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主要的五种字体是什么?

如题所述

1、甲骨文

甲骨文是古代写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午)才被发现,最初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所以又称甲骨文为“殷墟文字”。

这些文字大多是殷商王朝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故又称为“卜辞”。

甲骨文大部分为契刻,也有少量墨书;有直接契刻的,也有先书后刻的。因大多是契刻的,故又称“契文”。

甲骨文大部分为殷商遗物,近年在陕西扶风、岐山一带的周原等地,也发现了一些西周时代的甲骨,称为“周原甲骨”。

一百多年来,考占发掘有字的甲骨己累计十多万片,甲骨文单字共4500字左右,其中经研究考释,已经释读的约有1700字,现在古文字学家还在继续研究之中。

2、金文

古代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通常专指商、周、秦、汉时期的铭文。因钟和鼎是古代的重器,言钟鼎可以概括其余的铜器,所以又称为“钟鼎文”。凹入的阴文称“款”,凸出的阳文称“识”,故又称为“钟鼎款识”。

金文略晚于甲骨文,是介于甲骨文与篆文之间出现的书体。

商代的金文遗留下来不多,字体与甲骨文比较相近。人们常将周代的铭文作为金文的代表。周代之后的铭文,字体逐渐过渡到篆书。

3、篆书

“篆书”又称“篆文”,可分为“大篆”和“小篆”两类。

“大篆”,是对“小篆”而言的,是秦统一文字之前在秦国通行的字体。许慎所说的“史籀大篆”,是指“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魏晋以下此书全佚。今其文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之中。

“小篆”是在“史籀大篆”的基础上形成的。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割据而形成“文字异形”的局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个中央集权的大帝国。

政治上的高度统一,必然要求文化上的大一统,要求文字的统一,于是,“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李斯、赵高、胡毋敬等人是这次统一文字的积极参与和制定者。小篆较之大篆,形体笔画均已省简,而字数日增,这是应时代的要求所致。

4、隶书

小篆虽然规范,看起来也漂亮,但写起来并不容易,应用时不能令人满意。人们对文字这一传播思想记录语言的工具的希望,是越方便越好,于是在小篆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新的字体——隶书。

到了汉代, 隶书逐渐成熟,占据了主要地位,这时由于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隶书已写得相当美观,留下了许多名碑,如《 张迁碑》《 石门颂》《 曹全碑》等风格各异的杰作,至今仍是学习隶书的最好范本。

5、楷书

隶书进一步演化而成为 楷书,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用的字体,它比隶书更丰富而完备。三国时期的 钟繇是在楷书加工整理上有巨大贡献的人。到了唐朝,文化高度发展,书法也发展到了顶峰,出现了一大批擅长写楷书的名家.像 欧阳询、 虞世南、 褚遂良、 颜真卿、 柳公权等。

扩展资料

古代汉字的特点和书写习惯

从汉字的特点和人的生理习惯来看,一个字的笔顺自然是从上至下、从左到右方便。如果从右往左横写,写左半部时,毛笔势必挡住右半字形,不便于安排结构,影响结字的美观。

而每个汉字的末笔都是在中下或右下,写完上一字的末笔紧接着写下一字的起笔,竖式书写比横式书写更便于笔势的连贯。

古人以右为尊,汉字书写的自上而下,自右而左,也反映了古人的尊卑思想。古代,上为君,为父母;下为臣,为子女。右为大,左为小,“无出其右”就是没有超过的意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