套房拖累三代人,几十年的积蓄交了首付,30年房还未供完,老的走了,小的老了,新房也变老旧危房了,这30年当中,还必须得省吃俭用,就为了供一套“钢筋水泥”,值吗?
与其说这是他们的抱怨和不安,倒不如说这是房地产市场真实情绪的反映,我能做的,只是把刚需们心中所想的给说出来而已。
体量不断膨胀的中小城市,水涨船高的三四线房价,掏空家庭财力的高杠杆购房方式,显然已经让大部分人感到疲惫。
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我国各地各类新区总数达到3500多个,如果加上2017年、2018年的数字,甚至有可能达到4000个。
此外,我们的人均居住面积已经超过了40平米,套户比高达1.13,一季度的居民杠杆率达到了54.3%,房价收入比普遍在15倍以上。
冷冰冰的数字背后,折射的其实是房子越来越多的现实。
所以,总有人不停的在问:5-10年之后,有多少房子会“无人问津”?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5-10年之后,房地产市场的空置率是多少?
我们不妨综合多个数据出处,来计算空置率的变化。
2014年,西南财大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发表《城镇住房空置率及住房市场发展趋势》的报告,住宅市场的整体空置率达到22.4%。
2015年5月腾讯发起的《2015年5月全国城市住房市场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主要城市的住房空置率整体水平在22%至26%之间。
有房产研究机构公布的数据显示,二线城市、三线城市空置率分别高达22.2%和21.8%,远高于一线城市的16.8%。
在去年,原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说过,类似鄂尔多斯这样的城市空置率高达70%,哪怕是看似拥挤的北京,空置率也在10%-20%之间。
看来,根据这几个机构和专家的统计,空置率公认在20%左右浮动。
参考历史数据,在1994年至2008年间,15年平均空置率为13.68%,增长并不算太快,因此,未来5-10年,房屋空置率不会高于25%。
其次,5-10年后,房屋总量是多少?
根据统计局2017年的调查,目前我国城镇住房总存量为261亿平方米,其中城区住房总面积为145.9亿平方米,而镇区是115.4亿平方米,按一套房90平米计算,加上2017年、2018年的数据,总量应该是2.9亿套。
每年房屋新开工面积大约为17亿平米,竣工面积大概是20亿平米(因为包含大量施工中的期房),未来5-10年,新增的住房面积大概是92亿平米-185亿平米,仍然按90平米一套房来计算,大概会增加1亿-2亿套之间。
这样算来,房屋总量应该是3.9亿-4.9亿套左右。
结合25%的空置率来计算,5-10年之后,会有9700万套-1.22亿套的房子会“无人问津”。
既然无人居住的房子会增加这么多,假如现在手里有点闲钱,是买房好,还是存银行好?
经济学家李迅雷在年初接受采访时曾明确指出,2019年房地产将进入减持的时间窗口。
一方面,2019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将出现负增长,居民的杠杆率处于高位;另一方面,楼市今后最大的隐忧是: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镇化进程的放缓,大部分三、四线城市都呈现人口净流出,所以,尤其要减持未来人口将大量净流出地区的房地产。
听了专家的分析,购房者应该“清醒”了。
第一,房地产不可避免要走“下坡路”,买房并非第一选择。
过去多年以来,房价持续上涨的逻辑很简单,从2007年到2017年,M2的均值增速为15%,同期房价上涨的幅度也趋近于这个速度,也就是说,人们把房产当成了金融投机品,而不是用来居住的消费品。
因此,当劳动力总量减少,人口老龄化加速之后,城镇化的速度也不会像前几年那样高歌猛进,加上居民杠杆率增加的空间已然不大,未来房产的保值增值属性必然降低,未来5-10年,调控会不断发力,限售、限购等措施日益严格,房产的流动性也会下降,倾尽所有去买房,倒不如存银行,以备不时之需,用来应急也可以。
第二,房子非买不可的话,注意“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
一个是不动产,给人以安全感乃至虚荣感,一个是储蓄,给人消费和投资的底气,两者都不能押下重注。
上文说了,未来绝大部分中小城市仍然会面临人口持续流出的困境,用一个词来形容,叫“收缩型城市”,这些地方的房地产不买也罢。
假如你在稀缺的一二线城市可以买到“方寸之地”,也不失为一项颇具眼光的避险资产,此时把钱存银行是不如买成房子的,因为即便再过5年乃至10年,京沪广深、各大城市群的核心都市,也仍然具有充沛的潜力可挖。
所谓“鸡蛋不要房子一个篮子里”,指的是不动产和现金要分散,买房的区域也要分散,甚至买房的类型:学区房、改善房、老破小,也要相应的分散,毕竟,当买房这件事开始充斥着“不确定性”,何必还要为了升值的缥缈预期为之“死磕”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