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定义及关系

1.没学过哲学请勿做答
2.不要从现存的知道回答中搜索本体论定义,那些东西我看不懂。
3.用自己的话把自己懂的知识说出来即可
怎么回事?就没个懂哲学的?

1、本体论(Ontology),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的哲学理论。“本体论”一词是由17世纪的德国经院学者郭克兰纽(Goclenius,1547-1628)首先使用的。

此词由ont(όντ)加上表示“学问”、“学说”的词缀——ology构成,即是关于ont的学问。ont源出希腊文是on(όν)的变式,相当于英文的being;也就是巴门尼德(Parmenides)的“存在”。

2、认识论(epistemology)即个体的知识观,也即个体对知识和知识获得所持有的信念,主要包括有关知识结构和知识本质的信念和有关知识来源和知识判断的信念。

以及这些信念在个体知识建构和知识获得过程的调节和影响作用,长久以来一直是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联系:本体论是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的哲学回答,它决定着认识论与价值论的基本性质和取向。
认为物质是本原的唯物论,其认识论的观点只能从物质这个本原出发,因此主张具有客观物质性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决定认识。

扩展资料:

一、本体论研究历程

“本体”的研究,在希腊哲学史上有其渊源。从米利都学派开始,希腊早期哲学家就致力于探索组成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本原”(希腊文arche,旧译为“始基”)。对此“本原”的研究即成为本体论的先声,而且逐步逼近于对being 的探讨。

之后的巴门尼德深刻地提出,“是以外便无非是,存在之为存在者必一,这就不会有不存在者存在”。并且认为存在永存不变,仅有思维与之同一,亦仅有思维可以获致此真理;而从感觉得来者仅为意见,从意见的观点看,则有存在和非存在,存在既非一从而有变灭。

二、认识论研究历程

20世纪70年代, William Perry首先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大学生的认识论信念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在此之后的几十年中,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个体有关知识和知识获得的信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我们将其统称为个人认识论的研究。

尽管不同研究者对个人认识论的理解有所不同,采用的术语也有所差异,但他们所研究和强调的核心却是一致的,即个体的知识观,也即个体对知识和知识获得所持有的信念。

主要包括有关知识结构和知识本质的信念和有关知识来源和知识判断的信念,以及这些信念在个体知识建构和知识获得过程的调节和影响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本体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认识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8-09

本体论(Ontology),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的哲学理论。“本体论”一词是由17世纪的德国经院学者P·戈科列尼乌斯首先使用的。

认识论(epistemology)即个体的知识观,也即个体对知识和知识获得所持有的信念,主要包括有关知识结构和知识本质的信念和有关知识来源和知识判断的信念。

关系:对本体论这个词的定义虽有各种不同,但一般对它还是有一定的理解。大体上说,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所用的本体论有广义和狭义之别,马克思主义之后哲学融入实践。

指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这种本性需要通过认识论而得到认识,因而研究一切实在最终本性为本体论,研究如何认识则为认识论,这是以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称。

