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整体特点

大学体育作业,望高人指点啊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重视人与自然的统一,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人与人的和谐。中国哲学向来不认为人与自然是敌对的关系,而认为人与自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人与人之间更应互助合作。强调群体牺牲精神,强调以义生利,勤劳敬业。义利观构成了儒家经济论理在生产行为方面的价值取向。与以义生利相衬托的是人们的工作态度,早在源点时代一勤劳敬业精神就是令人赞赏的美德,并衍生化为社会共识,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儒家文化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提倡庄重自制,重视教育感化,追求技能,提倡社会责任感,勤奋工作,很少强调私利,这就形成了追求群体的和谐和有效率的发展,表现出比个人主义文化的更大的优势。
  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一旦与外来文化的积极因素相结合,特别是同体现着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西方观念相结合,就可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这方面有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经济的高速发展为证,这些国家和地区都处于中华文化辐射圈内,都与中国文化有不解之缘。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是世界体育文化中两支同步发展起来的主力军,虽然二者形成的体系、形态、和内涵不同,但两者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中国体育文化产生与发展的经济基础是“以农立国”的农业经济,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农业经济决定了中国体育文化具有很大的封闭性和内向性,其思想核心是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发展。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是以现代奥林匹克为代表的一种文化形态,它是欧洲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它随着西方大工业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产生发展而逐渐成熟起来。如今,伴随着全球化帷幕的拉开,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因此,探讨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对立统一,对于我们把握中西方体育文化的精髓,促进中西方体育文化的交流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地理背景分析
  地理环境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形成某种类型的前提性因素。西方竞技体育发祥于古希腊,希腊文化对西方近代竞技体育有着基础性的影响。希腊三面临海,境内多山,大多数地区不宜农耕,但宜海外贸易。在这种环境下,希腊人养成了自强奋斗、热烈追求、思变好动、善于竞争的民族性格。因此,西方竞技体育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竞争性、功利性的特点。而中国位于亚洲东部的大陆,东面是海洋,西北是高山、沙漠,将近10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形成了一种独立的文化系统。它是以仁义道德、伦理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为主体,兼顾道家、法家、佛教的思想。所以中国体育文化具有重人际关系,倡导中庸、轻竞争,重文轻武的文化倾向。
  二、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性分析
  (一)中西方体育文化精神内涵的差异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而专注于人内心的道德良知的发掘,说到底也就是专注于人的道德修养。中国儒家文化开创了这样一条道路:由内向外去驰求,通过修齐治平,通过内圣外王,通过成己成物,从内在发掘这个世界,所以是一个从内往外的过程。这就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精神或者基本精神,是一种伦理精神。这些带有朴素唯物主义色彩的观念和精神对传统体育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论支柱。而西方体育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其发展是一个超越的过程,这个超越过程,简单地说,就是从希腊多神教,以及律法主义的犹太教,向基督教的转变。这个转化过程,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从自然崇拜,明朗欢快、活泼的,从希腊多神教,以及外在刻板的,律法主义的犹太教,向后来完全鄙视现实、崇尚天国的,一种超越的基督教的转换。这也是西方文化在“轴心时代”完成的一个重大的变化。这个转换导致了基督教文化的一种基本精神,一种超越的精神。这种文化映射到西方体育文化之中,就突出地表现为一种浪漫的、自由的、不断征服的超越精神。
