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著名的父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7

1.文学史上著名的父子作家“三苏”三父子是谁

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宋仁宗嘉佑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市).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相仿效.宋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才识》记载:“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三苏”的称号即由此而来.苏氏父子积极参加和推进了欧阳修倡导的古文运动,他们在散文创作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来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三苏之中,苏洵和苏辙主要以散文著称;苏轼则不但在散文创作上成果甚丰,而且在诗、词、书、画等各个领域中都有重要地位.。

2.历史上著名的父子三杰都有谁

最有名的三对父子三文豪和一门三杰有:

一、曹操父子:

1、曹操

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也是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统一了中国北方。他精兵法,善诗歌,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他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为“三曹”。

2、曹丕:

长子曹丕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的开国皇帝。曹丕八岁能提笔为文,善骑射,好击剑,博览古今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曹操逝世,曹丕继任丞相、魏王,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统治。除军政以外,曹丕自幼好文学,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

3、曹植:

次子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他自幼颖慧,年10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但嗜酒放纵,在和兄弟的政治斗争中,曾被迁封多次。曹植的主要成就是诗歌创作,是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尤其五言诗创作成就最大,被广泛传播的是他的那首《七步诗》。

二、苏轼父子:

1、苏洵:

苏洵,北宋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衡论》《辨奸论》《管仲论》《权书》等。除了在家庭教育上称得上是天下父亲的典范,在自学成材上,苏洵也是后人的楷模。“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这是《三字经》里对于苏洵的描述

2、苏轼:

苏轼,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潮苏海”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苏轼生性放荡不羁,人性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3、苏辙:

苏辙,北宋散文家。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儒学为主,最倾慕孟子而又遍观百家。他擅长政论和史论,在政论中纵谈天下大事,分析当时政局,颇能一针见血。史论同父兄一样,针对时弊,古为今用。著名文章有:《新论》、《六国论》、《上皇帝书》、《上枢密韩太尉书》、《黄州快哉亭记》《巢谷传》《老子解》等。

三、孙坚父子:

1、孙坚:

孙坚,东汉末著名将领,汉末群雄之一,三国中吴国的奠基人。曾参与讨伐黄巾军的战役以及讨伐董卓的战役。后与刘表作战时阵亡。因官至破虏将军,又称“孙破虏”。其子孙权即为孙吴的开国皇帝。孙权建国后,追谥孙坚为武烈皇帝。

2、孙策:

孙策,东汉末军阀,三国时期吴国的奠基者,《三国演义》中绰号“小霸王”。孙策好杀戮,孙坚死后他年仅18岁,依附于袁术。后来,带领几千人马平定江东,几年时间就打下了江东五郡,成为不可忽视的割据势力。孙策不仅能打仗,更善于识人用人。张昭、张纮、周瑜等东吴英才,都是孙策结交的。不过他在一次狩猎中为刺客所伤,,年仅二十六岁便身亡。

3、孙权:

孙权,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善骑射,胆略超群。200年孙策死,孙权袭职,208年,于赤壁打败曹操,形成三国鼎立之势,222年,孙权称帝于武昌,在位30年,后迁都建业。孙权善于识人用人,发现、重用了诸葛瑾、鲁肃、顾雍、吕蒙等文臣武将。内政上,他力行屯田,兴修水利,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外交上,孙权纵横捭阖,根据形势,时而与蜀国结盟,时而臣服魏国,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吴国的利益。

除了曹操父子、苏洵父子、孙坚父子,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还有许多这样一群与众不同的“父子兵”,这些父子合力的故事,已经成为历史上的辉煌风景。

3.历史上著名的父子三杰都有谁

最有名的三对父子三文豪和一门三杰有: 一、曹操父子:1、曹操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也是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统一了中国北方。

他精兵法,善诗歌,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他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为“三曹”。2、曹丕:长子曹丕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的开国皇帝。

曹丕八岁能提笔为文,善骑射,好击剑,博览古今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曹操逝世,曹丕继任丞相、魏王,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统治。

除军政以外,曹丕自幼好文学,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3、曹植:次子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

他自幼颖慧,年10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但嗜酒放纵,在和兄弟的政治斗争中,曾被迁封多次。

曹植的主要成就是诗歌创作,是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尤其五言诗创作成就最大,被广泛传播的是他的那首《七步诗》。二、苏轼父子:1、苏洵:苏洵,北宋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衡论》《辨奸论》《管仲论》《权书》等。

