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使者王玄策:凭一己之力灭掉天竺国,最大的受益者为何却是吐蕃?

如题所述

在唐朝时期有这么一个人,他一生的经历就算是编剧也不敢这么乱写,只因为他的经历实在是太过传奇。

一位出使印度半岛上中天竺的使者,在受到战争的威胁之时,竟然凭借一己之力,组织一支军队,攻破中天竺国,生擒国王。而他的传奇经历,被成龙拍成电影,成为2017年的贺岁片《功夫瑜伽》。他就是南亚战神王玄策。

一、大唐盛世,名扬四海

1.贞观之治,国富兵强

要说到唐朝,那想必让许多国人都为之自豪。在经历了隋唐末年的大规模战争之后,以李渊为首的大唐政权建立了起来。

经历了唐太祖李渊的执政时期之后,大唐的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社会经济,军事实力都逐渐恢复到战前的状态。玄武门之变之后,唐军在唐太宗李世民的领导之下,开始了扩张的历程。

统一之后的唐朝进行的第一场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就是与东突厥势力的决战——定襄之战。此战当中,唐军大胜,一举歼灭了东突厥的主力,迫使其残余势力归降唐朝。

强大的东突厥势力势力被剿灭后,西域的那些小国家更是不在话下。为了巩固唐朝在这些地区的统治地位,单于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先后被建立起来。

唐高宗在位前期时期,唐朝扩张速度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太宗留下来的苏定方,程知节等将领率领唐军千里奔袭,一举灭掉在中亚地区的西突厥,中原王朝的版图第一次扩张到了咸海地区。

武周时期,在大唐边境爆发了一场亚洲大战,数十万唐军与后突厥,吐蕃等国家的军队爆发了空前规模的战争。唐军仍然获得了胜利,唐朝威名大振。许多国家对唐朝惊人的经济以及军事实力感到震惊,不远万里纷纷来到长安朝贺,史称“万国来朝”。

2.南亚破碎,诸国征伐不断

南亚次大陆上,自从印度历史上最强大的孔雀王朝消失过后,古印度文明便岌岌可危。公元前200-公元200年,四百年的时间内,印度的西北方甚至整个恒河流域都被外族入侵,成为贵霜帝国的一部分。古印度文明到此就算是彻底消失在历史当中了。

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印度半岛上一直没有出现一个相对统一的王朝,处于类似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混战状态。各国都有自己的行政机关,最高统治者以及军队。公元320-540年,印度半岛上短暂出现了一个实力较强的王朝,文化灿烂,经济繁荣,但只是昙花一现。

公元606年,在北印度出现了一位颇有作为的帝王——戒日王。在戒日王登基即位之间,北印度面临着对外贸易衰落,货币出现了短缺,经济衰退,政治体制僵化。在戒日王登基即位之后,北印度的糟糕局面一扫而空,整个恒河流域以及一度的北部,都成为戒日王的疆土,史称戒日王朝。

但是好景不长,随着戒日王的驾崩,国家陷入到了内乱之中。大臣阿罗那趁戒日王逝世之时,夺取了国家的最高权力。国家也因此陷入到了前所未有的动乱之中。在戒日王驾崩一年之后,唐朝的使团在王玄策的率领之下来到戒日王朝。随后爆发的一场战争,让印度半岛上再无统一政权的出现,直到东印度公司的到来。

二、出使南亚,灭天竺,改变了历史

1.突发意外

在戒日王在位之时,唐朝和戒日王朝就建立了外交关系。唐朝作为世界级的大国,戒日王朝只不过是一个地区大国,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派出使者,前往唐朝进行朝贡。

但是随着戒日王的驾崩,戒日王朝的最高权力被权臣阿罗那夺取,自己成为了国王,史称“中天竺”。阿罗那继位之后,一直没有来唐朝朝贡,这引起了唐朝的不满。

贞观二十一年,唐朝派出使团,在王玄策的带领之下,前往中天竺。中天竺此时内部发生了内乱,阿罗那的叛军为了稳定国内局势,竟然袭击大唐的使团,作为自己的立国之战。王玄策的使团损失惨重。但是王玄策还是在侍卫的帮助之下,成功逃出生天。

