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荣的能力比赵匡胤如何呢?

如题所述

在赵匡胤取得节节胜利的时候,柴荣在寿州几个月过去了,却依然还是原地踏步。只因为寿州城的城管叫刘仁瞻,这可是南唐的一员骁将。在他的领导下治军严明,将士听命。刚开始被派去攻打寿州城的是李谷,后来柴荣又率领大军亲征,开始了他与刘仁瞻城里城外的对峙。

柴荣到达寿州城下之后,即刻下令用重兵将寿州城重重包围起来。柴荣使出的第一招是劝降,虽然明知刘仁瞻不会开城投降,柴荣仍然表示自己很欣赏刘仁瞻,只要刘仁瞻乖乖把门打开,他一定保证刘仁瞻有高官厚禄,衣食无忧。不出所料,刘仁瞻是一个富贵不能淫的人,他一口便拒绝了柴荣的利诱,并当着柴荣对面立下了城在人在、城破人亡的誓言。

这下等于是撕破了脸皮,柴荣立刻回到军营找到李谷,问他寿州城的弱点所在。毫无疑问,李谷如果知道寿州城的弱点所在的话,就不会白白攻打了一个月,而没有取得任何进展了。柴荣自己亲自将寿州城外四周细细勘察一遍之后,立刻就发现了寿州城的弱点所在之处。弱点便是寿州城外的淝水,就是当年东晋的宰相谢安和前秦的皇帝苻坚两军交战的地方。

寿州城南面城墙防御力是最薄弱的,因为南面的护城河与淝水相连,占尽了地利上的优势,攻城用的投石器在淝水里完全发挥不了作用,这也是刘仁瞻自恃敌人就算知道寿州城弱点所在也无法攻破南面城墙的原因。

柴荣马上下令造船,既然水上不能摆投石机,他要将投石机摆在方舟上。刘仁瞻也绝对不会想到柴荣还有这一手,他从未想过会有人从南门处使用投石机,因为南面全是水,让他觉得很安全,但往往最安全的地方也就是最危险的地方,等待他的将会是无可预知的凶险。方舟很快就造好了,柴荣下令把所有的投石机都搬到方舟上。

刘仁瞻看到这些富有创意的炮舟,也不由得震惊了,一股寒意从心底窜起。淝水上的一列列炮舟开始了轰击,一颗颗蓄满破坏力的巨石往寿州南门飞去,伴随着巨大的响声,南墙上石屑飞溅,出现了细小的裂缝。刘仁瞻就是刘仁瞻,他马上想到了用绞车弩应战。这种武器刚一上场,柴荣方面立刻就感受到了压力。

与此同时,刘仁瞻还考虑到为寿州城补固补防的问题,他趁机调动士兵赶紧去修补被巨石撞破的城墙,填平那些城墙上凹陷的坑槽。柴荣见势只得下令立即撤退,趁早挽回些损失。柴荣此刻才知道刘仁詹不是一个好惹的人,但偏偏柴荣也是一个倔强偏执的人,不攻下寿州城他誓不罢休。

此战失利之后,柴荣决定对寿州城实施全方位攻击。分散刘仁瞻的兵力,实施强行突破战术,不遗余力,一定要攻下寿州城。由于寿州城过高,城防又坚固,后南唐军居高临下,占了地理位置上的优势。为此柴荣特意发明了一个专利,叫“竹龙”。后周显德三年正月,柴荣对寿州城正式发起总攻。一方面竹龙上的士兵对寿州城内放箭、投垒石。

一方面又派出步兵对寿州城东南西北四个城门进行大举进攻。另外又从淝水上派出炮舟对寿州城进行轰击。这三种方式,三管齐下,不给对手留一丝喘息的机会。但是寿州城仍然屹立不倒,战争从正月一直持续到四月,昼夜不息,后周军士轮流上战场,劳累不堪,却不能跨进寿州城一步,柴荣深感无可奈何。在整个四月里天气变得极为异常,竟然出现了大暑。

柴荣大军还遭遇了大雨倾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梅雨季节。整个四月天气非常炎热,蒸发异常旺盛,基本上每天都是大雨倾盆,后周军营尽被洪水淹没,士兵溺死无数,竹龙炮舟不是被淹了就是被冲走。在这种情况下,柴荣召开了全体军事会议,大家一致同意暂时撤兵。柴荣在班师之前留下了猛将李重进继续围攻寿州城,不让寿州城有喘息的机会。就这样,柴荣带着遗憾离开了寿州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09

在我看来,赵匡胤的能力显然比不上周世宗柴荣,赵匡胤恐怕是历代开国皇帝中最省事的一个,也是便宜占得最大的一个,兵不血刃的就黄袍加身,完完整整地把后周政权给继承了过来,几乎不打一点折扣,什么都没有变,没有战争,没有内乱,没有死人,仅仅只是换了一个皇帝而已。

所以说“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其实把赵匡胤拿来和前面三位相提并论,显然是“萤火与皓月争光”,水得不行。

周世宗的功绩如何?