除了在家庭教育上称得上是天下父亲的典范,在自学成材上,苏洵也是后人的楷模。“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

这是《三字经》里对于苏洵的描述2、苏轼:苏轼,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潮苏海”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苏轼生性放荡不羁,人性率真,深得道家风范。

好交友,好美食,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3、苏辙:苏辙,北宋散文家。

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儒学为主,最倾慕孟子而又遍观百家。他擅长政论和史论,在政论中纵谈天下大事,分析当时政局,颇能一针见血。

史论同父兄一样,针对时弊,古为今用。著名文章有:《新论》、《六国论》、《上皇帝书》、《上枢密韩太尉书》、《黄州快哉亭记》《巢谷传》《老子解》等。

三、孙坚父子:1、孙坚:孙坚,东汉末著名将领,汉末群雄之一,三国中吴国的奠基人。曾参与讨伐黄巾军的战役以及讨伐董卓的战役。

后与刘表作战时阵亡。因官至破虏将军,又称“孙破虏”。

其子孙权即为孙吴的开国皇帝。孙权建国后,追谥孙坚为武烈皇帝。

2、孙策:孙策,东汉末军阀,三国时期吴国的奠基者,《三国演义》中绰号“小霸王”。孙策好杀戮,孙坚死后他年仅18岁,依附于袁术。

后来,带领几千人马平定江东,几年时间就打下了江东五郡,成为不可忽视的割据势力。孙策不仅能打仗,更善于识人用人。

张昭、张纮、周瑜等东吴英才,都是孙策结交的。不过他在一次狩猎中为刺客所伤,,年仅二十六岁便身亡。

3、孙权:孙权,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善骑射,胆略超群。

200年孙策死,孙权袭职,208年,于赤壁打败曹操,形成三国鼎立之势,222年,孙权称帝于武昌,在位30年,后迁都建业。孙权善于识人用人,发现、重用了诸葛瑾、鲁肃、顾雍、吕蒙等文臣武将。

内政上,他力行屯田,兴修水利,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外交上,孙权纵横捭阖,根据形势,时而与蜀国结盟,时而臣服魏国,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吴国的利益。

除了曹操父子、苏洵父子、孙坚父子,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还有许多这样一群与众不同的“父子兵”,这些父子合力的故事,已经成为历史上的辉煌风景。

4.中国历史上有谁是辛苦的父亲,培养出有名的孩子的

晋代书法家王献之自小跟父亲王羲之学写字。有一次,他要父亲传授习字的秘诀,王羲之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指着院里的十八口水缸说:“秘诀就在这些水缸中,你把这些水缸中的水写完就知道了。”

王献之心中不服,认为自己人虽小,字已经写得很不错了,下决心再练基本功,在父亲面前显示一下。他天天模仿父亲的字体,练习横、竖、点、撇、捺,足足练习了两年,才把自己写的字给父亲看。父亲笑而不语,母亲在一旁说:“有点像铁划了。”王献之又练了两年各种各样的钩,然后给父亲看,父亲还是不言不语,母亲说:“有点像银钩了”。王献之这才开始练完整的字,足足又练了四年,才把写的字捧给父亲看。王羲之看后,在儿子写的“大”字下面加了一点,成了“太”字,因为他嫌独生子写的“大”字架势上紧下松。母亲看了王献之写的字,叹了口气说:“我儿练字三千日,只有这一点是像你父亲写的!”王献之听了,这才彻底服了。从此,他更加下工夫练习写字了。

王羲之看到儿子用功练字,心里非常高兴。一天,他悄悄地走到儿子的身背后,猛地拔他执握在手中的笔,没有拔动,于是他赞扬了儿子说:“此儿后当复有大名。”王羲之知道儿子写字时有了手劲,这才开始悉心培养他。后来,王献之真的写完了这十八缸中的水,与他的父亲一样,成了著名的书法家。

王羲之劝子于学,采用的是“不动声色”的方法。王羲之对儿子没有一句说教,却使王献之逐步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从小就开始确立了严格的治学态度。

5.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历史人物是谁

没有最著名的,只有最著名的之一,因为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经历,所以很难比较谁更“著名”,并且“著名”一词也过于空泛,这里我举一个比较镇的住的:秦始皇。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后人称之为“千古一帝”。 姓嬴,名政。汉族,秦庄襄王之子,出生于赵国,故氏赵(先秦时期,姓氏并未统一,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故秦始皇叫赵政)。公元前247年,即秦始皇13时岁即王位,公元前238年,即秦始皇21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成人加冕仪式,从此正式登基“亲理朝政”,39岁终于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历史大业,称帝。前247年,秦王政即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国吕不韦及嫪毐掌管。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王政亲理朝政,除掉吕、嫪等人,重用李斯、尉缭,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定都咸阳。秦王政自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给自己起名“皇帝”。一生中有功也有过,与汉武帝并称为“秦皇汉武”。

