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议论文.800字以上

如题所述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站在喧嚣的历史舞台,叩问际会的风云,聆听先代哲人的足音。同是华夏文坛上的巨人,陶潜、屈子、李白却走出了不同的人生之路。究竟后人应沿着何人的路前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国的文人里,又有谁能将心澄净到如此境界,以至于只剩下南山之菊?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之路。这一路走得潇洒,走得清明。然而,陶潜除了饮酒采菊之外,还做了些什么?这或许连他自己都无法回答。归隐之路为中国无数文人选择,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自我完善式的道德导致了整体上的不道德。”或许是历史的机缘,促成了一座文学的丰碑。但历史的路若要向前延伸,凭千万个陶渊明能够走出吗?
我放弃了归隐之路。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子从长长的历史甬道中走出,带着一身正气凛然,带着满腹诗书才华,然而个性的棱角在世故的社会中又何以保全?于是,为了皓皓之白,为了独醒于世,屈子选择了“悲壮”之路。在滔滔的汨罗江水中,他将自己洗刷地如此透彻清澄。但当他忘记了混浊的天下之时,他又何曾记得还有千万的百姓与自己远大的理想?
屈子之路虽壮,却承受不了沧桑重荷。
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走着笑着红尘,走着辞别故友。
一壶浊酒,“歌遍山河八万里”;
一叶轻舟,“惟见长江天际流”。
然而李白同样是位被上苍嫉妒的文人啊!嫉妒他的人——年少英才;嫉妒他的诗——出水芙蓉。
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
翰林遭贬,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流放夜郎,他“凤歌笑孔丘,一生好入名山游”!
李白所走的路更让我佩服。这样说虽有失公平,但我仍然觉得,李白人生路上的磨难哪里比陶潜与屈子少呢?但他却一直在走,因为他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一块宝玉,在僵硬的政治舞台上磨来折去,却无半点玷污与磨损!
陶潜人生之路的选择,是其志趣的表现;屈子人生之路的选择,是其个性的张扬。而李白人生之路的选择,是其乐观的写照!
我将沿着李白的路往前走,无论路上有多少荆棘,我坚信,只要一直在走,脚下总会有一片康庄大道!
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路,我将沿着李白的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6-09
人与路
自从我们的祖先解放了上肢,开始自立行走,路就成了伴随人前进的最好伙伴。
路是什么?于路本身,它是一条线;于人类,它是一章进化的历史;于个人,它意味着一段人生的风景。
一个人的诞生之日,就是一条人生之路的起点。此后的每一日都是这条路上的点,所有的点便组成了一条完整,并只属于一个人的惟一的路。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人生路线的权利。当然,前提是这条路不会危害到他人。可惜,在我们这个社会里,人的自主选择权已变得越来越有限。
当代德国哲学家Fromm曾这样慨叹过:在现代工业社会里,所有的东西都被标上了价值,并有了标准模型,包括人自己。人力市场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我们就要不断地把自己塑造成那个类型的人,以去迎合雇主的需要,保证自己没有失业的担心。
我身边曾有一个成功的医生,他最初的理想是作一个考古学者。但是,这个社会需要的医生数量远大于考古学者,遵从自己的理想就意味着可能丧失物质的富有及社会的认可。于是,他选择改造自己,学自己不喜欢的医学,做着不喜欢的手术、开着令人厌倦的处方。若干年后,他把自己逼成了一个成功的医生,享受了物质的丰富。但是,每日重复自己不喜欢的工作,那种痛苦,却像慢性毒药一样损害着他的心,于是,抑郁症像幽灵一样缠上了他。失眠,暴躁如影随行跟着他。最终,他挺不住了,选择了跳楼自杀,为自己作了解脱。
为什么这个成功医生的人生之路如此悲惨,因为他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一条路。从医只是他迫于生存就业压力选择的一条路。没有“兴趣”作为路标,他无法领略路上风景。于是,他的目的只是赶路,看到的也是前方一个个用财富等级做成的指路牌。赶路的结果只能是累死在路上。
上述这个例子或许有些极端,却一点都不新鲜。在我们的身边,总会看到一些衣着光鲜的成功人士,白天满脸是笑精神百倍的样子,而八小时之外,却是一幅颓废疲累的面容。于是,抑郁症也成了一种新的都市流行病。
防止这种病的发生可能有很多方法。但是最简单的一种方法就是,在选择之初要三思而后行,要听清楚自己内心那个最真实的声音,再做选择。三思就是要把选择带来的后果预想清楚,自己是否有能力去面对解决;听清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就是要让这个决定不受任何外力的影响,听从自己兴趣的指引做出选择。
只有走在自己喜欢的路上,我们才能有心欣赏路上的风景,才能在遇到艰难险阻时,无所畏惧。因为这路是我今生最喜欢的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