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曹雪芹对《红楼梦》的评价

如题所述

1. 请从香菱学诗说起,写一个小片段

故事开头写香菱一见黛玉就说明求教之意,黛玉慨然允诺。

以下写香菱在黛玉指导下学习写诗的全过程,大致可分为黛玉指导读诗和香菱练习写诗两个阶段。 指导读诗体现在两次谈话中:第一次,黛玉先略说律诗的章法、对仗和平仄,并强调“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使香菱深受启发。

循此继进,黛玉又指出“立意”是诗的头等大事,“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同时告诫香菱切不可爱那些浅近的诗,并给她开了一个书目,安排了读的顺序。在这次谈话的末尾,黛玉又将王维的五言律诗集借给香菱,要求她见画有红圈的就读,“有一首念一首”。

第二次是在香菱读完王维的五言律诗后进行的,黛玉称之为“讲究讨论”,实际上是要检查香菱对王诗理解的程度。香菱果真不负所望,把王诗中的炼字功夫说。

2. 关于香菱学诗的作文

香菱学诗,大致可分三个步骤。首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香菱作的第一首诗比较幼稚,用语直露,把前人咏月习用的词藻堆砌起来,凑泊成篇。最大的问题是,全诗没有表达真情实感,了无新意。

诗中所用“月桂”“玉镜”“冰盘”等,词藻陈腐,所以黛玉说“被他缚住了”,即不能从前人的套子中跳出来。她的第二首诗就有所进步了,能用“花香”“轻霜”等比喻,又用“人迹”“隔帘”等情景烘托,渐渐放开了手脚。但“玉盘”“玉栏”等词语仍有陈旧的气息,而且全诗在咏月色而不是月亮本身,有些跑题,所以黛玉说“这一首过于穿凿了”。

这首诗是成功的。除首联外,句句都似非写月,但句句与月相关。用词典雅含蓄,设意新奇别致。尤其是颔联,对仗工稳,言浅意深,堪称精妙。它最大的优点,是切合香菱自己的身世,借咏月而怀人,流露了真情实感。这样,诗就不是空洞的而是有内容的了。

香菱的成功,一方面说明了她自己的聪明与优雅素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即小说四十九回写众人看了她第三首诗所说的“无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如此,香菱住在大观园里更为名正言顺,她做副册第一人也就顺理成章了。

请采纳!!!!!!!!!

3. 《香菱学诗》作文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讲述了香菱学诗的故事。

香菱苦志,精血诚聚,她阶下竹前闲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一心要作好诗。日间做不出,忽于梦中得了八句。

其诗曰:精华欲掩料难应,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自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众人看了连声称好,自此大观园里又多了一位会作诗的才女。香菱进入大观园前,对作诗知之甚少。

但后来却一鸣惊人,所作的诗获得一致好评。香菱的学诗历程是怎样的?其间能给我们多少启示呢?笔者斗胆欲妄言一二。

一、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如何培养写作兴趣 “是几时孟光杰了梁鸿案”原是《西厢记》中的唱词。宝玉借来询问黛玉是何时与宝钗和好的。

笔者也暂且引而用之,探究一下香菱是何时对写诗产生兴趣的。香菱是几时对写诗产生兴趣的呢? 当然不是在进大观园之后。

薛宝钗是最善解人意的。她让香菱陪她一起住进大观园,是因为她知道“你心里羡慕这园子不是一日两日了。”

吸引香菱的不是大观园奢侈的生活,而是海棠诗社浓厚的文学氛围。在探春的倡议下,宝玉等齐聚秋爽斋结社作诗。

风庭月榭,终能宴集诗人;帘杏溪桃,亦可醉飞吟盏。诗社中的诗人各有雅致的别号,能吟不俗的诗句。

这一切像一块饶有魔力的磁铁,深深吸引着香菱。正是大观园中的诗社让香菱有了一个作诗的梦。

因为有了这个梦,香菱才有了成为诗人的可能。在我们的写作教学中,是否也曾为学生编织梦想呢?许多老师对此可能不屑一顾。

但实际情况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拥有一个写作梦想,能激发起他的兴趣、意志,能让他为了实现这个梦想调动自己全部的力量。

是几时学生有了写作梦。可以说这直接关系到写作教学的成败。

如何帮助学生编织写作之梦?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善于为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营造环境。在教学中,我总是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看学生作文,我总能发现那稍显幼稚的话语背后张扬着的灵动个性,那虽不精彩的片断中间闪现着的智慧光芒。