  (二)中西方体育文化理念选择的差异
  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对个人价值取向的标准经历了一个从重肉体之美到重精神尤其是道德之美的过程。正是在此基础上,中国文化形成了重视精神建设,忽视身体建设的原则,对体育的看法也相应地形成了“重文轻武” ,重精神轻身体的选择意趣。而在希腊人眼里,理想的人物不仅是善于思索的头脑或一个感觉敏锐的心灵。而是血统优良,发育健全,肢体匀称,身手矫捷,擅长各种运动的竞技家。古希腊人认为,匀称、强健的形体是一切善与美的本源。古希腊对力的崇拜与对肉体的赞美构成了西方对健康人格的基本审美倾向,这种倾向影响着古希腊体育活动中的主体思想。
  (三)中西方体育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体育在价值上表现出“中庸”、“中和”的价值原则。在整个体育过程中,强调“养生化”的价值主线和“意念”、“境界”对生命的价值。而不刻意追求外在的负荷与强度和肌肉的收缩方式。力求通过养生,使人体与自然相互交融,汲取日月精华,天地灵气,而五脏通达,六腑协调。追求“澄心如镜”、“静悟天机”的至高境界。而西方体育价值取向上则趋向另一纬度,对人体外形的称颂,肌肉的健美,体格的健壮是其追求的目标。崇尚力量,力求通过体育达到肌肉与力量、速度的完美结合。在整个体育过程中,强调通过剧烈的大负荷肌肉训练,来塑造完美的人体形象。
  (四)中西方体育文化表现形式的差异
  “祛病健体”是中国民族体育的根本出发点,其注重“在宁静、冥想中悟道”,动作上多模仿动物,以球形、环形、向心形为主,强调小肌肉群、小关节参与动作的完成。这不能不说与传统文化所主张的“心欲宁,志欲逸,气欲平,体欲安,貌欲泰,言欲讷”有关。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一般没有严格规则的限制,而是过多讲求套路、功法、注重休闲、养生,和其他社会文化缺乏必要的、内在的联系,没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体育理论体系。竞争是西方体育运动的灵魂,他们追求更高、更快、更强,强调超越自然、极限。因此,西方体育动作多讲究自然性,尽量要求动作的舒展、自然,并强调要用大肌肉群参与动作的完成。西方大多数体育项目都对规则、场地、器材做出严格的规定,注重对人体解剖结构和生理机能结构的研究,并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独立的、科学的、规范的体育理论体系。
  三、中西方体育文化的统一性认识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没有像古奥运会的西方体育文化中那样明确宣布以公正、和平为宗旨,但深受儒、道、佛文化浸润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处处表现出“礼”与“和”的文化特征。中国民族体育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和平思想与西方体育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民族体育文化承袭了中国文化中的“以民为本”的思想,并受它的影响形成了贵和持中、和谐统一的体育精神。这一点和奥林匹克所倡导的宗旨——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社会,以及奥林匹克的精神——以友谊、团结和公平促进相互了解,是完全契合的。
  西方体育文化讲求“个体”、超越、竞争,中国民族体育文化讲求“整体”、中庸、和谐,而体育文化的主体是人,最终服务对象也是人,从人的发展、完善的角度来看,二者各有优劣,西方体育文化使人成为对象的强者,同时又是自我面前的弱者;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为自我面前的强者,同时又是对象面前的弱者。把二者有机结合可以充分挖掘人的潜力,进一步促进人的发展。从人类体育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世界体育文化从此有了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二者的有机结合亦是中西体育文化的大交融——“和合”,从而促进各自的完善和发展。
  四、结语
  总之,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由于在地域、历史、民族、传统等存在多方面差异,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东西方文化表现出了迥然相异的形态。而在这过程中产生的东西方体育文化,其身上都浓缩了它们母体文化的基本思想和精神实质,表现出一定的民族特色。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对立统一是客观的,它不仅会改变原来体育文化的性质,还会由于两者契合发展产生新的体育文化,带来文化的变迁 。因此,我们要掌握马克思主义文化学的观念,正确看待东、西方体育文化的优劣和两种体育文化交流的现象,为丰富世界体育文化和弘扬中国体育文化贡献力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6-16
前段时间出现了被列为“十大科普事件”的中医废存之争,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次争论竟然是在国人之间,并非外国与中国的交锋。很多专家表明,否定中医是对“历史的无知”,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国人的肤浅。