这么来说吧,如果上天再让这个人多活五年的时间,一个完整的大一统王朝是必然会出现的。什么北方的契丹、金人根本就不够看,哪像宋朝和金人、辽人纠缠了两三百年,硬是没有把北方收复,还搞得自己差点亡国。

后周政权是建立在后汉的基础上过渡而来,后周建立时,当时周边还有北汉、后蜀、南唐、吴越和契丹这些割据政权。柴荣致力于统一天下,因此给自己定下小目标说“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也就是三十年的时间打造一个强大的统一王朝。

显德元年,柴荣的比部郎中向他献《平边策》,制定了“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同时指出要想统一中国,必须先发展后周的经济、肃清政治。按照《平边策》的思路,柴荣首先在后周内部发动了一场针对经济、军事和政治的改革。

显德二年,在经过两年的励精图治以后,柴荣派向拱、王景率军西征后蜀,占领了秦、凤、成、阶四州,取得了第一阶段的战略胜利。同年十一月,柴荣亲征南唐,占领了南唐的五州之地。

显德四年,柴荣两征南唐,继续发动淮南之战,后周军队大获全胜,疆域得到大大的扩张。并且迫使南唐皇帝李璟遣使求和,向后周纳贡,割地,后又自去帝号,改称“江南国主”,江北之地为后周占有。

彼竭我利,则江北诸州,乃国家之所有也。既得江北,则用彼之民,扬我之兵,江之南亦不难平之也——《平边策》

自此,后周在南方取得了第二阶段的战略性胜利,南方政权对于后周已经不构成事实上的威胁,被消灭只是时间问题。因此,柴荣将兵锋转移至北方的契丹和北汉身上,显德六年,柴荣再次御驾亲征辽国。

这次进军异常的顺利,几乎没有遇到有效的抵抗,一路上的城池闻风而降。短短一个多月,就占领了三关三州十七县的领土,一路挺进到幽州。然而,就在柴荣准备继续进攻,以期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时候,这位年仅三十九岁,最有可能统一五代十国的皇帝就因为患病突然离世。

他年仅七岁的长子柴宗训继位。而这时候离柴荣许下的三十年誓约仅仅过去五年多而已,所以这才说如果再让他多活五年,统一天下真的不是难事。

赵匡胤能力如何?

显德七年,赵匡胤在部下的拥戴下发动“陈桥兵变”,几乎兵不血刃地夺取了后周政权,对后周的国力没有产生任何一丝一毫的影响。几乎可以说赵匡胤继承的就是一个完完整整的后周,所以才说赵匡胤是历代开国皇帝中便宜占的最大的一个。此外还有一个就是隋朝,但是人家隋朝好歹还是建立起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但赵匡胤显然没有这样的能力。

他篡位以后改周为宋,继续执行“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从建隆三年开始,赵匡胤开始针对南方发动一系列的统一战争,到开宝八年灭亡了后蜀、南唐、南汉、正式统一了南方。

足足用了13年的时间,而且还是在周世宗柴荣对南方政权已经降维打击过的基础上。而终赵匡胤一朝,就没有出兵打过北方,这无疑给了北方政权以喘息的机会。赵光义时代,宋朝总算消灭了北汉,大体上统一中原以南的大片国土,除了被石敬瑭割让的燕云十六州以外。

赵光义针对辽国契丹的北伐战争收效甚微,最终以失败收场,同时也让宋朝对契丹的态度从战略进攻改为战略防守,自此以后,宋朝在北方再无所作为。这确实让人很纳闷,怎么一到了宋朝,就再也干不过契丹人了呢?

