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框架(人教版)

是框架结构 不要答案

国 民 收 入 的 分 配

重点: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以及怎样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
难点:积累和的关系有及怎样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
素质要求:

1、知识方面:
识记:
⑴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两个概念;
⑵从兼顾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需要两个方面,把握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原则;
理解:
⑴国民收入的分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⑵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关系的原则;

2、能力方面
⑴通过两个基本概念的学习,培养学习抽象概括能力;
⑵通过积累与消费相互关系及处理原则的学习,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和运用理论正确观察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能力;

3、思想觉悟方面
⑴通过积累与消费相互关系及处理原则的学习,能够正确看待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社会共同利益、长远利益与个人利益及目前利益的关系,正确看待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⑵在实际生活中,要自觉抵制不切实际的高消费和铺张浪费的不良习气。

复习提问
什么是经济? 概述上学期所学的《经济常识》上册的主要内容。 简述本学期所要学的,《经济常识》下册的主要内容。
(设以上三个问题的主要目的在于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一,复习“经济”这一要领时,要重点强调经济是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四种经济活动,以及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结成的经济关系。
第二,概述《经济常识》上册所学的主要内容时,要重点强调第一、二课讲的是有关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基础知识,第三、四课着重讲的是生产领域中人们的经济活动和所结成的经济关系。
第三,简述《经济常识》下册所学的主要内容时,要重点强调第五、六课着重于讲人们在分配领域中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第七课讲人们在消费领域中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第入课讲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通过以上三个问题的复习,帮助学生学会用“经济”这一概念来统帅经济常识上、上册内容的学习,梳理出一条贯串于全书的介绍市场经济具体知识的线索: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

导入新课
在我国,规模宏大的三峡水库正在建设之中,横贯南北的京九铁路已全线通车,闻名中外提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已经在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请问,国家在这些重点工程的建设中所需要的巨额资金是从哪儿来的?毫无疑问,是我国三大产业的劳动者共同创造出来的。第一年内三大产业劳动者创造出来的全部财富,有相当一部分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集中性分配,用于扩大再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其他公共消费。这种集中性分配是怎样确定的?是通过什么渠道进行的?在分配中怎样才能做到既兼顾生产的扩大,又要考虑提高人民生活?这些问题我们将通过第五课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税收与纳税人等知识的学习得到一定的认识和解决。

讲授新课
第五课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本课书的课标题、节标题和框标题,并构思出本课书的知识框架结构图。
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节“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中的第一个问题:国民收入的分配。
第一节 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板书)
一、国民收入的分配(板书) 社会总产品(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本框题第2、第3自然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社会总产品和社会总产值?两者的关系是怎样的?
2)在现实生活中,使用社会总产品和社会总产值这两个指标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在学生看书思考以上问题时,教师板书下图)
(结合上图,教师归纳讲授)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由各生产部门的劳动者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总和,称作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品指生产成果的物质形态,即使用价值形态。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形态,也就是货币形态,叫做社会总产值。社会总产品和社会总产值的关系是统一的,各物质生产部门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从实物形态的角度讲叫做社会总产品,从价值形态的角度讲叫社会总产值。

在现实生活中,计算经济总量时,使用社会总产品和社会产值这两个指标都是必要的。考察一国的经济实力,首先要看社会总产品量,如钢铁、煤炭、石油、粮食、肉类有多少,等等。因为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要,是用这些产品的使用价值去实现的,产品总量少,国家的经济实力就弱。而人均占有量的多少,是生活状况的具体体现。所以,在一个国家的统计数字中,社会总产品是重要的指标。

但是,仅用产品量表示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又是不全面的,也不是很准确的。因为有些产品是可比的,如小麦产量、煤炭产量等。有些产品则是不可比的,如两个国家的汽车产量相同,电视机产量相同,但技术含量、规格、性能不同,那么如果仅仅从数量来比较经济总量的大小就是不准确的了。另外,即使技术、规格、性能等是基本相同的,但总产品的构成不一样,如日本的汽车产量比我国多几倍,我国的纺织品产量、粮食产量比日本多几倍,那么比较经济总量的大小也是困难的。所以,教室一国的经济实力,必须用社会总产值的指标。从我国的现实一看,许多产品的产量都处一起世界第一位,这表明我国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任何人都不可小看。但是,我国的人均占有量不高,社会总产值不高,所以,我们必须加倍努力,尽快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

