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莎士比亚《终成眷属》简介

汉语简介

    《终成眷属》是莎士比亚创作于第二时期的作品,这部作品写美丽而有才干的女主人公如何费尽心机去争取一个出身高贵、狂妄肤浅的纫袴子弟的爱情。

    简评:在民间故事里,常见出身低微的青年斩妖屠魔之后,国王就把美丽的公主许配给他。《终成眷属》的内容与此类似。只是智勇双全的主角变成了女性,最终的奖赏则变成了男性。本剧的一个特点是性别角色与传统有所不同。最明显的例子是女主角艾莲娜猛追自己心仪的男子。另外,长者的角色也不同于以往。在莎翁早期作品如《仲夏夜之梦》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长者都是年轻情侣恋爱的主要障碍,但到了本剧,剧中长者展现的却是慈爱包容。萧伯纳甚至认为,剧中的伯爵夫人,是西方的戏剧故事中最完美的老妇人。莎翁撰写本剧时,两个女儿正逢适婚年龄。因此家庭成员对婚姻的影响力,在他的剧作里就愈形彰显。从这个角度来看,本剧还视为标志着莎翁将人物重心,逐渐转移到年长世代的过度期。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年),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重要的作家,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他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被喻为“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他亦跟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Aeschylus)、索福克里斯(Sophocles)及欧里庇得斯(Euripides),合称为戏剧史上四大悲剧家。