这不是一个医学的技术性问题,而是当今中国文化多元化的产物。这不难令人想到20年代出现的那次“土洋体育”之争,本质上讲,两个事件都是文化的问题。某种程度上说,否定中医和中国传统体育就是否定了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用“肤浅”来形容这些人的无知实不为过。

中国的文化思维是一个整体的方式,中国传统思维主张从整体来分析,注重各个个体之间的协调,平衡。与西方文化恰恰相反。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东方与西方的文化自成体系,他们之间是一种对等的关系。试图用一种文化来改造或者取代另一种文化的想法和做法都是无知的。

中国传统体育就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悠悠五千年文明,孕育了极具意境和内涵的灿烂的凝聚了东方智慧的传统体育文化,在当今世界体育文化的大家庭中独树一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哲学上讲,以奥林匹克为代表的西方体育追求的是人类的可能性,即人类可以做到什么;而东方体育文化则要说明人类的必要性,即人类应该做到什么。西方体育主张‘永无止境’,‘超越极限’,‘全力以赴’;而东方体育则强调‘点到为止’,‘适可而止’这两方面对于人类都是不可或缺的”。(《中国体育文化忧思录》,卢元镇)可见,东西完全不同风格的体育文化,都是人类宝贵的财富。

众所周知,西方的殖民扩张将其文化散布到世界,西方文化成了世界的主流文化。从工业革命开始,西方文化以其惊人的速度开始向全世界扩张。科学理性是其本质特征,在这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主导下,西方的理性科学创造了灿烂的现代文明,实现了文明的历史飞跃。

西方体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繁荣,进而推向全世界的。西方体育是西方文化的产物,以其不可抵挡的势头迅速涤荡和俘虏了全世界。中国也不例外,中国传统体育在西方体育冲击下陷入了苟延残喘的地步,游离在文化的边缘。

但随着文明进一步发展,人们发现工具理性已经不符合现代文明的要求。人们开始反思关于生命的意义。从此开始寻找新的出路。今天在全世界把目光开始集中在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智慧上来时,我们并没有认真的去迎接全世界善意的目光,被国外奉为无价之宝的东西,竟被国人们随意的糟蹋和抛却。

这是谁的悲哀,小一点说,是中国的悲哀,大一点说,是全世界的悲哀。无论是中国医学,还是传统体育,在国外的发展并不比在国内差,相反,甚至远远超过了在国内受关注的程度。中国医学就是典型的例子,而代表传统体育核心的武术也不例外。

为什么会这样?我们扪心自问。这看起来没有道理的事情却正在发生着。但如果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似乎又是必然的了。

首先,文明的发展需要东方智慧。

从“羊吃人”到“机器吃人”,现代西方文明的发展始终伴随着人的异化,人沦落为了工具,成为了科学理性下的理性工具。这样的人已经不再是完整的人,也失去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文明再发展,到20世纪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此开始人们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文明的发展开始关注对个体的人文关怀。透射着东方哲学智慧的东方文化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世界的焦点。冥冥之中似乎实现了一个轮回,回归本原才是宇宙之道。

英国罗素在其《中国的问题》一书中曾说,“中国人已经发现了一种生活方式,并且已经实践了不少世纪,如果他能够被全世界采用,将造福于全世界”。

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是互补的两种各成体系的文化,地位上是对等的,人类缺少了哪一种,都将面临没落的命运。

第二,中国近代历史的原因,造成了中国特殊的时代特点。

被国人随意抛却的东西却被外国视为宝贝,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近代特殊的历史背景。近百年来,国人都活在耻辱和仇恨中,一直想向世界证明着自己的强大。我们欣然接受了西方的教化,那么充足地学会了西方的逻辑,并在这种理性逻辑之上实现了工业文明的转变。

我们的愿望是如此强烈,强烈地想站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西方的东西,我们如饥似渴地吸收,竟忽视了那些民族的东西。

正如胡小明先生所说,我们在器物的层次上完全吸收了西方的东西,但在观念上,却仍然是东方的思维。我们强烈在搞与世界接轨,于是对于不符合西方思维的东西采取了置之不理或者丢弃的态度。不难看出,传统文化遭遇夹缝生存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了。

时代在发展,思路将变的明晰。中国传统文化理应在中国实现繁荣,进而成为世界追逐的焦点。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很难想象一种不被本民族重视的文化能够最终成为世界的财富。而传统文化的复兴,理应担当起世界的责任。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只是遭遇冷遇的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通过以上的论述不难看出,中国传统体育在世界体育中也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奥运会是强势体育文化,但它完全是工业文明的产物,根据文化张力理论,如果没有一种与之相反的文化来平衡,必将走向极端。中国传统体育是一种休闲文化,它代表了人类未来的方向。之所以说中国传统体育应该承担起世界的责任,是因为它迎合了时代的要求。

