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乐府民歌中最多的是哪一类诗歌

如题所述

三、汉乐府民歌 (一)乐府的概念及沿革1、概念:乐府原是汉代掌管音乐的官署的名称,汉武帝时正式设立。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把乐府诗分为:(1)郊庙歌辞,(2)燕射歌辞,(3)鼓吹曲辞 (4)横吹曲辞,(5)相和歌辞,(6)清商曲辞 (7)舞曲歌辞,(8)琴曲歌辞,(9)杂曲歌辞 (10)近代曲辞,(11)杂歌谣辞,(12)新乐府辞。2、乐府的沿革 (1)乐府是续《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秦朝和汉初已经设立。(2)西汉初期的庙堂宫廷音乐大体承袭秦代,掌管音乐的职官称太乐令,到汉武帝时,“在太乐之外,乃立乐府”,正式建立了乐府官署,由李延年掌管。到哀帝时撤销了乐府。这期间雅乐并不流行,从朝廷到民间都爱好俗曲新声,再加上东汉广武帝采取听风察政的用人政策以及迷信谶纬术盛行,导致民间歌谣异常的活跃,也促使了五言俗体取代四言雅体的正统地位。汉乐府保存的较为完备的是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依据《乐府诗集》分类,汉乐府大抵保存于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之中。相和是美妙的民间音乐,所谓相和,是一种演唱方式,含有“丝竹更相和”和“人声相和”两种意思;鼓吹曲则是武帝时吸收的北方民族的新声,当时主要用作军乐;杂曲只是一种声调失传的杂牌曲子。(3)六朝:两汉所谓“乐府”是指的音乐机关,乐即音乐,府即官府,这是它的原始意义。但魏晋六朝却将乐府所唱的诗,汉人原叫“歌诗”的也叫“乐府”,于是所谓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一变而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六朝人虽把乐府看成一种诗体,但着眼还在音乐上。(4)至唐,则已撇开音乐,而注重其社会内容,如白居易《新乐府》,皮日休《正乐府》等,都未入乐,但都自名为乐府,于是所谓乐府又变为一种批判现实的讽刺诗。(5)宋元以后,也有称词、曲为乐府的,则离开了唐人所揭示出来的乐府的精神实质,而单从入乐这一点上出发,是乐府一词的滥用,不足为据。(二)思想内容:1、对统治阶级压迫的反抗:《陌上桑》、《东门行》2、对战争、徭役的揭露:《战城南》、《十五从军征》3、爱情婚姻:对忠贞不渝爱情的追求《上邪》、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抗议《孔雀东南飞》4、对生命意义的思考:《长歌行》5、对劳动美的赞誉(三)特色与成就1、汉乐府民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尤其是第一次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的艰难与痛苦。2、汉乐府民歌奠定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现存的汉乐府民歌,约有1/3为叙事性的作品,这个比例不算低。《汉书·艺文志》说汉乐府民歌有“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特色,主要当是从这一点来说的。前面所说汉乐府民歌的第一个特色,即生活气息浓厚和深入具体地反映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的艰难痛苦,也是因为采取了叙事诗的形式。3、汉乐府民歌表现了激烈而直露的感情在先秦文学部分我们分析了《诗经》的情感表达,指出它的总体的特征,是有所抑制而趋于平和含蕴,古人以“温柔敦厚”四字来概括,并没有怎么说错。屈原的作品中,情感是相当激烈的;但作为一个失败的政治人物的抒情,又有其特殊性。汉乐府民歌可以说既接受了楚文化传统的熏陶,同时又在更广泛的生活方面和更强烈的程度上表现这一特点,无论表现战争、表现爱情,乃至表现乡愁,都尽量地释放情感。叙事诗是如此,抒情诗更是如此。4、汉乐府民歌中,不少作品表现了对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哀汉代两首流行的丧歌《薤露》和《蒿里》,就是这样的作品。生命的短促,是人类永远无法克服的事实。出于对美好人生的珍爱,因此而感到悲伤,也是自然的感情。而同样从这种伤感出发,人们又表现出不同的人生态度。《长歌行》强调了努力奋发;而面对同样事实,在《怨歌行》中,得出的结论是“当须荡中情,游心恣所欲”;《西门行》更进一步说:“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从今天的眼光看,《长歌行》所提倡的,或许更为积极可取。但《怨歌行》、《西门行》所提倡的及时享乐,也包含着紧紧抓住随时可能逝去的生命的意识。5、汉乐府民歌表现了生动活泼的想象力如《枯鱼过河泣》中的枯鱼(鱼干)竟然会哭泣懊悔,并会写信给其他鱼类,告诫它们出入当心;《战城南》中的死者,竟会对乌鸦说话,要求乌鸦为他嚎丧;《上邪》所设想的一连串不可能之事,都有“异想天开”之妙。它的比喻也常常出人意表。如《古歌》以“腹中车轮转”喻忧愁循环不息;《薤露》以草上之露喻人生之短促;《豫章行》以山中白杨被砍伐运走、与根相离,喻人被迫离乡,等等。这种生动活泼的想象力,是先秦诗歌和汉代文人诗中较少出现的。6、汉乐府民歌使用了新的诗型:杂言体和五言体。其整个趋势,则是整齐的五言体越来越占优势。汉乐府民歌杂言体诗完全是自由灵活的,爱怎么写就怎么写,一篇之中从一二字到十来字的都有。应该说,民歌的作者,只是按照内容的需要写诗,并不是有意要写成这样,也就是说,并不是有意要创造一种新的诗型。但它的杂言形式,确实有一种特殊的美感,和艺术表现上的灵活生动之便。所以到了鲍照等诗人,就开始有意识地使用乐府的杂言体,以追求一定的效果;到了李白手中、更把杂言体的妙处发挥到极致。于是,杂言也就成为中国古诗的一种常见类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22
