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和丞相有什么区别?

如题所述

宰相和丞相有什么区别:

1、制度的差异:宰相沿袭的是一种制度,而丞相才是真正的官名,所以说,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千差万别的,宰相的制度最早来自春秋时期,不过在明朝的时候消失了,变成了内阁制度。

2、现在朝代上的差异:而宰相在春秋时期出现的,在历史上,第一个宰相就是管仲,作为第一位非常杰出的宰相,管仲在历史上的地位,自然不用说,延续他之后,中国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宰相。

到了秦朝的时候,出现了左右丞相,后来还出现了所谓的中丞相,左右丞相各自负责自己的事情,汉朝的时候也是如此,比如说曹操,就是一个丞相。

3、权力的差异:丞相是官职和敬称,宰相仅是敬称,没有实权。

扩展资料:

先秦时期有相、相邦等之名,但跟丞相完全不同,因为出土文物秦国东陵器物上刻有金文:八年相邦薛君、丞相殳。这证明相国与丞相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官职,而且是同时并存的,而且相国地位高于丞相。

秦国的第1个相国是樛游,后来秦国增设左右丞相作为相邦的副手,秦朝才正式增加设置了中丞相,汉承秦制,依然设置相国,同时设置丞相作为相国的副手。

西汉也设丞相,至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改丞相为大司徒,这段时间有300多年,是历史上丞相这一官职设置最久的时期。自哀帝至东汉建安十三年(208)这200余年间不设丞相,建安十三年曹操复设并任丞相,但时间很短。

三国和晋南北朝370年间,除蜀和东晋初年、北朝较短时间外,不设丞相,隋朝不置丞相,唐宋时期也基本不置丞相,唐玄宗开元元年(713),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南宋乾道8年(1172)亦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元朝于中书省置丞相,自秦至明朝初年朱元璋(通过胡惟庸案)废丞相的1600年间,丞相的设置断断续续,作为官名的丞相在历史上存在时间并不长。

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太宰与相合称为宰相,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

宰相地位的具体名称多达几十种,历代不同:太宰、相、相邦、相国、丞相、大司徒(东汉)、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明朝)、军机大臣、总理(清朝末期)等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丞相百度百科—宰相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12

宰相和丞相的区别:

1、宰相不是具体的官名,是中国古代对于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力的官员的一种通称或俗称。宰相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例如汉代的丞相可以称之为宰相,很长时间就是一个人,魏晋南北朝的录尚书事可以算宰相,唐代的三省长官,甚至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都算宰相,宰相就是一群人。

2、丞相是正式的官名,先秦时期有相、相邦等之名,秦朝建立之后,正式设置丞相。

3、丞相是官职和敬称,宰相仅是敬称。

需要注意的是: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宰相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官职对应。

做个不一定恰当的对比,丞相是古代的国务院总理的正式官职,现在是国务院正副总理的尊称,而宰相则是国务院总理的尊称。                  

扩展资料

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太宰与相合称为宰相,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

历史:先秦时期有相、相邦等之名,但跟丞相完全不同,因为出土文物秦国东陵器物上刻有金文:八年相邦薛君、丞相殳。这证明相国与丞相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官职,而且是同时并存的,而且相国地位高于丞相。

宰相的职务变迁:

宰相的正式官名随着朝代的更替,先后出现过:相国、丞相、大司徒、侍中、中书令、尚书令、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总理等多达几十种官名。

据记载,早在商周时代已有太宰、尹、太师之称,这些官职虽有辅佐天子管理国家之意,但在当时尚不具备国家机器中幕僚长性质。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相的名称出现了。例如管仲为齐国相,蔺相如为赵国相。由于当时养士之风盛行,不少有知识的人被各国招聘为相。

秦国由于变化彻底,发展迅速,是战国时代第一个设立郡县制的国家,并于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任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丞相之名由此而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宰相作为官制首次确定下来。

在秦以前的殷周时代,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通过分封诸侯进行统治的,商朝的王或周朝的天子不能干涉分封国的内政,又因分封国的国君由贵族世袭,所以天子无权解除他们在分封国的统治权力。

秦始皇之后,废分封,设郡县,废诸侯,设官吏,皇帝不再通过宗法亲缘关系进行统治,改为任命官僚向全国发号施令,因此有必要组织一套官僚机构,并借助于宰相大臣辅佐政务。宰相就在这一历史条件下产生了。随着封建国家的发展,宰相制一直沿袭了两千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宰相      百度百科:丞相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5-08