扩展资料

在实际的应用中,本体论学者、知识管理、人工智能、情报学(图书馆学)甚至任何一个具有大量需要归类和划分信息的部门及领域都可以成为本体论的应用对象。

不同研究者对个人认识论的理解有所不同,采用的术语也有所差异,所研究和强调的核心是一致的,即个体的知识观,也即个体对知识和知识获得所持有的信念,有关知识结构和知识本质的信念和有关知识来源和知识判断的信念,以及这些信念在个体知识建构和知识获得过程的调节和影响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本体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认识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1
1.回答这个问题首先你要知道什么是形而上学。哲学中的元理论或元哲学,亦可称为形而上学。而本体论就是比形而上学更为具体的,系统的,针对的,完善的,简明的学说。本体论应该是个中性的范畴,不应该是个体系。即是说什么是第一性的。比如:意识本体论,物质本体论
意识本体论就是唯心主义,物质本体论就是唯物主义。
存在有两种:经验的和超验的。人体的感官所经验的事物是不可靠,在感官感知后面,还有一种存在,是真实的,客观的。这种靠理性来分析查知的存在就是本体,解释使之概念化,就是本体论。《哲学导论》——孙正聿。
2.关于认识论,高中的课本上就有
认识论(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1.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内容原理:人的主观能动性包括“想”、“做”及在想与做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制约。
方法论: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2.实践及其作用
内容原理: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是社会性历史性活动,实践的基本形式有三种,即变革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
实践活动,科学实践活动。
生产实际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科学试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其作用集中表现在提高物质生产和改造社会活动的水平上,使人类能够更合理的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使社会获得全面进步。
3认识和实践的辨证关系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最终目的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非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对实践产生消极作用。
方法论:实践的观点是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观点,因此,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实践。做到
理论和实践具体历史的统一。要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以科学理论指导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的
改造世界。
4.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内容原理:科学理论是从客观实际中抽象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证明的,正确的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理论。是系统化的真理性认识,它能够预见事物的发展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它能提出正确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
方法论: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着眼与科学理论的应用,着眼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
5.认识的根本任务
内容原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方法论:占有丰富的感性材料,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
6.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内容原理: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界一个层次的认识、一个方面的认识、一个发展阶段的认识。因此,人们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不但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方法论:要坚持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观点。一切把认识凝固化、僵化的观点都是不科学的。
7.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内容原理: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要起主体作用。总之,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方法论:要同群众实践相结合,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8.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关系
内容原理: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无论改造客观世界还是改造主观世界,都离不开社会实践。
方法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也是人在社会中进行的活动,我们要在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科学统一,个人与社会的正确统一。
3。关于它们的关系,只有一句话。观念高于经验。每个人的世界观不一样,认识世界的能力也不一样,哲学没有固定的。只有不断的完善,所以,关于她们的关系,是一个没有答案的答案,1000个读者眼里有1000个哈姆雷特。我已经告诉你原理了,关于怎么认识就是你的问题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8-08-07
本体论就是研究存在的存在根据的学问,也就是存在为什么能够存在。比如说桌子为什么存在,是因为桌子的材料呢?还是因为桌子的概念?若是材料的话,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材料才符合桌子?木头、石头、塑料、冰块…似乎都可以,那么看似便是因为桌子的概念,那么究竟什么是桌子的概念呢?这概念是自在的么?还是由我这个主体赋予的?这些都是本体论问题。当然还有很多其他考虑方式。

当然,“本体论”这个翻译方法不太妥当,西文的原词是ontology,意即存在之学问,现在有人把它翻译成“存在论”、“存有论”,还有人干脆从语言学的角度考虑直接将其翻译成“是论”(是表示系词)。

认识论就是研究真理的问题,也就是说这世界是何以被我认识的,这种认识是否是真实的。西方哲学自近代(笛卡尔)以来,发生了“认识论转向”,区分了主客体,认为世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作为主体的我赋予他的。这在康德的哲学中比较典型,康德认为,知性为自然立法,意即世界之所以如此这般,是因为有我的认识形式这个“认识之网”,若没有这“认识之网”的话,世界可能是混沌的,或者可能是我们无法当前感知的另一种情况,康德打了一个比方,他说,假如每个人生下来都戴了一副红色的眼镜,那么世界就是红色的。

关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关系,唯物主义说,世界是客观自在的,我们的认识是对客观自在的世界的反映,因为世界是这般的,所以我们认识到的世界便是这般的。不过对于哲学初学者的我来说,更倾向于所谓唯心主义的思路,即认识论决定本体论,就比如上述康德的比方,假如每个人生下来都戴了一副红色的眼镜,那么世界就是红色的。我们之所以感知到世界是如此这般,是因为我们有如此这般的认识形式,通俗点说就是因为我们有如此这般的眼耳鼻舌身。

你可以设想,假若有一个人,自出生开始就完全丧失了常人的感官官能,即没有眼耳鼻舌身的感官知觉,那么他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你能想象吗?我打赌你肯定不能想象。这时你跟他说物质决定意识或者是意识决定物质,对他而言岂不都是荒谬的吗?
第4个回答  2008-08-07
要定义,那就非专业化不可.不过还是可以做点靠谱的通俗解释:

本体论:探究世上到底(真正)有什么东西,其中眼前即见的东西往往不被认为就是真东西.

认识论:假如世上有某种东西,(人)怎样认识,能认识到什么程度?

本体论一般来说是认识论的前提,认识论也反过来确证某种本体论.在近代曾有一个时期(一般认为是笛卡尔开创的),认识论被认为优先于本体论,也就是说认识论是本体论的前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