  汉乐府就是指汉时乐府官署所采制的诗歌。汉乐府掌管的诗歌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据《汉书。艺文志》载,“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可见这部分作品乃是汉乐府之精华。《史记乐书》载,汉乐府的设置不晚于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但搜集民歌俗曲于汉武帝时,已知搜集于东汉末年,共搜集民歌俗曲138篇。宋人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100卷,分12类(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歌辞,横吹歌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氏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著录,是收罗汉迄五代乐府最为完备的一部诗集。《乐府诗集》现存汉乐府民歌40余篇,多为东汉时期作品,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与人民生活,用犀利的言辞表现爱恨情感,较为倾向现实主义风格。
  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不同《诗经》(《诗经》亦是现实主义),它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的新风。汉乐府民歌中女性题材作品占重要位置,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由杂言渐趋向五言,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是中国诗史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都是汉乐府民歌,后者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汉乐府民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尤其是第一次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的艰难与痛苦。
  1)对战争的控诉: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烹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战城南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独徘徊。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2) 对苦难生活的描绘:
  病妇行
  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
  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
  “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
  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
  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
  闭门塞牍,舍孤儿到市。
  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
  从乞求与孤儿买饵,对交啼泣,
  泪不可止。“我欲不伤悲不能已!”
  探怀中钱持授交。入门见孤儿,
  啼索其母抱。徘徊空舍中,
  “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
  孤儿行
  孤儿生,孤子遇生,命独当苦。父母在时,乘坚车,驾驷马。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贾。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腊月来归,不敢自言苦。头多虮虱,面目多尘土。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上高堂,行取殿下堂。孤儿泪下如雨,使我朝行汲,暮得水来归。手为错,足下无菲。怆怆履霜,中多蒺藜。拔断蒺藜肠肉中,怆欲悲。泪下渫渫,清涕累累。冬无复襦,夏无单衣。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春气动,草萌芽。三月蚕桑,六月收瓜。将是瓜车,来到还家,瓜车反覆。助我者少,啖瓜者多。愿还我蒂,兄与嫂严。独且急归,当兴校计。乱曰:里中一何譊譊,愿欲寄尺书,将与地下父母,兄嫂难与久居。
  清·宋长白《柳亭诗话》说:“病妇、孤儿行二首,虽参错不齐,而情与境会,口语心计之状,活现笔端,每读一过,觉有悲风刺人毛骨。后贤遇此种题,虽竭力描摹,读之正如嚼蜡,泪亦不能为之堕,心亦不能为之哀也。”
  3) 思念的痛楚
  
  悲歌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思念故乡,郁郁累累。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古歌
  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饮马长城窟行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4)爱情与生命的体味
  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豨!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上山采蘼芜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
  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
  “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
  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去。”
  “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
  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
  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7-22
汉乐府诗的语言及形式的特点/艺术特色
(1) 语言朴实自然
汉乐府民歌多用生动的口语, 亲切朴素, 叙事同抒情结合, 感情真摰动人.如《孤儿行》写孤儿受兄嫂虐待, 诗句虽参差不齐, 而情与境会, 孤儿口状心计之状, 活现笔端.
诗句句式长短不一, 二至八言都有; 有句式整齐的齐言诗, 也有错综参差的杂言诗.
