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ychENCODE联盟如何利用2,000人死后大脑的数据来揭示精神疾病风险基因的生物学机制?

如题所述

揭示精神疾病风险基因的秘密:2000人大脑样本揭示生物学机制


探索基因与精神疾病风险之间的联系,一直是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近日,由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资助的PsychENCODE联盟的15个研究团队在2000余具人类死后大脑的大样本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揭示了基因如何在大脑层面增加精神障碍风险的生物学途径。这一系列成果在《精神基因组学》科学专刊的封面文章中详述,其中部分研究聚焦于转化医学,另一部分则深入探讨了科学进步的前沿。


耶鲁大学瓦卡里诺实验室的创新工作,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出一种预测精神疾病风险的新模型,其性能比以往模型高出六倍。研究揭示了数百个以前未知的精神疾病风险基因,并将大量已知风险变异与特定基因关联,为理解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和自闭症谱系障碍(ASD)的分子病理生理机制提供了关键线索。


“我们首次深入剖析了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和ASD的生物学基础,”NIMH基因组研究协调办公室主任Thomas Lehner博士表示,该办公室于2015年启动了PsychENCODE项目。“通过在脑组织和单细胞中全面分析基因表达模式、基因调控标记以及与疾病相关的遗传变异,我们开始揭示这些复杂疾病的细胞多样性和分子变化机制。”


研究团队发现,与精神疾病相关的基因变异在特定细胞类型、大脑区域和发育阶段形成“模块”,这些模块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例如,与ASD相关的模块在胎儿早期形成,可能与早期症状有关,而精神分裂症相关的模块则在青春期晚期形成,可能导致症状的出现。


一个名为ME37的可疑模块在产前发育过渡期后期表现出快速变化,它包含与神经发育障碍、神经质和智力相关的基因,以及与学习记忆等关键过程相关的基因。集成的死后大脑数据和多组学分析,如转录组、表观基因组和蛋白质组,使得预测精神疾病风险的能力提高到约25%,远超先前仅基于遗传数据的4%。


研究还揭示了免疫相关基因模块的异常表达模式,提示精神疾病可能与大脑炎症有关。在死后大脑中,研究人员发现了大量异常的RNA,它们与基因表达的异常密切相关。此外,ASD风险基因变异在类器官中的高表达,模拟了与产前发育相关模块的早期皮层,为疾病模型的构建和药物研究提供了潜在靶点。


“PsychENCODE合作产生的多组学数据资源,”NIMH OGRC的Geetha Senthil博士强调,“将为理解疾病和发育过程的分子机制提供有力支持,并可能成为药物研发的有力工具。”


这一系列研究的成果,将为精神疾病的研究提供全新的视角,推动我们更深入地认识这些复杂疾病的生物学基础,为未来的治疗和预防打下坚实基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