国民收入(板书)
(教师结合归纳讲授)在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余下的那部分净产品,用货币表示就是净产值,称作国民收入。掌握国民收入的概念,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要知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有两种存在形式,即实物形式和价值形式。
要知道国民收入的实际内容,即它是劳动者新创造的社会财富,是一个国家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标志。因为,只有国收入部分,才能用于扩大再生产和人民生活消费。所以,努力增加国民收入具有重要的意义。
要知道如何实现国民收入的迅速增加。在社会生产过程中,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途径。事实上,增加国民收入的途径很多。在生产资料有保证的前提下,增加劳动者人数,延长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都可以实现国民收入的增加,但它们都不是根本途径。因为劳动者人数的增加,要受生产资料数量的限制,如果劳动者数量增加了,但设备原材料不增加,劳动者不能发挥作用,他们创造的新价值也不会增加,而人均国民收入可能还会减少。如果劳动生产率不变,延长劳动时间可以创造更多国民收入,但劳动时间的延长不是无限的,它要受到自然条件和劳动者生理条件的限制,而且延长劳动时间超过一定限度的会损害人的健康,同人们从事生产活动的目的是相违背的。提高劳动强度可以提高效率,增加国民收入,但劳动强度也不能无限制地提高,并且劳劳动强度超一定限度,也会损害人的健康。同生产活动的目的相违背。为什么把提高劳动生产率作为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呢?因为,人类对自然、社会的认识是无止境的,因而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是无止境的,这样就可以实现国民收入的不断增加。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发展生产,可以在增加国民收入的同时,减轻人们的劳动负担;还可以在生产资料不增加的条件下,增加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的最终用途(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本框题的第5至第8自然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国民收入的最终用途是什么?按实际用途它又分为哪两个部分?
2)什么是积累?积累中最主要的部分又是什么?为什么国民收入中要有积累部分?
3)什么是消费?在消费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什么?为什么国民收入中要有消费部分?
(教师在学生看书思考以上问题时,板书下图。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指导学生填好下图。) 国


入 积

用于扩大再生产。例如

非生产性基本建设。例如

社会物资储备。包括


个人消费。即

公共消费。包括
(结合上图,教师归纳讲授)国民收入从创造出来到最终用于扩大再生产和各种消费,要经过复杂的分配过程。在此之后,按实际用途,国民收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积累,一部分用于消费。

所谓积累就是国民收入中用于扩大再生产、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和社会物资储备的部分。在这三部分中,扩大再生产是主要部分。非生产性基本建设虽然不直接用于生产,但同发展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并且通过这些这些基本建设而增加了社会物质财富,所以,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属于积累。社会物资储备部分既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也没有用于非生产性基本建设,但它是为上述两项而储备的物质财富,所以,也属于积累。积累中最主要的部分是用于扩大再生产的部分。因为,通过积累而不断扩大再生产,是发展生产力,增加综合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生活的根本途径。

所谓消费就是国民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包括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公共消费亦称社会消费。。上述消费中的个人消费属于生活消费,它不同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的消费,即生产消费。在生活消费中,个人消费,即个人维护自身及其家庭成中的生存、发展和繁衍后代而对生产资料的消耗,是主要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消费是通过人的货币收入,自由选购商品和劳务,使个人及其家庭的消费需要得到满足。个人消费是分散地进行的,有很大的灵活性,有利于满足个人的特殊需要。公共消费包括的内容很多,除了教材中列出的几项,其他如环境保护、城市公用事业等方面的物质消耗,都属于公共消费。在公共消费领域中,非生产尾基本建设仍属于积累部分。这些基本建设以外的物质消耗,才属于公共消费。如,建一座学校属于非生产性基本建设,是积累的内容,而维持学校正常运转的物质消耗,属于公共消费。

公共消费作为消费的组成部分,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事实上,公共消费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例如,广场、公园、图书馆、博物馆、学校、医院等设施,都是人们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是满足人们物质文化需要的重要内容。
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本框题的最后几个自然段,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为什么说积累和消费存在着一致性? 2)为什么说积累和消费之间还存在着不一致性?3)怎样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之间的关系?