    作品风格:莎士比亚最早的剧作是以当时常见的风格写成的。他采用标准的语言书写, 常常不能根据角色和剧情的需要而自然释放。 诗文由扩展而定,有时含有精心的隐喻和巧妙构思,语言通常是华丽的,适合演员高声朗读而不是说话。一些评论家的观点认为,《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中庄重的演说词,经常阻碍了情节,《维洛那二绅士》的台词则被评论为做作不自然。很快莎士比亚从传统风格转向他自己的特点。《理查三世》开幕时的独白开创了中世纪戏剧中的邪恶角色。同时,理查生动的充满自我意识的独白延续到莎士比亚成熟期剧作中的自言自语。 没有单独一个剧本标志着从传统风格到自由风格的转换,莎士比亚的整个写作生涯中综合了这两种风格,《罗密欧与朱丽叶》可能是这种混合风格最好的诠释。到1590年代中期创作《罗密欧和朱丽叶》、《理查二世》和《仲夏夜之梦》时期,莎士比亚开始用更自然的文字写作。他渐渐将他的隐喻和象征转为剧情发展的需要。莎士比亚惯用的诗的形式是无韵诗,同时结合抑扬格五音步。实际上,这意味着他的诗通常是不押韵的,每行有10个音节,在朗读时每第二个音节为重音。他早期作品的无韵诗和后期作品有很大区别。诗句经常很优美,但是句子倾向于开始、停顿、并结束在行尾,这样有可能导致枯燥。 当莎士比亚精通传统的无韵诗后,他开始打断和改变规律。这项技巧在《朱利叶斯·凯撒》和《哈姆雷特》等剧本的诗文中,释放出新的力量和灵活性。《哈姆雷特》之后,莎士比亚的文风变化更多,尤其是后期悲剧中更富有感情的段落。英国文学评论家安德鲁·塞西尔·布拉德利将这种风格描述为“更紧凑、明快、富有变化,并且在结构上比较不规则,往往错综复杂或者省略”。 在创作生涯后期,莎士比亚采用了很多技巧来达到这些效果,其中包括跨行连续、不规则停顿和结束,以及句子结构和长度的极度变化。完整地理解意思对听众是挑战。 后期的传奇剧,情节及时而出人意料地变换,创造了一种末期的诗风,其特点是长短句互相综合、分句排列在一起,主语和宾语倒转、词语省略,产生了自然的效果。莎士比亚诗文的特征和剧院实际效果有关。 象那个时代所有的剧作家一样,莎士比亚将弗朗西斯克·彼特拉克和拉斐尔·霍林斯赫德等创作的故事戏剧化。 他改编了每一个情节来创造出几个观众注意的中心,同时向观众展示尽可能多的故事片段。设计的特点保证了莎士比亚的剧作能够被翻译成其他语言,剪裁宽松地诠释,而不会丢失核心剧情。 当莎士比亚的技巧提高后,他赋予角色更清晰和更富有变化的动机以及说话时独一无二的风格。然而,后期的作品中他保留了前期风格的特点。在后期的传奇剧中,他故意转回到更虚假的风格,这种风格着重了剧院的效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16
   《终成眷属》是莎士比亚创作于第二时期的作品,这部作品写美丽而有才干的女主人公如何费尽心机去争取一个出身高贵、狂妄肤浅的纫袴子弟的爱情。在这里,弥漫在早期喜剧中的欢乐气氛和乐观情绪已经消失,相反地出现了背信弃义、尔虞我诈的罪恶阴影。此外还有同名电影和专辑。   海丽娜与勃特拉姆之间的爱情婚姻纠葛构成了这出戏剧的基本冲突。在基本冲突中,两个主要人物各自走着合乎自己逻辑的道路:海丽娜痴情地恋着勃特拉姆,为此忍受了种种痛苦和侮辱;勃特拉姆蔑视海丽娜低微的身世,对她毫无感情。他们两人都在自己命运的轨道上运行着。国王把勃特拉姆赐给海丽娜,但他们勉强结婚之后海丽娜即被抛弃;勃特拉姆在寻欢作乐的时候误与海丽那娜结合;最后国王再次迫使勃特拉姆接受海丽娜,这就是勉为其难的“终成眷属”。其实,这出戏中爱情并未取得胜利,海丽娜的命运如何,吉凶未卜。所以从全剧的基本冲突来看,它并没有一个真正欢乐的结局,“而是以爱情加阴谋作为内容,笼罩着一层罪恶的阴影。”两个主要人物各自充分地显示了他们的面目,光彩的更加眩目,丑恶的更加可憎;海丽娜的悲惨命运没有得到真正的改变,勃特拉姆的贵族偏见也没有真正的抛弃,双方的冲突并没在紧张的状态中得到缓解,而是分别达到了自己戏剧人生的终点。   首先,海丽娜与勃特拉姆的社会地位不同,虽然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这是形成他们之间戏剧冲突的一个基本原因。海丽娜的父亲是一个医生,在伯爵的家里服务。医生死时把自己的爱女托付给伯爵夫人照顾。伯爵夫人很喜欢她,说她“正直得自天禀,教育更培植了她的德性。”海丽娜虽然住在伯爵府,虽然伯爵夫人爱之如已出,但她的实际地位却近于婢仆。海丽娜的父母都是“闾巷平民”,她却爱上了伯爵夫人的儿子勃特拉姆。她明知这是“逾越名分”,可感情却是那样强烈。一个寄人篱下的医生的女儿,对一个“簪缨巨族”的青年伯爵产生了爱情,她的命运如何,全在于伯爵的思想和扶择。勃特拉姆是法国有名的伯爵,血统高贵,在宫廷中的地位很高。他的已故父亲同国王是莫逆之交,国王把勃特拉姆当自己的儿子看待。勃特拉姆想的是为国王尽忠效命,追求的是贵族的声望。他的心中根本没有海丽娜,对她的一厢情愿的爱情不屑一顾。因此,当国王为了酬谢海丽娜医好自己的病而把勃特拉姆赐给她做丈夫的时候,勃特拉姆轻蔑地说:“我不知道我为什么必须娶她,难道我一定要降低我的身份跟一个下贱的女子结婚吗?”国王劝他不要看重门第,说海丽娜的贤淑美德就是她自己的嫁奁,他还要赏赐给她光荣和财富。但勃特拉姆仍坚持说;“我不能爱她,也不想爱她。”最后,只是在国王警告他违抗王命的严重后果的时候,他慑于权威,才口不应心地答应娶她为妻。勃特拉姆觉得,娶海丽娜为妻真是倒霉透了,因此,结婚仪式刚刚结束,他就决定抛弃她了。到意大利参加战争,丢下新婚燕尔的妻子,让她守活寡。海丽娜同勃特拉姆地位悬殊、思想迥异,靠国王的命令勉强撮合,这就注定了她不会有好的命运。其次,海丽娜委曲求全,巧妙安排与勃特拉姆寻欢作乐,使他陷入圈套,造成冲突的表面条件。海丽娜为满足勃特拉姆提出的要求,离开伯爵府,暗中追踪勃特拉姆来到佛罗伦萨。这时勃特拉姆正给公爵当骑兵队长,作战勇敢,风头正劲。他苦苦地追求寡妇的女儿狄安娜。海丽娜探明情况后向寡妇母女公开身份,请求帮助。她们同情她,答应她的请求,于是狄安娜替海丽娜索取了勃特拉姆的指环,海丽娜暗中当了狄安娜的替身,并且有了身孕。海丽娜以为这样就可重新得到失去的丈夫,实际上是她的幻想,改变不了勃特拉姆的思想感情。最后,国王的判决只是使冲突的双方处于新的僵持状态,矛盾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因为爱情不能靠强力夺取,不能靠权威赐予。所以,国王再一次的命令仍不能开出爱情之花。勃特拉姆回到法国的时候,传闻海丽娜已死,国王很伤心,责备勃特拉姆“痴愚狂悖”。勃特拉姆对国王说他很爱大臣拉佛的女儿,很早就钟情于她,是他拒绝海丽娜的原因。这时国王看到勃特拉姆手上的指环,而这个指环正是他赠予海丽娜的,便追问指环的来历,勃特拉姆撒谎说是意大利一个女子从窗口扔给他的。正在这时狄安娜母女来向国王状告勃特拉姆以婚相许,引诱失身,又反悔开溜的丑行,并出示勃特拉姆送给她的指环作证。国王又追问指环的来历,才引出了海丽娜。海丽娜一上场就迫不及待的喊“我的好夫君”,然后她说明了事情的真相,最后问勃特拉姆:“现在两件事都办到了,你愿意做我的丈夫吗?”这时勃特拉姆尽管丑态毕露、山穷水尽,但仍冷冷地说,如果她能把这件事解释明白,他就“永远永远地爱她。”这时国王便兴冲冲地宣告说,这一双怨偶变成了佳偶。剧情到此,表面上是个大团圆的结局,实际上海丽娜的命运所激起的美感是悲剧式的怜悯之情,并且带有一定的恐惧因素。具有这处美感的戏剧不是喜剧,但也不是悲剧,“悲剧的矛盾冲突实际上就是悲剧人物所代表的社会伦理道德观之间的冲突,也是一种社会性的冲突。”女主人的悲惨命运存在于必然发展的趋势之中,并不具有现实性和社会性。从戏剧冲突的性质、结局及其所激起的美感来考察,《终成眷属》是悲喜剧。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