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孩子生活过好了,心里却变脆弱了?

如题所述

现在的孩子生活过得不仅是好,而且是好得有些偏科了。饭来只要张口,不用动手;衣来只要抬手,不用张口。除了学习以外,什么都不用做,生活常识不懂,身体没有锻炼,只会说空话,干啥啥不行。能不脆弱吗?

当今父母受新的三座大山内心压力,小孩每天都与父母生存一起,所看到父母的内心包袱,所以小孩生活虽好,心里也就会自然变脆弱了!

现在孩子为啥这么难养,我们也是这样长大的啊?”类似的声音不断发出,有的父母迷茫,有的父母害怕,有的父母疑惑,为何现在的孩子心理变得这么脆弱?

慢妈身边一位宝妈,从小对女儿是高标准严教育,女儿上小学时,为女儿入学能在学校门口排一夜的队,每天孩子放学后,完成作业后就要开始练琴,周末时自然是辅导班里待着。我问她孩子受得了吗?宝妈说:现在的孩子都这样过,她不学就落后了,哪像咱们小时候那么轻松啊。是啊,生存环境不同,需求就会变化,以前的孩子长个大学就很出息了,毕业后的就业前景也很好,而现在的孩子上个大学轻而易举,难得是考进985的重点大学

人的需求,是分层次进行的,当你每日不足以温饱时,哪会想着精神世界的享乐。抑郁和痛苦,来自于需求越来越高,而环境越来越差。有一套心理需求体系: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

斯洛5个心理需求层次

、生理需求:人生在世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有衣穿有饭吃有得住

、安全需求:人身安全、资源保障、身体 健康 、就业容易,需要 社会 安定,需要公序良俗,免除生活里

、归属需求:精神层面的追求,需要三观一致互相吐槽玩耍的友情,更需要美好的爱情和幸福的家庭,以及某些生理需求需要得到满足。需要这些 情感 需求,来让自己与这个世界产生 情感 联系,有所羁绊,不再漂泊有归属感。

、尊重需求:无论何时,尊重一直是一种高需求,比如贫困时期,虽有为五斗米折腰,但也有不食嗟来之食一说。而当自己生活得到一定满足后,我们对尊重的需求便会极大地放大。简单来说,对内,需要自我价值的肯定,对外需要 社会 成就认可,需要让自己活得体面一些,不要

、自我实现:这是一种最高级的需求,希望最大程度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做一个对 社会 有价值的人,让自己有意义的活这一世。

所以现在孩子问题多,奇怪吗?

很多父母不明白为何现在孩子心理问题那么多,甚至一部分家长认为都是现在孩子太过于娇生惯养没吃过苦导致的,他们的理论支撑在于,当初的生活远不如现在好,但活到现在也好好的没抑郁没自杀。事实也的确如此,以前的孩子就是那样粗养过来的,但是很多家长不明白, 社会 发展了,人的心理需求已经变化了,以前追求生理和安全需求,而现在追求归属和尊重

我们那时候课外补习班很少,周末都是撒开了玩,有条件的才让孩子上特长班,父母可能忙于工作常把孩子扔给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父母是绝对权威的存在,能和孩子沟通交流当朋友的都是神仙父母。那时候安全需求是主要,环境不允许我们把注意力放在更高的需求上。 情感 的缺失、理想的磨灭,哪有现实中吃不了饭、住不起房,上不了学来的可怕?

在这些基本需求面前,这些更高的需求,

现在孩子不一样了,用以前的话说,便是出生含着金汤匙,生存需求完全得到满足甚至绰绰有余,此刻需要的除了父母的金钱养育,更有心理养育。哪些说现在孩子心理脆弱的,都是因为没吃过苦导致的,话虽没错,但 社会 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的需求自然跟着提高,必然的 社会 规律和人之本性,怪不得任何人。

在低需求环境中长大的父母,没有学如何自我理解、接纳和安慰这一系列的心理消化系统,而孩子这一代需求提高了,但是很多父母还没意识到,在用自己的成长经验养娃,又或者意识到问题但自己不会所以无能为力。而孩子没有从父母学会如何排解这种压力,如何接纳自己等等情绪问题,最后只能自己逼坏了自己,成了我们眼中的心理脆弱。

需求教育中,父母责任重大

◆ 给予孩子足够的爱

很多父母说,孩子不爱向自己开口,作为孩子最信任的人,如果一个孩子遇到难以解决的事情,没有向最亲的父母寻求帮助,而是选择一种极端的方式去解决,父母是否要反思一下自己?孩子为何对你而失望。

父母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来,让他欣赏自己,热爱世界,是父母最大的责任。很多父母说自己爱孩子,给了他们最好的生活,放弃了很多自己的生活,没有人否认父母的不易,但如果孩子没有感受到这份爱,是

身边一位宝妈,女儿在竞选班长时落选了,说老师不公平,回家后委屈地哭了一夜,后来宝妈了解到是一些事情导致老师对孩子有一些小误会。想着孩子以后还要在班里继续学习,要和老师和同学搞好关系,不能留下事多的坏印象,只能委屈孩子,没帮女儿讨一个公道,只安抚孩子下次竞选时好好准备。但这件事对孩子影响挺大,之后也不愿意参与班长竞选,这才让宝妈着急害怕了。

