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说的不孝有三,分别是哪三个不孝?

如题所述

 一味顺从父母、父母年老之时不赡养父母以及无后。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我们再熟悉不过了,这句话是出自孟子之口。对于这句话的解释,目前有这样的两种观点,经文注疏学认为无后为大中的后是可以解释为后代,《十三经注疏》和《四书章句集注》等著作都是这样的观点。然后是第二种观点,部分现代人对无后为大中的后更倾向于尽后代的责任这种解释。以上两种解释均有其各自的道理,但是目前没有准确的定论。后有这两种意思,那么古代人说的不孝有三,分别是哪三个不孝呢?

 一味顺从父母,明知父母存在过错却不加以劝说,这是第一种不孝。从《孝经》中我们可以得知这种不孝,我们可以把孔子说过的话翻译一下,大概意思就是这样的。如果天子身边能有不畏天子威严,敢于直谏的臣子,那么天子就算再没有德行,最终也不会失去天下。如诸侯左右能有不畏诸侯权力、敢于上谏的臣子,那诸侯再怎么胡闹,最终也不会失去国家。如大夫身边能有直言的臣子,那就不会失去家庭。如士人身边能有真心的朋友,那就不会丢失自己的名誉。父亲如有个能指出自己错误的儿子,那也不会陷自己于不义的境地。

所以作为儿子的人,要敢于直谏父亲的错误,臣子要也要敢于直谏君主的过错,听从父亲的话不一定就是孝顺,不听从父亲的话不一定不孝顺。其中曾参就问过孔子,子女一直顺从父母的话,这可以称作是孝顺吗?孔子答,当父母存在不义的地方就应该用一种比较婉转的方式指出,如果父母存在过错也一直的听从父母的话,那怎能称为孝顺呢?

家境比较贫穷,当父母年老的时候,自己不去工作却来吃父母的,这就是第二种不孝。古代莘莘学子寒窗苦读数十载,就是为了能在未来的某一天入朝为官,供养父母。孔子曾经说过,无论是天子还是平民百姓,都要尽孝。

不娶妻生子,没有后代,这就是第三种不孝。对于这一条,不少人认为这是封建社会给人套上的无形的枷锁。在古代可能因为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的原因,国家需要大量的人员劳动。孔子精通《易经》,《易经》是本揭开宇宙规律的书,娶妻生子是自然规律,任何违反自然的事情都是不应该做的,所以孟子才会说无后为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22
1.不孝顺父母,不尊重家人,是一不孝。
2.不忠诚不仁义,不守本分,是二不孝。
3.不能稳住自己的立场,品德不高尚,是三不孝。
第2个回答  2021-02-22
“阿意屈从,陷亲不义”是一不孝。
“家贫亲老,不为禄仕”是二不孝。
“不娶无子,绝先祖祀”是三不孝。
第3个回答  2021-02-22
第一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人子女,不为家中传承香火是一不孝。第二点,指的是家境贫寒让父母跟着自己受苦这也是一不孝。第三点,父母年事已高难免糊涂,任由父母糊涂不阻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