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洛伊战争是否真实存在?

如题所述

回答你的第一个问题:根据现有的资料,神话中描述的特洛伊战争没有发生过 ,但是现代考古和历史研究证实特洛伊城和希腊对特洛伊的战争的确存在过。
这场特洛伊战争并非荷马史诗所描述的复仇战争,而是希腊为争夺特洛伊的重要地理位置和贸易权益联合赫梯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
文学层面的特洛伊战争,是以荷马史诗之《伊利亚特》为中心,结合索福克勒斯的悲剧《埃阿斯》、《菲洛克忒忒斯》,欧里庇得斯的悲剧《在陶里斯的伊菲革涅亚》、《安德洛玛刻》、《赫卡柏》,维吉尔的史诗《埃涅阿斯纪》、奥维德的长诗《古代名媛》等多部著作描写而形成的描写详尽的战争。特洛伊战争到底有无其事?多少年来人们争论不息。在过去的16年中,来自近20个国家的350多位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参与了一项对特洛伊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这一遗址位于今天土耳其的西北部,其文明活动从公元前3000年早期青铜时代开始,直到拜占廷定居者于公元1350年放弃了它。按照这一项目的现任负责人曼弗雷德.科夫曼的说法,确定荷马所描述的特洛伊战争的真实性,成了这一考察活动的主要任务。

一座失守的古城

科夫曼说,根据考古遗迹推论,大致可断定特洛伊城大约是在公元前1180年被摧毁的,可能是因为这座城市输掉了一场战争。考古人员在遗址处发现了大量相关证据,如火灾残迹、骨骼以及大量散置的投石器弹丸。

按照常理,在战争结束后,保卫战的胜利者会把那些用于投掷的石块等武器重新收集起来以便应付敌人再次入侵;而若是征服者取胜,他们是不会做这种善后工作的。当然,这些遗迹所反映的那次冲突并不意味着就是《荷马史诗》中所讲的那场特洛伊战争。考古证据还表明,在该城此次被打败的几十年后,一批来自巴尔干半岛或黑海西北地区的新移民定居到了那个很可能已相当凋敝的城市。

在考古学界,传统的主流看法认为,这些遗迹与《荷马史诗》中提到的那个伟大城市毫无关系;作为今天考古对象的那座古城,在青铜时代晚期已没有任何战略意义,因而不可能是一场伟大战争的“主角”。

而科夫曼就此反驳说,对欧洲东南部地区新的考古研究将纠正这些看法。

“人神大战”原本世俗

科夫曼指出,特洛伊城以当时那一地区的标准来看,称得上是一个非常大的城市,甚至具有超地域的战略重要性。它是连接地中海地区和黑海地区以及连接小亚细亚和东南欧的战略中枢。在当时的东南欧地区,特洛伊城的这一战略中枢位置是无与伦比的。特洛伊城显然因此遭受了反复的攻击,它不得不一再进行防卫,以及一再修复、扩大和加强其工事。这在留存到今天的遗址上,还有明显的表现。最近的挖掘还表明,特洛伊城比先前一般认为的规模要大15倍,今天遗址覆盖面积就有75英亩。

科夫曼推断,当年荷马必是想当然地认为他的听众们知道特洛伊战争,所以这位行吟诗人才会浓墨重彩地刻画阿基利斯的愤怒及其后果。荷马把这座城市和这场战争搭建成一个诗意的舞台,上演了一场伟大的人神冲突。然而,在考古学家看来,《荷马史诗》还可以在一种完全不同的、世俗的意义上得到证实:荷马和那些向荷马提供“诗料”的人,应该在公元前8世纪末“见证”过特洛伊城及那片区域,这个时期正是大多数学者所认可的《荷马史诗》的形成年代。

科夫曼认为,尽管在荷马生活的那个时期,特洛伊城可能已成为废墟,但是留存到今天的这一伟大之城的废墟也足以给人深刻印象。生活在当时或稍后时期的《荷马史诗》的听众,如站在彼地某一高处俯瞰,应当能一一辨认出在史诗中描写的建筑物或战场的遗迹。