只怪柴荣死的早啊。




第2个回答  2021-01-19

北周武帝宇文邕,后周世宗柴荣,几乎是历史的翻版,一样的大器晚成,一样的文攻武略,一样的英明神武,一样的因病英年早逝大业未成。柴荣如果不死的那么早,把幽云十六州收回来应该没太大难度,契丹可能就没机会坐大,后边也没女真什么事,蒙古估计还得继续还荒凉的北方草原放牧,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都会全面改写,难以想象,这就是历史的诡谲之处。上一个类似的人物也是“周朝”的,北周武帝宇文邕,幸运的是,接手的杨坚能力超群。

柴荣的功绩高过赵匡胤一个层次的是,他开创了绵延整个两宋时期的两衙并立的禁军军制(后改为三衙禁军体系),这是整个后周—两宋时期,国家实现中央集权的根本保障,确保了中央政府始终牢牢掌握着最强大的禁军军权。即使北宋灭亡南宋草创之时,赵构也是在重建了三衙禁军体系之后,真正稳住了局面。就历史地位来说,开创了两衙军制的柴荣和开创府兵制的宇文泰、开创了三省六部制的杨坚、开创了科举制的杨广等帝王站在了同一个高度,因为他们都是改变了历史对后世造成了深刻影响的人。

赵匡胤作为柴荣的一员大将在军事领域自然没的说,但在其他领域和柴荣几乎没有可比性,比如在战略眼光上就不是一个水平的,柴荣说到底是个战略家兼政治家,赵匡胤顶多算个战术家和军事家,制约战争走向的往往是看整体的战略部署,而赵匡胤只能进行具体的战术实施并非战略家,光这一点和柴荣就没得比了。柴荣亏就亏在英年早逝,自己的雄心壮志还没有实现就撒手人寰,留下孤儿寡母被赵匡胤夺了江山。

赵匡胤的军事能力更强,周世宗一生最为关键的一场战役,是高平之战。而扭转高平战役的,恰恰就是赵匡胤。是赵匡胤不惜拼命,率领部众冲锋陷阵,从而扭转整个战局。之后,周世宗平定天下,伐西征南,处处都有赵匡胤的身影。尤其是在征讨南唐的战役中,赵匡胤所部多次以少敌多,立刻赫赫战功,堪称战功第一。

赵匡胤称帝之后,原后周领土其实藩镇林立,更有李重进、李筠拥兵自重公然造反。可是,赵匡胤亲统大军,一天就攻陷扬州,荡平原后周最高军事将领李重进所部。李筠盘踞潞州泽州,以北汉为强援。可是,赵匡胤兵锋所指,几天功夫也就荡平。

宋太祖没有急着开疆拓土,而是用了三年时间安定内部,杯酒释兵权彻底解决了藩镇危机。之后,宋太祖每隔数年就灭掉一个地方政权,诸如盘踞湖湘的高家、周家,后蜀、南唐。但凡兵锋所指,几乎没有遇到多大的抵抗便灭敌破国。当然,北汉因为背靠辽国,宋太祖不得不将其放在最后,也导致了没有机会收复燕云十六州。

柴荣能培养赵匡胤,而赵匡胤手下却再也没有出现赵匡胤式的人物(说能力,不是说野心),就是最好的分水岭。也就是说,只要有柴荣,哪怕没有赵匡胤,他也会提拔其他名将。而没有了柴荣的赵匡胤,手下名将可有北伐契丹的胜利?柴荣可以培养一个又一个赵匡胤,赵匡胤却培养不出一个自己。赵匡胤最大的缺陷就是进取心不足,而柴荣有一统天下的雄心,这是两个人最大的区别。说到底,赵匡胤就是个武人,没有那种雄心壮志。而柴荣从小耳濡目染,虽不是郭威亲子,但是已经有了睥睨天下的大志。

第3个回答  2021-02-13

赵匡胤显然比不上周世宗柴荣,赵匡胤恐怕是历代开国皇帝中最省事的一个,也是便宜占得最大的一个,兵不血刃的就黄袍加身,完完整整地把后周政权给继承了过来,几乎不打一点折扣,什么都没有变,没有战争,没有内乱,没有死人,仅仅只是换了一个皇帝而已。

所以说“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其实把赵匡胤拿来和前面三位相提并论,显然是“萤火与皓月争光”,水得不行。

有人总喜欢拿赵匡胤和周世宗柴荣对比。不要拿赵匡胤跟柴荣比较,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