如果我们充分肯定学生的这点滴成功,并毫不吝啬的送他一顶“作文之星”的桂冠,学生的内心会是多么欣喜。于是我班级里总会诞生一些“作文之星”。

当然,我不会制造“作文之星”专业户,这会使其他学生望而却步。虽然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但只要他有进步就能成为“作文之星”。

我也不会让他们太容易就成为“作文之星”,太容易得到的东西一般不会令人珍惜。制造适度的竞争,使他们每个人都看到希望。

把握学生心理,使他们在对胜利者投去羡慕目光的同时,内心却响起一个不屈的声音:没什么了不起,下次一定超过你!二、借得梅花一缕魂——如何指导课外阅读 “借得梅花一缕魂”原是林黛玉作《咏白海棠》而吟,此句一出,众皆折服。林黛玉是大观园中出类拔萃之人物,本就善于“借得梅花一缕魂”。

香菱带着一个作诗的梦进园了,进园后她遇到的最好的老师是林黛玉。林黛玉首先让香菱多看书。

她让香菱看了哪些书呢?《王摩诘全集》,老杜的七言律诗,李青莲的七言绝句……推荐的都是名篇佳作。这是很有科学道理的。

“见了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小鹰如果跟着麻雀学飞,是永远不可能翱翔九天的。

多看名篇佳作,并达到“细心揣摩透了”的程度,便能于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文学素养,使自己得到名家之神韵。得名家之神韵,关键在对名篇佳作“细心揣摩透了”。

这显然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你要能像林黛玉一样能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名篇佳作。

其次,对这些名篇佳作你先要将它们“细心揣摩”透了。“腹有诗书气自华”,作为一名老师,应该是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

引导学生阅读名篇佳作,我一般分三个层次进行。首先是教师引导。

我是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对于每天的午会课,我总是利用“职务之便”将它“挪作他用”,将午会课变成“故事会”。当我讲《红楼梦》时,学生的书包中便多了一本青少版《红楼梦》。

由于午会课时间短暂,每每讲到精彩之处,下课 *** 却响起来了。学生意犹未尽,赶紧翻开书去看个究竟。

无须老师多言,学生自觉翻看课外书,这便是老师讲故事的好处。其次,我注意提供时间让学生静心读书,阅读诸如《草房子》《城南旧事》《今天我是升旗手》之类优秀儿童文学。

只有让学生静下心来阅读,他们才能感悟到曹文轩小说的清新纯美;体会到《城南旧事》中的沉沉相思,淡淡哀愁;领略到肖晓(《今天我是升旗手》主人公)身上所具有的阳刚之气。最后,我也注意提供机会让学生当一回“说书先生”。

这可是让学生“细心揣摩”文学作品的最好手段。要讲好一个故事,必须将故事情节烂熟于心,并能将书面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学生能将一个故事讲述生动,意味着他已得名家之神韵。三、落花满地鸟惊飞——如何进行作文指导“落花满地鸟惊飞”原是林黛玉自叹寄人篱下,悲切呜咽时,见花落鸟飞,触景生情而吟之诗。

她为“落花满地鸟惊飞”而伤感,可做了“老师”的她却险些酿成花落鸟飞的恶果。光靠看别人的文章是无法提高自己作文水平的。

一定量的写作。

4. 【以《香菱学诗的启示》为题写一篇文章(400字左右)字数不要太多

首先,要多读.黛玉让香菱诵读王维的五言律诗一百首,杜甫的七言律诗一二百首,李白的七言绝句一二百首.“读诗百遍,其义自见”,诵读这种方法对于我们学写诗也是非常正确而必要的.随着诵读篇目数量的增加,你对诗歌的语言感知能力就会越来越强,诗歌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这好比盖房子,先要打好地基,地基越牢固,房子也就可以盖得越高大.诵读不仅是学好诗歌的根基,也是提高鉴赏能力的根本途径.其次,黛玉认为,要学诗就要学一流的.王维的五言律诗是最好的,除了杜甫,没有人能赶得上他;七言律诗,杜甫的诗要是打一百分的话,恐怕要再找出一个八十分的都不可能,后来一个李商隐也还可以;七言绝句,那是不会有人写得过李白的了.这三个人,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王维人称“诗佛”,唐朝的诗歌,成就最高的就是他们三位了,以前一直是这样评价的.后来白居易取代了王维的位置,因为他的诗里面有一些反映劳动阶级的生活、思想等等,还有他的长篇,如《长恨歌》《琵琶行》都不错,但是以前一直是以李白、杜甫、王维三个人为首的.林黛玉这个看法也是很对的.要学就学一流的,学不到一流还可以成为二流,要是一开始就学二流的,那只能学成三四流了.我们在阅读时,也要挑选文质兼美的作品,这对于陶冶情操,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是非常有益的.第三,要大胆创作,要敢于想象.香菱学诗,第一首,通篇就是说了“月亮很亮”这么一个意思.所以黛玉就说,初学者看的诗少,措辞不雅,要放开胆子去做,要有想象力才行.这也是很对的.恩格斯在评论德国诗人普拉顿的时候曾强调说:“写诗必须有大胆的想象.”可以说,没有想像就没有形象思维,也就没有诗.形象思维的过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丰富的艺术想象,大胆的想象可以使极平常的生活景象焕发出奇特的美感、美质,令人耳目一新.其它文体的创作也离不开大胆想象.《香菱学诗》中的这些文艺创作理论对我们都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