东线发掘新证据

尽管特洛伊位于安纳托利亚(小亚细亚的旧称),但两位特洛伊考古活动的先驱(德国考古学家谢里曼,1871年发现了古代特洛伊城遗址;卡尔.布利根,主持了上世纪30年代对特洛伊的考察)却带给人们这样一种观点:特洛伊是希腊人的特洛伊。这个观点是一种成见。

而科夫曼指出,这一观点并不正确,两位先驱的考古研究仅涉及在“西线”从希腊到特洛伊的考察,却忽视了在“东线”对安纳托利亚地区的整体考察。

科夫曼说,随着考古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已大致确定,青铜时代的特洛伊与安纳托利亚的联系是相当密切的,这种密切程度要超过它与爱琴海地区的联系。在特洛伊出土的、数以吨计的当地陶器以及其它一些发现(如刻有象形文字的印章、泥砖建筑、火葬现象)都验证了这点。

对安纳托利亚的研究告诉人们,这座今天被称为特洛伊的城市在青铜时代后期曾兴起过一个有相当实力的王国——威路撒。赫梯帝国和埃及人与威路撒都曾保持着密切联系。据赫梯帝国的历史记载,在公元前13世纪至公元前12世纪早期,他们和特洛伊城之间的政治和军事关系甚是紧张。

这个时期正是《荷马史诗》所描述的发生特洛伊战争的时期。这中间有什么联系吗?这一点值得继续研究。

结论仍未确定

几十年前,那些坚持特洛伊战争真实性的学者们曾是少数派,他们的学说曾被主流学术界嗤之以鼻。然而,随着近十几年来相关考古活动的突飞猛进,当年的少数派如今成了多数派。而今天的少数派,那些坚决否认特洛伊战争真实性的学者只能用一句“特洛伊没有任何战略意义”的说法支撑他们的观点,正如科夫曼等人指出的,这种说法过于勉强。

科夫曼说,现在大多数学者已达成共识,在青铜时代后期的特洛伊曾发生过几次冲突。然而,我们还不能确定荷马颂吟的“特洛伊战争”是不是对这几次冲突的“记忆蒸馏”,是不是的确发生了一场值得后人永远追忆的大战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0-20
的确有这场战争,但被神话了——

在今天土耳其境内西北查纳卡省境内坐落着一座古堡,相传为特洛伊所建,故得名特洛伊。三千多年前(公元前13世纪末),特洛伊爆发了一场神、人共同参与的战争——特洛伊战争。闻名于世的《荷马史诗》便取材于这场战争。

关于这场战争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相传在希腊的奥林匹斯山上有一个神的天国,住着掌管一切的天神宙斯和王后赫拉,他们有成群的儿女,如智慧女神雅典娜、太阳神阿波罗、海神波赛冬、战神阿瑞斯等,他们威力无穷,拥有种种特权。一天,大地之神感到负担太重,请求宙斯减少压在他身上的人口,宙斯便制造了互相残杀的“特洛伊战争”。

不过,人们关于这场战争的经过,主要还是从《荷马史诗》中了解到的:一次,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渡海到斯巴达(古希腊的一个城邦)做客,适逢斯巴达王麦涅拉俄斯外出奔丧。王后海伦接待了他,海伦美艳动人,深深吸引了帕里斯,帕里斯设法拐走了海伦。麦涅拉俄斯闻讯赶回,但已追赶不上。他向自己的哥哥迈锡尼王阿加门农求援,阿加门农号令希腊盟友,组成一支拥有1186只战舰和10万大军的联军,直奔特洛伊城下。阿加门农手下拥有众多良将,如勇猛的阿喀琉斯、足智多谋的俄底修斯、善于辞令的涅斯托尔、大嗓门的狄奥麦德斯。特洛伊人在王子赫克托尔率领下,联合附近部落,殊死抵抗。希腊联军连续九年攻不下特洛伊城。到第十年,联军将领间发生争吵,阿喀琉斯退出战斗,特洛伊人趁机反攻,希腊联军损失惨重。直到阿喀琉斯重返战斗杀死赫克托尔,阿卡亚人(即希腊人)方转败为胜。但特洛伊城堡依然岿然不动,难以攻克。