(1)积累和消费之间具有一致性(板书)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积累和消费个有相互促进的一面。积累主要是用于扩大再生产,而生产的发展是提高消费水平的基础。事实证明,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积累和生产的发展,消费水平的提高必然落空。同时,消费是生产的出发占和归宿。消费水平的提高不仅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热情,而且可以对生产提出更高的要求,促进生产的发展,促进国民收入的增加和积累的扩大。所以,在国收收入的分配中,积累和消费具有一致性。在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从根本上说来,国收收入不认用于积累还是用于消费,都是为全体人民谋利益的,因此二者的一致性体现更为明显。

(2)积累和消费之间也存在不一致的一面(板书)
在经济生活中积累和消费之间也存在不一致的一面。因为积累代表社会的共同利益、长远利益,消费代表经济活动参加者的个人利益和社会的目前利益。在一定时间内,国民收入总量是既定的。用于积累的部分过多,消费部分必然相应减少,这样就会挫伤人们的劳动积极性,降低生产发展速度,增加积累也会落空。同时,消费萎缩,或者消费的增长赶不上生产的增长,生产的扩大和积累的实现也会受到阻碍。当然,消费部分过大,对生产成果搞“分光吃尽”,生产发展没有后劲,最终也会对消费水平的提高产生不良影响。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积累和消费之间矛盾的一面依然存在。因此,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必须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3)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之间相互关系的原则。(板书)
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使积累和消费部分都有增长。(板书)
请同学们讨论这样三个问题:
第一,为什么要使积累和消费都有所增长?
第二,怎样做才能使积累和消费都有所增长?
第三,积累和消费各增长到什么程度是最合理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讲授)在国民收入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如果只让积累增长,用于积累的部分过多,消费部分必然相应减少,这样就会挫伤人们的劳动积累性,降低生产发展的速度,增加积累也就会落空。如果只让消费增长,用于消费的部分过大,把生产成果“分光吃尽”,那么生产的发展就会缺乏后劲,最终也不得消费水平的提高。因此,既不能生积累、轻消费,也不能轻积累、重消费,而要兼顾积累和消费。怎样做才能使积累和消费都有所增长呢?这就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只有生产发展了,国民收入总量增加了,才能使积累和消费都有所增长。

请同学们看图(一)。1978年我国的国民收入是3010亿元,而1988年是11533亿元。国收收入出现了大幅度增长,其原因是十年间社会生产有了极大的发展。前面已经讲过在社会生产过程中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只有国收收入总量增加了,才有可能使积累和消费都有所增长。

请同学们看图(二)。从图中我们可以盾出,我国1978年国民收入的积累率是34.6%,1988年国民收入的积累率是34.1%,它们大致相同。但是,由于1988年国民收入总量增加了,因此,1988年的积累额是1978年的3.72倍。

从图中我们还可以看出,我国1978年国民收入的消费率是65.4%,1988年国民收入的消费率是65.9%,它们也大致相同。但是,由于1988年国民收入总量增加了,因此1988年的消费额是1978年的3.89倍。

总之,由于1988年国民收入总量增加了,是1978年的3.8倍。所以,1988年国民收入中用于积累的部分也随之增加,是1978年的3.72倍;用于消费的部分也随之增加,是1978年的3.89倍。

在图(二)中我们还可以看出,1978年的十年中,我国的国民收入积累率一直稳定在34%左右,而消费率也一直稳定在65%左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实践证明,当时积累和消费的这种比例安排是合理的。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安排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时,要确定适当的积累率。那么,什么是积累率?什么样的积累率才是合理的?确定积累率提高低的依据是什么?请同学们结合教材上的这部分内容进行思考并回答。

(教师归纳讲授)积累率是积累基金在国收收入中所占的比重。积累率的计算公式:
例如,1985年我国的国民收入是7498亿元,其中积累基金是2684亿元,问:1985年积累率是多少?消费率是多少?通过计算我们便可以知道,1985年的积累率是35.3%,消费率是64.7%。那么,什么样的