柴荣是历史上能力最全面的一代雄主,没有之一。这里说的是能力哦,不是功绩。天妒英才,活不长,没机会建功立业也白费。

历史上那些功绩显著的,首先都要活得长,柴荣就是吃亏在了寿命上。

宋太祖没有急着开疆拓土,而是用了三年时间安定内部,杯酒释兵权彻底解决了藩镇危机。

之后,宋太祖每隔数年就灭掉一个地方政权,诸如盘踞湖湘的高家、周家,后蜀、南唐。但凡兵锋所指,几乎没有遇到多大的抵抗便灭敌破国。

当然,北汉因为背靠辽国,宋太祖不得不将其放在最后。

宋太祖在位期间,也和辽国多次发生大战,总体来说,胜多败少。正因为宋军实力强大,辽国才会主动与宋朝结盟。

宋真宗对周世宗有一句评价,颇为中肯。他说:周世宗固英主,然用刑峻急,诛杀过当,享祚不永,岂不由此乎。

为何周世宗一死,赵匡胤振臂一呼就能推翻后周?许多人都认为是赵匡胤运气好。其实,哪里是那么回事。是人心根本不在周家!

周世宗有魄力,然性格急躁,手段很辣,动辄以杀立威。朝廷中不论文武,许多人都是畏惧多于感恩。反观赵匡胤,不但有军事才略,更有武将罕见的仁德之心。他不仅善待功臣,更下令不得擅杀士大夫和谏官,对柴家后人更一直庇护。这份气度,在帝王之中堪称绝无仅有!

第4个回答  2021-01-20

公元960年正月,赵匡胤发起陈桥叛乱,攫取了后周政权。赵匡胤之所以成功,有其本身原因,不过从后周一方讲,也问题多多。当赵匡胤入城时,除了担任京城安全的大将韩通,企图抵挡,各路官员几乎都是坐以待毙,甚至主动投降。周世宗柴荣尽管被后人称为五代时期第一明君,但从后事安排上,可说糟糕透顶,而全部,都源自周世宗柴荣用人不明,把个人的好恶当成用人的首要原则。

960年,赵匡胤攫取政权的时分用了制造舆论,假造天命的老招数,在率军离开京城时,军中民间就撒播着“点检作皇帝”的流言。所以,当殿前都点检赵匡胤起兵夺位时,很多军民望风而降。其实,这一招在周世宗在世时期,赵匡胤就现已用过,并且效果奇佳。

在959年,赵匡胤担任殿前都指挥使,是后周禁军高级将领,但上面还有殿前都点检张永德。张永德乃后周名将,多次出战,屡建奇功,在后周军中声威极高。若有张永德在,赵匡胤想要夺权必定千难万难。张永德为人严谨,底子不存在贪污受贿、优待军士等等寻常将帅常有的问题,走正常法令道路是不可能扳倒张永德。所以,赵匡胤只能来阴的。当周世宗率军出征时,张永德在前方指挥作战,常常发送一些公函回到行军大营。有一天周世宗正在批阅公函,遽然发现公函中夹杂着一个皮口袋,里边有一份文件,打开一看,里边写着五个大字“点检作皇帝”。周世宗大惊。

若是在几年前周世宗或许能够比较冷静的对待,进行调查再做处理。可其时周世宗现已多病,心境焦虑,儿子不过是六岁,一旦自己驾崩,能否保住龙椅,是个问题。而在许多潜在祸源中,张永德首战之地。几年来,张永德对周世宗忠心耿耿,为人也谦恭有礼,底子就没有任何不臣踪迹,可是,张永德身份实在特别。周世宗柴荣是以后周太祖郭威内侄(妻子的侄子)的身份继承皇位的,而张永德这是郭威的女婿,其子也算是郭威的嫡派血脉,加上张永德乃是后周戎行一把手,有名分有实力攫取全国称王称帝。所以,周世宗在没有经过核查的情况下,草率的命令将张永德的都点检职位罢黜,而录用自己的另一个亲信赵匡胤出任都点检这个要职。

其实,周世宗不明白,这全部当是赵匡胤的计谋。虽无清晰证据,但从陈桥叛乱军中二度撒播“点检作皇帝”的流言看,赵匡胤蓄谋已久。至于张永德没有做皇帝,人们会了解成,本来不是那个张点检,而是这个赵点检要做皇帝呢。

不过,若周世宗能够在逝世前安排好顾命大臣,那后周也未必会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