你的鼓励、欣赏、陪伴、理解和支持,才会让孩子相信自己有力量,足够与困难抗争,他们知道自己背后有支撑在,你

父母需要强大的共情能力

工作后认识很多人,有一些95年的小同事,开朗活泼性格很好,像一个幸福家庭里培养出来的孩子,但是每次节假日要放假她都不开心,家人会call她回家,但自从工作独立后,就很少回家,之前矛盾太多,不愿意回去面对父母。

我们问:有和父母好好地谈过吗?同事说,每次谈话一言不合就诉苦,历数自己当年带娃的艰辛。尽管自己很委屈,但在他们的批判下,会有一种愧疚感特别不孝顺,最后也就算了不想再聊了

父母一直在等着孩子说一句谢谢,而孩子一直在等着父母说一句对不起。两者之前的思维差异,注定有些家庭会矛盾重重。很多孩子是理解父母的,理解他们的艰辛所以才感觉自己的抵触是叛逆是不孝,但父母普遍缺乏一种共情能力,切身实地的站在他们的角度是理解孩子。

平时多去聆听下孩子,了解孩子最真实的感受,尊重他们的需求和选择。当孩子感觉到了这些,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

原因有二:

一,主要是以前的网络没那么发达,资讯获取没现在那么容易!

资讯获取不易,就没有受到各种的负面的资讯影响,就不容易脆弱!加上周遭的人都是差不多的生活环境,没有强烈的对比,所以不容易产生落差感!这样就不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二,信息传播比以前广!

以前不是没有心灵脆弱而走极端的,但是因为信息传播不广,所以我们无从得知!而现在,只要是一条有爆点的新闻,马上就热搜好一段时间,甚至出现模仿效应!种种加起来,就让人觉得现在的年轻人真脆弱啊!

加强精神文化的疏导,提升自己能力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缺乏身体和意志的锻炼

我的看法如下:当今整个 社会 环境和过去相比,方方面面都有了巨大的变化。过去的孩子虽然没有网络,接触不到像今天这样丰富的资讯,但和现实生活的接触却比今天多得多,学习只是一部分,无论城市还是农村的孩子大部分要分担一定的家务,平时和同学,小伙伴,邻居都有很多的交际,在这个过程中,会亲身体验和了解现实世界,以及各种各样的人,会遭遇困难和问题,也会战胜困难,学会解决问题,健全的人格和个性慢慢形成。而如今的孩子呢,从小除了学习,上辅导班,特长班,剩下的就是虚拟的网络,网络上虽然什么都有,但终究纸上谈兵,一旦现实中遇到挫折,没有历练的孩子就容易崩溃。

可能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的关注点就从温饱变成了精神层面的东西了。而且这个问题其实有很重要的一个成因。就是现在的父母或老人容易:过度关注孩子

什么是过度关注孩子? 有时候孩子摔倒了,可以通过鼓励的方式或者让孩子自己平复心情的方式,但经常有父母老人会极度紧张孩子,怕孩子受伤,怕孩子不开心。这样会让孩子的内心越来越脆弱。

其实磕磕碰碰是正常,孩子受挫折,都是正常的事情,家长正常对待,引导孩子正常看待,孩子就会有一颗平常心。

从小经过锻炼的孩子,长大了内心很强大,很能吃苦。

但是如果从小捧着长大,就限制了孩子的抗压能力,让孩子心灵变得脆弱。

这是一个普遍的 社会 问题,大家发表意见不少,但都没有说到点子上。

让我们把时光退回到七八十年代以前,看看那个年代的小孩子的生活生存状况。

在那个时候,家长几乎很少有时间,也没有精力照顾陪伴孩子。普遍现象就是放任自流。结果就是在小孩子缺失了必要的关爱的同时,成就了孩子自我生存能力的提高。其实这么说也不是多么贴切。但实际情况就是,天冷了,穿着并不多么保暖的衣服,尽管冷风中瑟瑟发抖,但照旧嬉笑打闹无所顾忌。手上身上划破个口子,捏一捏细土糊在口子上全然不当回事。下午放学回家了,肚子尽管咕咕叫,农村的孩子还得背上筐子拿上镰刀去地里打一筐草回来。试想一下,那个时候的生活环境,不容许,更不给你脆弱的机会。多么脆弱的孩子,处于那样的生活生存环境,也没有办法不坚强起来。

再看看现在的孩子,从接受教育的第一天开始,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全程接送。更不用说吃穿用度等方面的无微不至了。

从这方面来看,有意识的锻炼小孩子增强自我适应 社会 生活环境的适应力,适当有意识缩小对小孩子大包大揽,适当减少对小孩子生活的干预范围。对培养锤炼孩子坚强的性格,减少处处依赖家长,改变弱不禁风的生活自理能力,还是有一定帮助的。

不要那么轻易下决论。一切都是学习而来的,年轻人成功的也很多,碰到困难坚强的也很多。

众生是佛,佛是众生。

一切都会改变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