随后一个叫伊派俄斯的人,在女神雅典娜的授意下,献出一计:阿卡亚人烧毁了自己的营帐,佯称回国,在特洛伊城外留下一只大木马,里面躲藏了许多勇士,包括俄底修斯。特洛伊人信以为真,将木马当作战利品拖回城内。这时只有海神庙的祭司拉奥孔怀疑这匹木马,警告特洛伊人:“你们怎能相信敌人留下的东西没有诡计呢?”雅典娜立刻派两条毒蛇把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缠住,还咬死了他们,特洛伊人惊慌失色,以为拉奥孔冒犯了神灵,便不再怀疑木马有诈。

当晚,特洛伊人载歌载舞,大摆酒宴,欢庆胜利。深夜,人们尽兴而散,疲劳的特洛伊人进入梦乡,城市死一般寂静。这时阿卡亚的勇士从木马里爬出,偷偷打开城门,等候在城外的联军一涌而入,围攻十年不下的特洛伊城就此陷落,特洛伊城被洗劫一空,青年男子被杀,妇女儿童沦为俘虏,昔日繁华的城堡顿时成为一片废墟。由此,西方人将“特洛伊木马”喻为用诡计欺骗别人,流传沿用至今。

一段时间里,人们对是否有特洛伊城和特洛伊战争众说纷纭,难辨真假。直到德国考古学家施里曼(1822—1890)在小亚细亚西北角找到古代特洛伊城,人们才对《荷马史诗》里的这段故事深信不疑。
第2个回答  2006-10-20
1870年,德国考古学家及商人谢里万 ( Heinrich Schliemann ) 为了证明《荷马史诗》的历史价值,在土耳其西北展开了他的寻找特洛伊行动。1873年,谢里万终於在一个遗址上发掘出特洛伊古城和各式各样的文物。
相传特洛伊战争源於斯巴达皇后海伦的争夺战,特洛伊王子赫克托耳(Hector)和二王子帕里斯(Paris)在到访斯巴达的时候,遇见当时全希腊最漂亮的女子海伦(Helen),帕里斯顿时被海伦的美色吸引,於是便半掳半抢的将海伦带回特洛伊。二王子此举动令到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斯(Menelaus)面目无光,羞辱之意溢於言表,两国关系即时决裂,於是引发著名的特洛伊战役,又名木马屠城记。

自帕里斯带走海伦之后,斯巴达国王向他的哥哥阿伽门农(Agamemnon),即邻国迈锡尼的国王求助,广招兵马出征特洛伊城,他成功邀请到当世的勇士阿基里斯(Achillie)领千只船舰远洋攻打特洛伊。战争持续了十年,最后,大军假装战败,将所有舰艇匿藏於海湾中,并在阵地中遗下一只巨式木马,引诱特洛伊人出城刺探虚实。特洛伊人果然错信这木马是败军的进贡品,并将之拉进城内以示战胜。入夜,藏在巨大木马内的希腊士兵便大摇大摆地进攻特洛伊城,一举取得胜利。他们以木马计攻陷了特洛伊城,战虽胜,但迈鍚尼却元气大伤,不久便被半岛北部的多利亚人征服。
在《荷马史诗》的滋养下,当代艺术家通过电影再现的火爆的“特洛伊战争”,令考古学家备感压力,因为那次木马屠城的惨烈尚未在考古发掘中得到证实。

特洛伊战争到底有无其事?多少年来人们争论不息。在过去的16年中,来自近20个国家的350多位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参与了一项对特洛伊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这一遗址位于今天土耳其的西北部,其文明活动从公元前3000年早期青铜时代开始,直到拜占廷定居者于公元1350年放弃了它。按照这一项目的现任负责人曼弗雷德·科夫曼的说法,确定荷马所描述的特洛伊战争的真实性,成了这一考察活动的主要任务。

一座失守的古城

科夫曼说,根据考古遗迹推论,大致可断定特洛伊城大约是在公元前1180年被摧毁的,可能是因为这座城市输掉了一场战争。考古人员在遗址处发现了大量相关证据,如火灾残迹、骨骼以及大量散置的投石器弹丸。

按照常理,在战争结束后,保卫战的胜利者会把那些用于投掷的石块等武器重新收集起来以便应付敌人再次入侵;而若是征服者取胜,他们是不会做这种善后工作的。当然,这些遗迹所反映的那次冲突并不意味着就是《荷马史诗》中所讲的那场特洛伊战争。考古证据还表明,在该城此次被打败的几十年后,一批来自巴尔干半岛或黑海西北地区的新移民定居到了那个很可能已相当凋敝的城市。

