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把刘邦写成小混混,把项羽写成了大英雄,汉武帝为何不生气呢?

如题所述

《史记》中的刘邦形象,肯定不是酒色之徒,项羽也不全是阳光。这就是司马迁的伟大之处,他笔下的人物既饱含个人的情感色彩,同时又不失真实性,怎么解读,全凭读者个人把握。自古读《史记》者,虽不全然赞同司马迁的立场,但是无人不为其中的精彩而大呼过瘾。


这就是《史记》的魅力,位列二十四史之首,受追捧两千多年,名不虚传。

汉武帝为何不生气,因为汉武帝大概率没有看过《史记》!我相信即便汉武帝看了,也不一定真的毁掉《史记》。

汉武帝极有可能与《史记》失之交臂

首先要知道一个前提,《史记》并非官修史书,而是司马谈、司马迁父子的私家著作。

古代修史,分为两类,一类是由朝廷出资组织的官修史书,一般由学术水平很高的官员担任负责人,由史官、学者等共同参与,主要针对前朝史,这类史书编修过程复杂,皇帝是肯定要审阅的。另一类就是私人作品,从编撰到刻印、流行,都是个人行为,知名度非常低。


《史记》就是私家著作,司马迁在世时,这本著作几乎无人知晓,直到汉宣帝时期,司马迁的外孙杨恽,第一次将他献给了朝廷,并在极小的范围内流传。

即便到东汉、魏晋南北朝,《史记》的价值和地位,都没有得到社会公认。直到唐宋,在以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一批文学家的推崇下,《史记》才渐渐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尊崇地位。

司马迁继承父命,编修《史记》是从汉武帝太初四年开始,历经十四年,至征和二年终止。之所以说是终止,而不是说完成,是因为征和二年很可能司马迁就去世了,《史记》很可能并没有最终完成,某些章节是由后人增补的。

征和二年是汉帝国最不平凡的一年,那一年爆发了著名的巫蛊之祸,那一场灾难,导致全国十几万人丧生,案件审理一直拖到四年后的汉武帝驾崩,也没有定论。


史书上没有任何关于汉武帝与《史记》的交集记载,也就是说,年老体衰,被巫蛊之祸搅得头昏脑涨的老皇帝,恐怕根本没有精力去看这么一部煌煌巨作。更大的可能是,司马迁直到临终,也没有完全辍笔,他也没有时间考虑《史记》的流传问题。

从《史记》记载的内容来看,司马迁应该不会自找麻烦,将这本书献给晚年喜怒无常的汉武帝。

《史记》中的刘邦和项羽不能狭隘地理解

《史记》中,司马迁的个人情感偏向是非常明显的。按理来说,修史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中立。偏偏司马迁打破了这个禁忌,《史记》中人物的饱满形象,就是来自于司马迁强烈的爱憎。

不过,我们不能因此认为司马迁失去了公允,情感偏向在他的作品中只是调味剂,司马迁秉承了一个基本原则:保留事件的真实性。这才是《史记》被认为是史书,而不是单纯的文学著作的原因。

比如,司马迁对刘邦的描述,除了说他好酒色,但是不难看出刘邦的胸怀大志,高超的用人技巧,不屈不饶的奋斗精神,和胸怀天下的大仁大爱。

也就是说,司马迁对刘邦的态度是:不喜欢痞性十足的自然人刘邦,但是非常崇敬伟大政治家的社会人刘邦,同样对项羽也是如此。

其实列朝列代大有作为者,基本都逃不掉这个规律,完美如刘秀,也足可以挑出一大堆毛病。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只看到其中的一面,就下结论说司马迁贬低刘邦,褒扬项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0
因为司马迁能写出这些肯定是在汉武帝默许下写的。而且汉武帝是想告诉天下百姓,人要信命,刘邦得了天下是天命使然,不是他努力的结果,他是躺赢的。这样也是为了巩固政权。
第2个回答  2020-11-20
因为这只是刘邦在性格方面是这样的,这并不代表他没有政治才能。从他能够建立强大的汉朝,再到后来对于汉朝的各种谋略都可以看出来,他是一个非常有政治才能的帝王。
第3个回答  2020-11-20
正是小混混,起点低,接地气,才显示出高祖皇帝刘邦的英雄本色,英雄不问出身!刘邦把曾经的大英雄都打败了,没有对比就不知道他厉害,汉武帝怎么会生气呢?
第4个回答  2020-11-20
因为这样更加就能够凸显出自己先祖刘邦的能力,就连项羽这样的大英雄都不是刘邦的对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