5. 香菱学诗的启示200字小作文

你的认可是我解答的动力,希望我的解答能对你有所帮助.香菱初学写诗就写出了那样的好诗,决非偶然.她把全副精力都用在写诗上,执着地追求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是她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除此而外,也还有一些不可忽视的因素.其一,香菱有良好的资质,入园前尽管家务繁忙,却能忙中“偷空儿”读几首诗,这证明她决非一个“俗人”;入园后听黛玉讲诗,她的反应极快,例如黛玉谈到“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她立即悟出“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这又证明她的感悟能力非同寻常.其二,有好的引路人,无论黛玉还是宝钗,对香菱的指导都用点拨的方式,三言两语点出要害,使香菱知所取舍,逐步领悟诗中三昧.其三,大观园是个美好的地方,跟园外黑暗、污浊的环境形成强烈的对比,香菱来到这里,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特别是宝玉、探春等人对她的关爱和赞扬,更使她感到人间的温暖.她得到了精神上的解放,她的聪明才智终于显露了出来. 香菱不但好学乐学,而且善学苦学,终以自己的努力,取得骄人的成绩. 香菱虽贱为人妾,但她骨子里却流着诗书翰墨人家的血液,她的学诗绝不同于无聊贵族的闲情逸致和鄙俗之徒的攀附风雅,而是一种执著顽强的自我回归,是一个诗性女儿对诗性情怀和诗性人格乃至诗性理想的执著追求.香菱学诗,既好之又乐之,因而也便有了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香菱非常善于学习,她不但认真听老师讲课,按老师提出的要求去做,而且注重把老师所教的内容加以整理归纳,及时消化.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品读、理解和感悟,注重积累和运用.读诗、悟诗、谈诗之后自然还得作诗,香菱通共将一首咏月诗写了三次,前两次要么滞涩生硬,要么穿凿单一,但她不灰心丧气,认真总结写作经验,找出自己的不足,终于捕捉到新鲜的意象,写出鲜活的诗作来. 常言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香菱在学诗的过程中不仅仅依靠聪敏和悟性,更是依靠苦与勤.她冥思苦索,已近入魔,但终于以自己的苦心诚心换得了诗神缪斯的青睐,觅得了佳句.第三次的诗作看似梦中偶得,实是多次锤炼苦心孤诣的结晶. 香菱学诗的过程,应证了古已有之的治学三境界,其第一境界是“悬想”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苦索”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顿悟”阶段:“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悬想到苦索到顿悟,曹雪芹为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学诗的借鉴,也是所有艺术创造的借鉴,这也正是典型性人物形象价值之所在.。

6. 香菱学诗细节描写

香菱学诗: 且说香菱见过众人之后,吃过晚饭,宝钗等都往贾母处去了,自己便往潇湘 馆中来。

此时黛玉已好了大半,见香菱也进园来住,自是欢喜。香菱因笑道: “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笑道: “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

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香菱笑道:“果 然这样,我就拜你作师。

你可不许腻烦的。”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 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 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 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 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

如 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 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

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 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 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

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 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 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 二百首。

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香菱听了,笑道:“既这样,好姑娘,你就把这书给我拿出来,我带回去夜里念 几首也是好的。”

黛玉听说,便命紫娟将王右丞的五言律拿来,递与香菱,又道: “你只看有红圈的都是我选的,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问你姑娘,或者遇见我, 我讲与你就是了。”

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 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

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 一日,黛玉方梳洗完了,只见香菱笑吟吟的送了书来,又要换杜律。