王传策不久就遇到了另外一支军队——吐蕃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松赞干布派出前来救援大唐使团的吐蕃军队。当时吐蕃和大唐帝国是亲家,松赞干布的妻子正是著名的文成公主。

大唐使团遭到袭击,松赞干布派出军队进行救援也不意外。王玄策得到吐蕃军队的救助之后,顺利来到了吐蕃,安定了下来。

松赞干布表示将会护送他回到唐朝,但是王玄策可不这么想。唐朝向来是以牙还牙,如此屈辱,王玄策怎么能忍。于是一个人开始踏上了反击的旅程。王玄策以大唐帝国使臣的身份,向周边的国家送去了一份征讨中天竺,要求征兵的檄文。

2.草船借箭,灭国虏王

遭到袭击,孤身一人的唐朝使臣,一份檄文,真的组织起了一支近万人的部队。唐朝建国以来,强大的军事力量,繁荣的经济让许多小国纷纷表示臣服。面对大唐使臣的檄文,自然也是一呼百应。光是尼泊尔就派出了一支七千人的骑兵部队。

就这样,一支临时凑起来的军队在一位使臣的率领之下,开始了征讨中天竺的旅程。三天内,王玄策率领着军队连续攻克中天竺的军事重镇茶镈和罗城。

中天竺的军队在袭击使团的时候威风凛凛,但是在面对王玄策的进攻时不堪一击。被斩首的中天竺士兵多达数千人,还有大量的士兵溺死在河中。

最终的结果是,中天竺直接被灭国,国王阿罗那就这么被王玄策活捉,送回长安,接受唐太宗的审问。面对凯旋而归的王玄策,唐太宗自然是大喜过望,封王玄策为朝散大夫。“若婆罗门不劫掠我使人,岂为俘虏耶?”唐太宗的话当中也是充满了戏谑和嘲讽的味道。

3.一场影响唐朝历史的灭国战争

许多人都将王玄策封为大唐在南亚的战神,是立国威的英雄好汉。但是真实的历史是这样的吗?王玄策出使中天竺可不只是为了调查中天竺不来朝贡的原因,还有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与中天竺交好,联手对吐蕃进行战略上的挤压。但是,当时的王玄策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事实上,这个隐藏任务可能只有唐太宗李世民自己心里清楚。唐朝在刚建立的时候,就和吐蕃进行过大规模的战争。唐军胜利,吐蕃损失惨重。唐朝在青藏高原上攫取了不少利益,为长安城的安全提供了更多的战略缓冲空间。

尽管后来松赞干布要求和唐朝和亲,表示两家永远和好,但是唐太宗心知肚明,这样一个高原上的统一政权,对中原王朝来说,就好像是一把达摩利斯之剑一样悬挂在唐朝的头上。历史的发展也证明了唐太宗当时的远见卓识。

唐朝派出王玄策带领使团前往中天竺进行战略上的联盟,就像当年西汉的张骞出使西域一样,联合起来对吐蕃进行战略上的包围。但是,中天竺发生了政变,王玄策直接率领军队灭掉了中天竺。所以这场战争事实上的最大的收益中其实是吐蕃。

三、总结:

对王玄策来说,一份檄文,一个大唐使者的身份,就成功集结了一支近万人的部队,灭掉了袭击唐朝使团,对大唐不敬的中天竺国,这固然值得尊敬。但看似这是一场非常漂亮的战争,在战略上事实上是吐蕃借王玄策之手,除掉了自己在南方最大的威胁。

从此之后,吐蕃就可以全力对抗唐朝,而印度半岛上的那些小国家,最终都被吐蕃吞并或者成为了附属国。这也就是吐蕃在唐朝的中后期能够将疆域扩展到八百万平方公里的规模,甚至可以一路南下到孟加拉湾。

王玄策这一次印度之旅,虽然杀人立威立命,但是对唐朝的未来历史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只不过王玄策不过是因为使团的团长,又怎么会有唐太宗的远见卓识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