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呐喊》中:小说中《药》的标题含义是什么?

如题所述

1 简单的说;帮助革命成功的方法,或者改善民族品质、思想的方法。 2 复杂的说;
精警简洁 寓意深刻
——从《药》的标题说开去

“药”,小说里指的是人血馒头,是老实愚昧的贫民华老栓为其儿子华小栓治病的药,是他用他们一家节衣缩食积攒下来的辛苦钱从刑场上与刽子手康大叔那换来的。小说从华老栓半夜起身,为儿子买“药”入笔,具体形象地描述了华老栓去刑场买“药”、华小栓服“药”、众茶客议论“药”、直到华大妈去上坟。简洁的概括就是四个部分:取“药”、吃“药”、谈“药”、结局。整篇小说自始至终都围绕着“药”来写,“药”贯穿全文,是本篇小说的行文线索。
小说以“药”为标题,不仅制造了悬念,吸引读者去阅读、去思考:这是什么药,治什么病的药,围绕这药会有怎样的故事发生,同时也符合了文章标题要言简意赅、寓意深刻的原则。鲁迅自己也曾说过:“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药》这篇小说篇幅虽短,但是“容量”极大,题目虽只有一个字,可含义非同一般。在我印象中,现代文学作品中也以一字作为短篇小说题目的佳作,好象也只有叶绍钧的《夜》而已。看来想以一字作为文章标题并不是件简单的事,这足可见鲁迅的文学功底的深厚。

忧国忧民 发人深省
——从《药》的主题说开去

鲁迅从事小说创作,是有非常明确的目的性的。《药》写在“五四”运动发生前夕,同时鲁迅对辛亥革命时期的许多资产阶级革命家非常熟悉,这就使鲁迅在从自己丰富的生活积累中选择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生活关系作为描写题材时,确定了“在与旧的社会制度斗争中革命者和群众的关系”这样一个主题。鲁迅自己曾对别人讲述过《药》的写作意图:“《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捷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了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药》)这就是这篇小说的主题和所要表达的重点。
而文中关于华、夏两个姓氏的设置也有其内在的含义。华、夏为中华民族的代称,鲁迅特地选择这两个姓氏赋予故事的主人公,隐喻了小说的主旨在对中华民族的命运进行探索。以“药”为题,也暗示人们去思考救国救民的良方。
如果说这篇小说的主题只是鲁迅对当时社会阴暗面的揭露的话,那么小说的主旨则体现了鲁迅对国家、对民族前途命运的思考和担忧。这才是真正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才是鲁迅这篇小说的精华。

双线交叉 明暗搭配
——从《药》的结构说开去

在结构设置上,鲁迅为了从革命者和群众两个方面来描写,采用了“双线结构”。作者同时描写两条线索:革命者夏瑜英勇奋斗,但是由于孤军作战,加上被族人出卖,终于在寂寞中牺牲;华老栓愚昧落后、麻木不仁,用人血馒蘸馒头作为药给儿子治病,但这药并不见效,儿子也终于死去。这两件事原本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却因为一个人血馒头联系到了一起,因为那血是革命者夏瑜的血,所以这两个线索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而在两条线索之中,华老栓的悲剧又是作为明线来写的,夏瑜的命运则是暗线,以华老栓一家为正面描写的对象,使夏瑜的形象不经描写却也能深深的印在读者脑海中。原本一篇小说是要通过矛盾冲突来推动情节发展的,但是《药》中却没有矛盾冲突的直接接触和正面发生,取而代之的是一明一暗两条线索的结构形式,这也使得小说中带着不明朗的含蓄隐秘色彩。

耐人寻味 意义重大
——从《药》的象征说开去

鲁迅善用象征手法,他常把自己对人生、对时代的思考,凝结成为一种耐人咀嚼的象征意象。《药》这个题目的选用就显现了这个特点。“药”本是治病的方剂,鲁迅用作小说的题目,我认为有三层含义:革命者以血去医治社会的苦难;国民却以他的血去医治自己儿子的疾病;作为革命文学家的鲁迅则是用这个可悲的故事去医治人们愚昧麻木的精神和思想。但是以上这三层含义的“药”都无法彻底救治人民的痛苦,应该寻找一种更有效的“药”,那就是:彻底打碎封建统治者加给人民的精神枷锁!
在小说的结尾,鲁迅在夏瑜的坟头安排了一个红白相间的小小花环。于是花环便也成为了革命力量的象征、未来希望的象征、理想的象征。它给人以鼓舞、以激动、以信心。它既表达了鲁迅对革命烈士的怀念与赞颂,也表达了他对革命前途的一种乐观:这是革命力量必将最终胜利、为革命牺牲的志士的遗愿必将实现的象征。

嗯,就这些,希望能帮到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19
《药》除了意指人血馒头之外,更是指当时的人民及其制度病入膏肓。

“药”作为文题和统摄全篇的中心意象,就蕴藏着深深的悲剧性情感体验。药是医病的手段,中国的“医”字就包含双重意蕴。《国语》说:“上医医国,其次疾人。”文中的那味饱醮志士鲜血的“药”,就牵系着中国文字“医”的双重含义,即误用拯救民族危机的志士之血,去医治一个小百姓家中独根独苗的痨病,从而酿成国疾、人病两不治的家庭悲剧和社会悲剧。作者选取作为中国古称的华、夏而为两个家庭的姓氏,其象征意味十分明显。而小栓吃夏瑜血就意味着在一种愚昧状态中,无辜者被伤害以及民族精华被糟践的悲哀。因而作品以“药”这一独特意象,令人难以忘怀地勾勒出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和愚昧两相乘除、热血虚掷的社会、历史悲剧,同时也就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社会根源。
第2个回答  2013-07-20
《呐喊》是为了叫醒熟睡的国人,《药》是为了医治麻木的国人。
第3个回答  2013-07-19
1.人血馒头不是药,这迷信的结果,只会使人早日丧生。

2.夏瑜式的奋斗和牺牲也不是药,救不了社会的病苦,唤不起愚昧群众是觉悟。

3.真正疗救中国──华夏,只有舍此另找新药,能根治脱离群众这一症结的新药。
第4个回答  2013-07-19
用作药的人血馒头却拯救不了生命,革命志士的壮烈牺牲仅仅被期待成了要蘸馒头的鲜血...
华家,夏家,人民脑中的愚钝什么时候才能找到良药医治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