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伐魏失败的原因

如题所述

荆州战后,蜀汉成为三国中最小的政权。它的主要敌人事曹魏。曹魏的人力物力军力比蜀汉要强大的多。在这种情况下,摆在蜀汉前面的战略决策只有俩个;一是依靠荆州的地理条件,闭关固守,其结果很可能是“坐而待毙”;二是励精图治,建立稳固的后方,东连孙吴,乘曹魏无心吞灭时,削弱对方,壮大自己。诸葛亮选择的是后者。他竭尽一切努力内修整理,外联孙吴,南扶夷越,西和诸戎,以便北功曹魏。这是一个奋斗自强,具有积极进取精神的战略,也是蜀汉得以生存并又希望获得发展的较好出路。这一战略如贯彻的好,有可能取得陇右,甚至夺取关中。诸葛亮实行这一战略,在内政,外交上比较成功,在作战指导上则有得有失
蜀军战略知道的不力之处
1 过于谨慎,不敢大胆出奇制胜。第一次攻魏前,曹魏对蜀军的进攻缺乏准备;关中兵少将弱,实力空虚,仅有数万兵力,分散与关陇各地;且曹魏有东顾之忧,主力不敢大量西调。在魏强蜀弱的形势下,能够出现如此有利条件,这是非常难得的良机。但是,诸葛亮拥有号称二十万之众的兵力,却没有抓住这个大好时机。他如果采纳或又该魏延的建议,以主力出陈仓或斜谷,以一部出陇右,以奇兵出子午谷袭击长安,然后东据潼关,西扶陇右,一举而定秦川,不是没有这种可能。易中天先生分析诸葛亮不用子午谷奇谋是因为手头的兵力有限不敢赌着一把,其实军事有时就像赌博,战争双方都没有百分百的把握控制战争,关键是看领导者的胆略和智谋,子午谷奇谋在当时是一奇招,不是险招。但诸葛亮过于谨慎,以至将数十万大军麇集于祁山,坐失良机。当然,诸葛亮吧进攻的主方向指向祁山亦非完全失策,因为“按从坦道”“平取陇右‘,可以绕开秦岭,进军快速突然,使魏军来不及救援,而且如能占据陇右地区,可以就地解决部分粮食,控制渭水上游。但斜谷一路制作佯动,未直插郿和武功之间牵制魏军西援,结果给了魏军以调兵遣将的机会,受到曹真,张郃的猛烈反击;再加上用人不当,对掩护主力侧翼的街亭要地,未派作战勇敢,经验丰富的将领去控制而错用纸上谈兵的马谡,致陇右数郡得而复失,最后无功而返。可以说第一次攻魏的失败就已经确定了以后攻魏的失败。第一次攻魏失败后,曹魏在关中的防御不断加强,增派精兵强将,在秦岭主要通道筑成控制谷口,并针对蜀军长途跋涉运粮困难,作战难以持久的弱点,采取间壁不战方针,使蜀军每次进攻徒劳无功。
2 频繁出兵,老师疲民,削弱自己,以弱小之蜀,攻强大之魏,如果不能每战有所获,势必形成同对方拼消耗,这在战略上是十分失策的。第一次攻魏既然失败,第二次就不应该在准备不知的情况下出兵;第四次不应该重复第一次进军的路线。第五次北进有东吴的配合,正是大有最为的良机,但诸葛亮吧十万大军用在一个方向,北魏军遏阻于五丈原狭小崎岖,兵力无法展开,同魏军长时间对峙,结果一无所获。蜀汉连续出兵,兴师动众,反使自己空耗了国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05
蜀国和魏国的实力对比很悬殊,蜀国完全处于弱者的地位,可为什么诸葛亮执意要六次伐魏国呢?其实说明了,诸葛亮就是为了报答刘备的三顾之恩,明知道自己不是魏国的对手还主动向其发动攻击。可见诸葛亮(孔明)真的是为了蜀汉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根据《三国演义》书中记载,三国鼎立之前,关羽大意失荆洲,而且还被孙权所杀,导致刘备起兵(水、陆军)七十五万大军向吴国展开猛烈进攻。被书生陆逊一记火烧连营,灭亡蜀军六十五万,仅剩下十万溃败入白帝城,后刘备也因此气病而死,诸葛亮那时候才真正掌握兵权。这么说来,孔明后期还能领三十万军伐魏,可见蜀国并非兵力缺乏,只是在天时、地利、人和上不及对方罢了,孔明当时肯定也是报有统一中国的决心,最后却被司马懿活活拖死,实在可惜、实在遗憾。
如果拿里面的三国资料来看,三国里,显然刚开始的魏国最强,其次是蜀国、吴国。到了中期,魏国实力鼎盛繁荣,吴国兵强马壮,蜀国则变成三国中实力最弱小的国家。根据史书不完全记载,当时三分天下时,三国实力对比情况是:
魏国实力最强,士兵战斗素质也是三国第一,将领众多,人才、兵力、城池达到数百座。
根据三国前初后继的实力总结:
魏国总兵力达七百八十八万,人口六千九百万人,物质丰富,国力繁荣,人才廉备,武将文臣三千四百七十一名,更拥有九大州之地,大小城池不少于二百多座。
吴国总兵力达三百零六十三万,人口四千八百万人,物质充足,国力昌盛,人才济济,武将文臣九百一十三名,更拥有五大州之地,大小城池不少于八十八座。
蜀国总兵力达一百六十万,人口二千五百万人,物质缺乏,国力不振,人才稀少,武将文臣六百多名,拥有二大州之地,大小城池不少于四十多座。
综合上述,可见蜀国无论在哪一方面都比不上魏国,但仍然向强大的魏国发动攻击,可见诸葛亮统一中原的愿望和报答刘备三顾茅庐之恩看得很重,这也是蜀国之所以不能取胜的原因,诸葛亮并非圣贤,孰能无过?鞠躬尽瘁的精神才是我们值得探讨的……(以上三国资料是研究所得,不一定标准,谢谢欣赏)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4-30
①看些资料:
魏国总兵力达七百八十八万,人口六千九百万人,武将文臣三千四百七十一名。
吴国总兵力达三百零六十三万,人口四千八百万人,武将文臣九百一十三名。
蜀国总兵力达一百六十万,人口二千五百万人,武将文臣六百多名。
②历史分析:
1第一代君主能力:
‘曹操’:一生征战,为全国尽快统一,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此外,他还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
‘孙坚’:东汉末期地方军阀,著名将领。
‘刘备’:早年丧父,母亲以贩履织席为业。十五岁时从师于当世大儒同郡卢植,并结识了公孙瓒。沉默寡言,常以谦虚恭敬待人,只是情感很少表露于外。由于喜欢和豪杰游侠交往,许多年少者都趋附在他身边。
2建国前后军事发展情况:
魏与其他军团大规模冲突少,士兵休整及时。
蜀与吴争锋,夷陵战败,损失几十万兵力,士兵惧战厌战。
吴与蜀对抗,大胜,但士兵劳累过度,厌战。
3后代君主政治:
魏,任人唯贤,唯才。‘邓艾、郝昭等’
蜀,老臣众多,新人断继。‘廖化为大将’
吴,党派争权严重。‘逼宫事件’