黛玉笑 道:“共记得多少首?”香菱笑道:“凡红圈选的我尽读了。”黛玉道:“可领 略了些滋味没有?”香菱笑道:“领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说与你听听。”

黛玉笑道:“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

香菱笑道:“据我看 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 竟是有理有情的。”

黛玉笑道:“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香 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 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

合上书一想, 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再还有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 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

还有‘渡头余落日, 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 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 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正说着,宝玉和探春也来了,也都入坐听他讲诗。宝玉笑道:“既是这样, 也不用看诗。

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黛玉 笑道:“你说他这‘上孤烟’好,你还不知他这一句还是套了前人的来。

我给你 这一句瞧瞧,更比这个淡而现成。”说着便把陶渊明的“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 烟”翻了出来,递与香菱。

香菱瞧了,点头叹赏,笑道:“原来‘上’字是从 ‘依依’两个字上化出来的。”宝玉大笑道:“你已得了,不用再讲,越发倒学 杂了。

你就作起来,必是好的。”探春笑道:“明儿我补一个柬来,请你入社。”

香菱笑道:“姑娘何苦打趣我,我不过是心里羡慕,才学着顽罢了。”探春黛玉 都笑道:“谁不是顽?难道我们是认真作诗呢!若说我们认真成了诗,出了这园 子,把人的牙还笑倒了呢。”

宝玉道:“这也算自暴自弃了。前日我在外头和相 公们商议画儿,他们听见咱们起诗社,求我把稿子给他们瞧瞧。

我就写了几首给 他们看看,谁不真心叹服。他们都抄了刻去了。”

探春黛玉忙问道:“这是真话 么?”宝玉笑道:“说慌的是那架上的鹦哥。”黛玉探春听说,都道:“你真真 胡闹!且别说那不成诗,便是成诗,我们的笔墨也不该传到外头去。”

宝玉。

7. 香菱学诗细节描写

“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香菱笑道:“果

然这样,我就拜你作师。你可不许腻烦的。”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

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

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

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

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

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

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

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

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

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

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

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

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

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香菱听了,笑道:“既这样,好姑娘,你就把这书给我拿出来,我带回去夜里念

几首也是好的。”黛玉听说,便命紫娟将王右丞的五言律拿来,递与香菱,又道:

“你只看有红圈的都是我选的,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问你姑娘,或者遇见我,

我讲与你就是了。”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

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

一日,黛玉方梳洗完了,只见香菱笑吟吟的送了书来,又要换杜律。黛玉笑

道:“共记得多少首?”香菱笑道:“凡红圈选的我尽读了。”黛玉道:“可领

略了些滋味没有?”香菱笑道:“领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说与你听听。”

黛玉笑道:“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香菱笑道:“据我看

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

竟是有理有情的。”黛玉笑道:“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香

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

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

8. x林黛玉教香菱学诗的话,对你写作有什么启示

知规律,即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这一点林黛玉做得如何呢?他给香菱出的题目是“吟月” ,而这首诗“我(林黛玉)正要诌一首,竟未诌成.”林黛玉这样优秀的诗人都作不出,对香菱这初学者难度可想而知了.香菱前两次作的诗林黛玉未予丝毫肯定,若非香菱学诗志坚,百折不挠,其结果很可能是“落花满地鸟惊飞”了.我认为林黛玉这些做法在教学中是不可取的. 指导水平低的学生写作,教师会如何做呢?好作文是“写”出来的,写什么当然重要.老师的命题应该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写身边的事,写周围的事,写自己有真切感受的事.从自我写起,写到家庭、学校,扩展到亲友、师长,到社会.命题贴近学生生活,才能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使文章清新自然,有血有肉.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是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畅流不息.”源于生活的作文对学生而言是富有吸引力的,使他们乐于把自己对生活的观察、思考和体验通过作文向他人倾吐.另外,起初不要给学生在字数、文体的方面设置障碍,以免干扰学生思维,要最大化地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对于学生的作文,无论是自批、互批、师批,教师都要点评,以示重视,使学生认识写作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毫无疑问,林黛玉是个优秀的老师,在她的引导下,香菱进了诗社,步入了她梦寐以求的文学殿堂.但是,我们还要启发学生明白香菱成功的根本原因是自己的努力进取.宝玉曾感慨地说:“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她虽地位卑微,但不甘庸俗,“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她的聪敏、谦虚、刻苦、好学,都应该是师生学习的楷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