世界需要休闲。而中国传统体育的精髓就是和谐,养生。这不是以竞技为特征的西方体育所能达到的,在奥运会在研究如何把人搞成超人时,我们就需要站起来说,人不能是这样的!21世纪是休闲的世纪,怎样休闲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当人们把目光从奥运场上转向场外,当人们开始搜索能够挽留自身人文精神的体育活动时,都不约而同地将东方体育视为了经典。

中国需要反思,反思现代化进程中的漏洞和缺陷。现代化固然重要,但传统的东西又何其不重要?我们的现代化被称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到底是怎样的具有“中国特色”呢。“中国特色”不是陷入西方与东方夹缝中的不伦不类,而应该是依托在五千年文明之上的,具有历史底蕴的特色。中国的体育努力追求着与世界的接轨,这固然重要,但接轨不是全盘西化,更不是忘却传统。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那么我们的现代化之路付出的代价也太大了点,我们的传统体育文化也陷入了虚无。

如何去实现民族与世界的接轨,这是一个问题。全盘按照西方的思维来改造传统是愚蠢的,那样的产物是畸形的,没有前途的。对待传统体育文化,应该是首先保留传统,然后超越传统,进而推向世界。

维系传统,才能超越传统,在维系的基础上超越,才是传统体育发展的光明大道。只有这样,也必须这样,传统体育才能承担起世界的责任。正如关于中医废存之争中出现的声音,也许传统的东西中存在一些技术性问题,但不能因为这些就否定民族文化的精髓。需要改造,但却不是否定。

21世纪是全新的世纪,是全世界向中国寻求答案的时代,我们能做的,就是仔细梳理和发掘我们应当引以为豪的民族遗产,给世界带来全新的答案!
第2个回答  2008-06-16
1,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宗教性的以人为本的文化。

这种世俗性使得民族精神执于实用理性,但倾于俯首贴耳去奋斗,却抹杀了对现实的批判意识和超越现实的精神。

2,中国传统文化群体本位的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庭本位和家国一体制,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群体本位的价值观。这种群体观却抑制了自我意识,牺牲了个体发展的机遇。同时,这种观念也成了维护封建皇权专制统治的思想工具。

3,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中心倾向。

儒家把血缘亲情、家庭伦理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形成了集哲学、宗教、政治、法律、道德、文艺于一体的宗教礼法,而道德在其中居支配地位,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道德中心的倾向——礼仪之邦——但是这种道德中心的倾向又为封建专制主义统治戴上了温柔的面纱,使封建的宗法礼教成了统治者维护其残暴统治的合理的思想工具。

4,社会政治和文化权威的一元化。

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权威是君权,而文化权威是儒学。二者融为一体,形成中国式的政教合一,圣王一体的一元化社会权威——稳定统一——但这种一元化的政治、文化权威,也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形成了思想僵化的经学传统,延长了中国封建社会得以生存的空间,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5,中国传统文化的封闭性和保守性。

中国地理条件的闭锁和文化的孤立发展,形成了封闭的文化和华夏中心论——有效抵制异文化的冲击,同化了征服的民族,保持了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延续性——也造成中国封建社会长时期的停滞不前。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重视人与自然的统一,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人与人的和谐。中国哲学向来不认为人与自然是敌对的关系,而认为人与自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人与人之间更应互助合作。强调群体牺牲精神,强调以义生利,勤劳敬业。义利观构成了儒家经济论理在生产行为方面的价值取向。与以义生利相衬托的是人们的工作态度,早在源点时代一勤劳敬业精神就是令人赞赏的美德,并衍生化为社会共识,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儒家文化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提倡庄重自制,重视教育感化,追求技能,提倡社会责任感,勤奋工作,很少强调私利,这就形成了追求群体的和谐和有效率的发展,表现出比个人主义文化的更大的优势。
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一旦与外来文化的积极因素相结合,特别是同体现着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西方观念相结合,就可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这方面有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经济的高速发展为证,这些国家和地区都处于中华文化辐射圈内,都与中国文化有不解之缘。
第3个回答  2008-06-23
我还是觉得第一个回答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