综合①②,蜀汉政权伐魏(即使是罚吴也困难)失败是必然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8-05
①看些资料:魏国总兵力达七百八十八万,人口六千九百万人,武将文臣三千四百七十一名。吴国总兵力达三百零六十三万,人口四千八百万人,武将文臣九百一十三名。蜀国总兵力达一百六十万,人口二千五百万人,武将文臣六百多名。②历史分析:1第一代君主能力:‘曹操’:一生征战,为全国尽快统一,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此外,他还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孙坚’:东汉末期地方军阀,著名将领。‘刘备’:早年丧父,母亲以贩履织席为业。十五岁时从师于当世大儒同郡卢植,并结识了公孙瓒。沉默寡言,常以谦虚恭敬待人,只是情感很少表露于外。由于喜欢和豪杰游侠交往,许多年少者都趋附在他身边。2建国前后军事发展情况:魏与其他军团大规模冲突少,士兵休整及时。蜀与吴争锋,夷陵战败,损失几十万兵力,士兵惧战厌战。吴与蜀对抗,大胜,但士兵劳累过度,厌战。3后代君主政治:魏,任人唯贤,唯才。‘邓艾、郝昭等’蜀,老臣众多,新人断继。‘廖化为大将’吴,党派争权严重。‘逼宫事件’ 综合①②,蜀汉政权伐魏(即使是罚吴也困难)失败是必然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