在考古学界,传统的主流看法认为,这些遗迹与《荷马史诗》中提到的那个伟大城市毫无关系;作为今天考古对象的那座古城,在青铜时代晚期已没有任何战略意义,因而不可能是一场伟大战争的“主角”。

而科夫曼就此反驳说,对欧洲东南部地区新的考古研究将纠正这些看法。

“人神大战”原本世俗

科夫曼指出,特洛伊城以当时那一地区的标准来看,称得上是一个非常大的城市,甚至具有超地域的战略重要性。它是连接地中海地区和黑海地区以及连接小亚细亚和东南欧的战略中枢。在当时的东南欧地区,特洛伊城的这一战略中枢位置是无与伦比的。特洛伊城显然因此遭受了反复的攻击,它不得不一再进行防卫,以及一再修复、扩大和加强其工事。这在留存到今天的遗址上,还有明显的表现。最近的挖掘还表明,特洛伊城比先前一般认为的规模要大15倍,今天遗址覆盖面积就有75英亩。

科夫曼推断,当年荷马必是想当然地认为他的听众们知道特洛伊战争,所以这位行吟诗人才会浓墨重彩地刻画阿基利斯的愤怒及其后果。荷马把这座城市和这场战争搭建成一个诗意的舞台,上演了一场伟大的人神冲突。然而,在考古学家看来,《荷马史诗》还可以在一种完全不同的、世俗的意义上得到证实:荷马和那些向荷马提供“诗料”的人,应该在公元前8世纪末“见证”过特洛伊城及那片区域,这个时期正是大多数学者所认可的《荷马史诗》的形成年代。

科夫曼认为,尽管在荷马生活的那个时期,特洛伊城可能已成为废墟,但是留存到今天的这一伟大之城的废墟也足以给人深刻印象。生活在当时或稍后时期的《荷马史诗》的听众,如站在彼地某一高处俯瞰,应当能一一辨认出在史诗中描写的建筑物或战场的遗迹。

东线发掘新证据

尽管特洛伊位于安纳托利亚(小亚细亚的旧称),但两位特洛伊考古活动的先驱(德国考古学家谢里曼,1871年发现了古代特洛伊城遗址;卡尔·布利根,主持了上世纪30年代对特洛伊的考察)却带给人们这样一种观点:特洛伊是希腊人的特洛伊。这个观点是一种成见。

而科夫曼指出,这一观点并不正确,两位先驱的考古研究仅涉及在“西线”从希腊到特洛伊的考察,却忽视了在“东线”对安纳托利亚地区的整体考察。

科夫曼说,随着考古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已大致确定,青铜时代的特洛伊与安纳托利亚的联系是相当密切的,这种密切程度要超过它与爱琴海地区的联系。在特洛伊出土的、数以吨计的当地陶器以及其它一些发现(如刻有象形文字的印章、泥砖建筑、火葬现象)都验证了这点。

对安纳托利亚的研究告诉人们,这座今天被称为特洛伊的城市在青铜时代后期曾兴起过一个有相当实力的王国——威路撒。赫梯帝国和埃及人与威路撒都曾保持着密切联系。据赫梯帝国的历史记载,在公元前13世纪至公元前12世纪早期,他们和特洛伊城之间的政治和军事关系甚是紧张。

这个时期正是《荷马史诗》所描述的发生特洛伊战争的时期。这中间有什么联系吗?这一点值得继续研究。

结论仍未确定

几十年前,那些坚持特洛伊战争真实性的学者们曾是少数派,他们的学说曾被主流学术界嗤之以鼻。然而,随着近十几年来相关考古活动的突飞猛进,当年的少数派如今成了多数派。而今天的少数派,那些坚决否认特洛伊战争真实性的学者只能用一句“特洛伊没有任何战略意义”的说法支撑他们的观点,正如科夫曼等人指出的,这种说法过于勉强。

科夫曼说,现在大多数学者已达成共识,在青铜时代后期的特洛伊曾发生过几次冲突。然而,我们还不能确定荷马颂吟的“特洛伊战争”是不是对这几次冲突的“记忆蒸馏”,是不是的确发生了一场值得后人永远追忆的大战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