丞相为官名,宰相为一种制度,通俗地讲二者的关系为:宰相包括丞相。区别如下:

一,官衔

宰相是中国古代对于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力的官员的一种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

丞相与宰相不同,丞相是正式的官名,先秦时期有相、相邦等之名,秦朝建立之后,正式设置丞相。

二,人员

宰相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

丞相则具体是指某一人。

 扩展资料:

宰相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到了战国时期,宰相的职位在各个诸侯国都建立了起来。

秦朝时,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在所有的官职中,宰相的变化最多,这是由于君主既需要宰相帮助办理政事,又担心宰相的权位过重,危及自身的权力,故常改变其名称权责,方便皇帝施政。宰相这一官职历时大约1500年。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员的通称。

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联称,始见於《韩非子·显学》,但只有辽代以为正式官名,其他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而且名目繁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宰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丞相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22

区别:

1、含义不同。何谓“相国”?看管一个国家,视察一个国家,那是国君的大管家和代理人,是真正的百官之长。而“丞”这个字,则是“辅佐”的意思。所谓“丞相”,本义是“辅佐相国”,所以最开始,丞相是相国的助理,相国大,丞相小,相国是总理,丞相是副总理。

2、一个是官职,另外一个则是制度。丞相:是代替皇帝统帅文武百官、辅佐皇帝总理国政的最高官职。丞相是宰相制度中具体的官职名称。需要注意的宰相是“通称”,不管任何朝代,只要是辅助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都可以称为宰相。宰相是通称,更是一种制度。

扩展资料

宰相的正式官名随着朝代的更替,先后出现过:相国、丞相、大司徒、侍中、中书令、尚书令、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总理等多达几十种官名。

据记载,早在商周时代已有太宰、尹、太师之称,这些官职虽有辅佐天子管理国家之意,但在当时尚不具备国家机器中幕僚长性质。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相的名称出现了。例如管仲为齐国相,蔺相如为赵国相。由于当时养士之风盛行,不少有知识的人被各国招聘为相。

秦国由于变化彻底,发展迅速,是战国时代第一个设立郡县制的国家,并于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任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丞相之名由此而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宰相作为官制首次确定下来。

在秦以前的殷周时代,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通过分封诸侯进行统治的,商朝的王或周朝的天子不能干涉分封国的内政,又因分封国的国君由贵族世袭,所以天子无权解除他们在分封国的统治权力。

秦始皇之后,废分封,设郡县,废诸侯,设官吏,皇帝不再通过宗法亲缘关系进行统治,改为任命官僚向全国发号施令,因此有必要组织一套官僚机构,并借助于宰相大臣辅佐政务。宰相就在这一历史条件下产生了。随着封建国家的发展,宰相制一直沿袭了两千年。

参考资料:宰相_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09-17

宰相和丞相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听起来也很是相近,但是其实这两者的含义是不同的,我们先来看一下百度百科的解释:

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
丞相,中国古代官名。三国以后是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即百官之长。先秦时期有相、相邦等之名。

所以,这两者之间还是有差别的,下面我们就来简单分析一下,丞相和宰相的差别在哪里。

一、宰相和丞相权利的差异。

宰相和丞相的权利是不同的,一个有实权,而另外一个是没有实权的,具体来说,丞相是官职和敬称,是掌握着实权的;而宰相呢,仅仅是一个敬称,是没有实权的,通俗的来讲,丞相要比宰相更实用一点。

二、丞相和宰相出现的朝代不同。

宰相比丞相出现的时代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宰相。根据我国历史的记载,我国的第一个宰相是管仲,毕竟管仲却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所以能做到宰相,也是实至名归。而丞相的出现,则要晚一个朝代。丞相出现在秦朝时期,包括后来的中丞相,其实都是丞相的一种,左右丞相有自己分内的事情。丞相可以设置多人,也可以设置一人,比如汉朝,就只有曹操一个丞相。

三、宰相和丞相存在着制度上的差异。

丞相是一个官名,而宰相则不同,宰相是一种可以沿袭下去的制度。宰相是辅佐皇帝的,但是到了明朝,就变成了内阁制度,虽然听着有很大的差别,但是这两种制度都是为了集中皇权。宰相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统称,指的是古代的最高行政长官,而丞相,指的就是具体的某一个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