汉乐府民歌没有固定的章法和句法, 长短随意, 整散不拘, 灵活自由.有继承《诗经》四
言体的.如《公无渡河》,《善哉行》; 有杂言体的, 句法自由多变, 整散不拘.如「鼓吹曲辞」里「铙歌」中的《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二,三,四,五,六,七字也有, 变化极为自由.汉乐府还有不少完整的五言诗, 如《江南可采莲》,《孔雀东南飞》等, 比四言诗多了一个音节, 适应当时社会语言的发展, 又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篇幅长短均有, 最长的达三百五十馀句, 短的则数句.
汉乐府民歌篇幅长短均有, 最长的如《孔雀东南飞》, 便长达三百五十馀句, 短的如《杂
曲 枯鱼过河泣》只得四句;《江南可采莲》便是只有七句.
押韵灵活
汉乐府民歌的押韵自由, 灵活多变.有句句押韵的, 如《平陵东》:「平陵东, 松柏桐, 不
知何人劫义公」,「心中恻, 血出漉, 归告我家卖黄犊」便是; 有隔句押韵的, 如《东门行》,《燕歌行》,《梁甫吟》等; 也有隔两句和三句押韵的, 如《陌上桑》的「日出东南隅」和「自名为罗敷」相隔两句押韵, 又「照我秦氏楼」和「桂枝为笼钩」更隔五句押韵.这都显出押韵的变化多端.
用对话/独白形式叙事
汉乐府诗巧妙地熔铸对话刻划人物, 声情毕肖, 使人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如《上山采蘼
芜》甚至几乎全由弃妇同故夫的问答构成, 表现出妻子的善良性格.也有全篇采用独白的, 如《孤儿行》中用独白写出孤儿所受的痛苦.
浪漫主义的色彩
汉乐府民歌虽多抒写现实, 但亦有不少作品运用了浪漫主义色彩.如《上邪》如山洪爆
发似的激情和高度的夸张;《乌生》中乌鸦的魂魄向人们申诉;《枯鱼过河泣》中腐臭了的鱼会哭泣, `会写信等.这些丰富奇特的幻想, 显示了浪漫主义的特色.
排偶句
排偶句也可以说是汉乐府在形色方面的特色, 如《陌上桑》中的:「头上倭角髻, 耳中明
月珠.缃绮为下裙, 紫罗为上襦」便是.
回环往复, 音韵和谐
在当日的民歌中有不少优美小诗, 如《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
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此诗回环往复, 形象鲜明, 音韵和谐, 文字活泼, 正是民歌的本色.
汉代乐府对后世的影响
现实主义的发扬
汉乐府民歌继《诗经》之后发扬了现实主义精神.如建安时曹操父子,王粲,陈琳等以
描写社会乱离疾苦为内容的诗篇, 正是继承了汉乐府民歌「感於哀乐, 缘事而发」的精神.它们多用乐府旧题, 运用叙事的方法和通俗的语言, 在形式上也见出汉乐府民歌的影响.
唐代杜甫虽不用乐府旧题而「因事立题」, 诗的精神和体制实与汉乐府民歌一脉相承, 直接受到乐府民歌的影响.白居易,元稹效发杜甫做「因事立题」的社会诗, 而且提出「诗歌合为时而作」的口号, 也正是汉乐府「缘事而发」的传统.
语言通俗朴素/风格清新
汉乐府诗的风格多样, 有清新明朗, 有深情婉转, 也有慷慨悲歌, 但都统率於质朴自然的风格下.所谓质朴自然, 表现在诗歌语言上, 矢口成言, 绝无文饰, 故浑朴真挚, 独擅古今.后世诗人多受汉乐府的影响.
奠定五言诗的基础
汉乐府以五言和杂诗为主.杂言诗於建安之后大盛, 曹操,曹丕,李白等杂言诗莫不源於乐府民歌.乐府对五言诗的影响更大, 东汉时摹仿者甚多, 至建安已出现「五言腾踊」的局面, 取代《诗经》的四言,《楚辞》的「骚体」, 而成为一种主要的诗歌形式.
乐府诗歌体裁对后世歌行体的影响.
乐府诗歌体裁对后世的歌行体的形成亦有影响.六朝诗人鲍照的五言和杂言乐府都是杰出的, 唐代李白的乐府歌行更是空前, 它们在艺术形式上所受汉乐府民歌的影响也是显著的.
用对话/独白形式叙事
汉乐府诗巧妙地熔铸对话刻划人物, 声情毕肖, 使人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如《上山采蘼
芜》甚至几乎全由弃妇同故夫的问答构成, 表现出妻子的善良性格.也有全篇采用独白的, 如《孤儿行》中用独白写出孤儿所受的痛苦.这些手法, 对后世诗歌的修辞手法亦有启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