下面的网址里有详细的关于他的介绍。

6.历史上最著名的孝子是谁

中国历史上中有名的孝子 1.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舜 。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2.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3.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4.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 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5.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

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

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

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6.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

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7.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

一次为双亲送 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8.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

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

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

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9.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

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10.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

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演艺圈十大孝子(20张) 11.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

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

7.历史上有名的孝子有谁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十大孝子1、孝感动天——舜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舜的家世甚为寒微,虽然是帝颛项的后裔,但五世为庶人,处于社会下层。舜的遭遇更为不幸,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母亲很早去世。

瞽叟续娶,继母生弟名叫象。舜生活在“父顽、母嚣、象傲”的家庭环境里,父亲心术不正,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骜不驯,几个人串通一气,必欲置舜于死地而后快;然而舜对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顺,与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没有丝毫懈怠。

舜在家里人要加害于他的时候,及时逃避;稍有好转,马上回到他们身边,尽可能给予帮助,所以是“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常)在侧”身世如此不幸,环境如此恶劣,舜却能表现出非凡的品德,处理好家庭关系,这是他在传说故事中独具特色的一个方面。 舜家境清贫,故从事各种体力劳动,经历坎坷。

他在历山耕耘种植,在雷泽打鱼,在黄河之滨制作陶器,总之生计艰难,颠沛流离,为养家糊口而到处奔波。 相传舜在20岁的时候,名气就很大了,他是以孝行而闻名的。

因为能对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坚守孝道,故在青年时代即为人称扬。过了10年,尧向四岳(四方诸侯之长)征询继任人选,四岳就推荐了舜。

尧将两个女儿嫁给舜,以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舜不但使二女与全家和睦相处,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力量,后来尧让舜参预政事,管理百官,接待宾客,经受各种磨炼,舜终于得到尧的认可。

选择吉日,举行大典,尧禅位于舜,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2、亲尝汤药——刘恒- 汉文帝刘恒,汉朝第五位皇帝,汉高祖刘邦四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

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

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

刘恒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3、啮指痛心——曾参 - 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子思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曾参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

孔子的孙子孔伋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

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思想道德营养。 曾参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

齐国欲聘之为卿,他因在家孝敬父母,辞而不就。曾提出“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要注重人民的道德修养)”的主张。

二十四孝记载了曾参啮指痛心的佳话:少年时家贫,曾参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曾参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4、百里负米——仲由 仲由,字子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路为人伉直好勇、光明磊落,重友朋、讲信义、守言诺,是孔子门徒中性格独异的一位。

子路不仅性格独异,而且还有着政治方面的杰出才干。 仲由小的时候,他家境贫寒,经常吃野菜。

长大后,仲由总是想:我如何能为父母准备好一点的饭菜呢? 家里没有米,为了让父母吃到米饭,他必须要走到百里之外才能买到米,再背着米赶回家,奉养双亲。一百里路是非常远的,没有车子,仲由只能步行。

严冬寒风刺骨,夏日汗流浃背,仲由常常要走上几天几夜,才能赶回家里。人人都觉得这样做太辛苦了,但是仲由甘之如饴,孝敬之心始终没有间断和停止过。

仲由在父母双双过世之后,南下到了楚国。楚王聘他当官,给他很优厚的待遇,一出门就有百辆马车跟随,每年给他的俸禄有万钟之多。

仲由所吃的饭菜也非常的丰盛,每天山珍海味不断。但是,父母已经不在了,不能同仲由一起享用。

仲由并没有因为物质条件变好而沾沾自喜,反而非常的感叹。他是多么希望再回到过去的生活,希望往日的情景能够重现,可是即使他想再负米百里之外,父母也永远无法回到他身边,给他尽孝的机会了。

仲由思亲孝亲之心,没有随着父母的过世和他自己今日的显达而丝毫淡漠,对父母始终念念不忘。 孔老夫子赞叹仲由是一位非常尽孝的人。

尽孝并不是用物质来衡量的,而是要看你对父母是不是发自内心的诚敬。所以孔夫子说,不敬父母,即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