积累率才是合理的?确定积累率高低的依据是什么?请同学们看图(三)。
从图(三)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积累率的提高应以保证人民的消费水平有所提高为前提;反之,消费率的提高应在保证国家的生产规模有所扩大为限度。明确和积累的最高界限和最低界限,合理的积累率就应该在这最高限和最低之间,具体看一个时期内积累率多高才算合理,必须综合考试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多种因素,不可能有一个适应于各个时期的固定的积累率。

那么,是不是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可以在积累率的最低限和最高限之间任意地选择呢?是不是可以无限地接近最高限和最低限呢?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
(教师归纳讲授)积累和消费的比例不能凭人们的主观愿望而任意确定,它是受国民收入的实物形式制约的。
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板书)
请同学们看图(四),并结合教材内容思考、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什么是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
第二,积累基金为什么必须同社会增加的生产资料相一致?
第三,消费基金为什么必须同全社会的消费资料数量相一致?
(教师归纳学生发言,并结合上图讲授)在国民收入中,积累和消费两部分的价值形式称作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国民收入的首先是通过价值形式进行的,但是,这种分配并不能凭人的主观愿望而任意确定,因为它是受国民收入的实物形式制约的。具体地说,就是积累基金必须同社会增加的生产资料的数量相一致,消费基金必须同社会的消费资料的总量相一致。实物形式的国民收入表现为社会增加的生产资料和全部消费资料两部分,前者用于积累,后者且于消费。所以,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这两部分实物相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会还来许多问题。会带来什么问题呢?教材讲得很清楚,可结合教材进行讲解。)
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板书)
这一点是从局部与全局之间,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角度,来分析如何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考虑,国家必须有一定的积累,这样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企业也必须有一定的积累,这样才能有力量扩大生产规模,采用新技术,增加发展的后劲。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也必须充分考虑劳动者个人的利益,使广大人世群众能从经济的发展中得到实惠。

以上我们讲了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之间关系的三条原则。这三条原则的存在说明:国民收入的根本不能由人们的主观愿望决定,而是受经济条件制约的。因此,我们在进行国民收入分配时,在考虑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时必须遵循这三条原则。

下面请同学们讨论三个问题:
1)如果要用“一要吃饭、二要建设”来表达国民收入的分配,它所反映的是什么关系?
2)如果全社会的消费资料的数量不增加,而货币工资水平不断升高,会出现什么后果?
3)我国人民的消费水平能不能在短时期内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教师归纳讲授)(1)所谓“吃饭”就是指人民生活。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首先要保证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饭”要吃好,但也不能吃得过好。“建设”就是指扩大再生产。如果将产品都吃光用光,国家就没有希望。只有在吃饭之后国家还有余力搞建设,国家才会有希望。所以,“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反映的是国民收入分配中积累和消费之间的关系?

2)如果消费资料的数量不增加,而货币工资水平不断提高,那么,会出现什么后果?这实际上就是说消费基金的增长超过消费资料总量的半长。其后果至少有两个:一是消费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涨,使经济秩序出出混乱;二是由于社会成员之间货币工资增长的幅度不同,导致一部分人实际生活水平下降,从而出现社会不稳定。

3)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并且在短时期内不可能消除:另外,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都受到制约。所以,我国人民的消费水平不可能在短期内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有必要大力提倡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不能追求不切实际的高消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7-23

框架如下图:

1、

2、

3、

4、

扩展资料

①政治,指对社会治理的行为,亦指维护统治的行为。政治是各种团体进行集体决策的一个过程,尤指对于某一政治实体的统治,例如统治一个国家,亦指对于一国内外事务之监督与管制。政治是牵动社会全体成员的利益并支配其行为的社会力量。

②高中政治人教版教材总共有4本必修、6本选修 必修1《经济生活》,必修2《政治生活》,必修三《文化生活》,必修4《生活与哲学》 选修1《科学社会主义常识》,选修2《经济学常识》,选修3《国家和国际组织》,选修4《科学思维常识》,选修5《生活中的法律常识》,选修6《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

③政治学是专门以政治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社会科学,研究政治行为的理论和考察权力的获得与行使。

第2个回答  2013-07-19
这是第一单元的框架
第3个回答  2014-01-25
我去,这个哪是知识框架啊!!!
第4个回答  2013-07-19
你想知道?你真的想知道?你确定你想知道?那就找我QQ吧 我Q上告诉你!嘿嘿来 选我为正确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