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鸟类我们应该怎么做?

如题所述

我们怎样保护鸟类

1. 保护鸟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是保护鸟类最根本、最重要的措施。

包括鸟在内,任何动物的生存发展都少不了食物的来源、栖息场所和繁殖条件。

“北美水禽计划” 在过去的10年耗资15亿美元,为野生动物恢复提供了上百万公顷的栖息地,成功地恢复了大草原的鸭类种群。

北京郊区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先后修建了官厅、密云、怀柔等水库,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这些人工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不断提高,雁鸭类等游禽、鹭、鹳、鹬、鹤等涉禽在这些地区明显增多。

由于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对环境也造成一定影响,使某些鸟类失去了必要的取食条件和繁殖场所。因此,这些鸟会减少,甚至在那个地区消失。

秃鼻乌鸦是北京地区的常见鸟,1956年11月中旬在女三中院内,有2千多只栖息。1961年11月8日~12月7日平均每小时见到234只秃鼻乌鸦,一棵树上聚集百只以上,归宿时排粪如雨,倾刻间复满地表。1973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普查秃鼻乌鸦时仅见40余只。90年代以后在城区基本见不到秃鼻乌鸦了。这是因为城市建设飞速发展和市民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的结果。

2. 就地保护与易地保护,以就地保护为主。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就地保护的有效措施。陕西洋县对朱鹮的就地保护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由1981年发现时的7只,到现在自然种群已经增长到数百只。

野生鸟类在人工驯养繁殖,易地保护情况下,繁殖大量个体,然后放归自然环境,使濒临灭绝的物种恢复种群数量。但很难成功,如美国曾试图人工饲养繁殖旅鸽,没能成功,最后还是灭绝了;日本的朱鹮在野外只剩4只的情况下,捕捉起来,也试图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恢复种群,也告失败。所以,我们要保护那些濒临灭绝的鸟类,应该就地保护,恢复和改善原栖息地的环境,再加强其他保护措施,才能有效地保护原有的鸟类,使它们延缓灭绝的时间。

3. 对鸟类的救助

一般情况下在自然界遇到伤病的普通的鸟,如果不是特别珍稀、国家重点保护的鸟,就不要管它。因为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都会有生老病死,而且,生物间有复杂的食物网,每个个体都要进入自然循环中去。弱势个体最终会被自然淘汰,成为其他动物的食物和营养。

1999年冬天,北京在潮白河畔成功地救助了4只濒危物种东方白鹳。那是因为当时当地的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使东方白鹳失去了迁徙时机,又缺少食物的情况下,人为投喂食物。用1个多月时间使它们恢复体质,顺利返回北方的繁殖地。

4. 提高保护鸟类的意识,加强保护措施是保护鸟类的重要保障。

加强保护环境意识,积极参与绿化、恢复自然生态环境的活动,不捕捉野鸟,不吃包括野鸟在内的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自觉遵守国家有关保护环境、水、森林、野生动物的各种法律和规章制度。自觉保护自然环境、爱护包括鸟类在内的一切生命,是高度文明的表现,让我们从自我做起共创绿色奥运、科技奥运、文明奥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20
中国是世界上鸟类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据国家林业局及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最新统计,中国现在鸟类有1256种,不仅鸟类资源种类丰富,而且只有中国特有的鸟类也非常多。目前,中国有褐马鸡等50多种特有珍稀鸟类。世界上共有鹤类15种,中国就有9种;雁鸭类148种,中国有46种;野生雉类276种,中国有56种,被国际鸟类学界称为“雉类的王国”;世界上最为珍稀的朱�,一度被认为在世界上已经灭绝,1981年在中国被重新发现,经过中国政府的努力已经发展到200多只,为世界拯救濒危物种树立了榜样。 然而,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去年公布对野生动物状态的调查报告表明,近年来食用、经营野生动物现象有所发展,尤其有些地方食用野生鸟类成为一种风气,违法经营鸟类成为一种风气,违法经营鸟类的情况比较普遍,甚至有些地区达到了难以遏制的程度。 调查中发现人类食用野生动物的种类共53种,除梅花鹿、鸵鸟等7种来源于人工养殖外,其它46种野生动物均源于野外,占调查种类的86.8%。仅广东省平均每天就要吃掉20吨蛇、两万只鸟。据广东省林业厅的有关负责人介绍,全省鸟类资源有450余种,近几年已经有许多野生鸟种濒临灭绝,调查人员对25座城市的1381家餐馆、286家副食商场、218处集市进行了调查,经营野生动物的餐馆688家、副食商场44家、集贸市场91处。其中兽类16种,两栖爬行类16种,鸟类21种。 在南方一些城市街头的酒楼、饭馆走一圈,无论是高档的“食府”、“美食城”,还是低廉的“大排档”,几乎到处都卖野味。其中蛇类最为普遍,同时吃“雀”的人也极为普遍。这个“雀”并不单指麻雀,而是所有野生鸟类的统称。许多饭店的门前,常见“百鸟齐鸣”的景象,然而这些鸟很快就成了食客桌上的美味。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介绍,从近年查处的捕杀鸟类事件中,可以看出一些人被经济利益所驱动,不惜一切手段捕杀鸟类。如发生在河南省三门峡市的毒杀白天鹅事件,发生在山西省忻州地区的毒杀野鸡事件,发生在江西省鄱阳湖的毒杀鸟类事件。投毒者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捕杀后去饭店卖钱。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动植物种类中已有15%—20%受到威胁,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 滥吃野生动物对整个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一种生物往往同时与10—30种其它生物相共存,其中一种生物的灭绝都会引起严重的连锁反应,这种连锁式的生物物种的灭绝危机,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基础。例如,由于过量捕杀猛禽等鸟类,鼠害造成黑龙江省粮食减产;甘肃省的三北防护林由于鸟类减少,天牛危害严重,不得不大量砍伐已成林的树木,造成部分风沙已得到治理的地区生态失衡,又出现了严重的沙尘暴;新疆、青海等地由于过度捕捉猎隼,造成草原鼠日趋严重,黄河源头的玛多县由于生态失衡,草原鼠害成灾,玛多县的人口不过1万多人,而老鼠则达100多亿只,使当地加速了草原的沙化,同时也严重影响了牧民的生产、生活。我国南方部分省区,由于大量捕杀蛇类和猫头鹰等食鼠鸟类,生态失衡后造成农作物减产。一些地区兴起吃禾花雀的“时尚”,居然能使湖南、广西、云南等数省区,掀起捕杀禾花雀的热潮,害得这种专吃田间害虫的小鸟差点儿被灭绝。 地球上不能只有人类,保护野生动物也就是保护人类自己。1999年11月29日,国家林业局针对各地滥捕、乱猎鸟类及其它野生动物的问题,发出了紧急通知,要求各地严厉打击破坏鸟类资源的犯罪活动。不少地区都依法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进一步扼制了滥捕滥食鸟类及其它野生动物的现象。

1. 保护鸟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是保护鸟类最根本、最重要的措施。

  包括鸟在内,任何动物的生存发展都少不了食物的来源、栖息场所和繁殖条件。

  “北美水禽计划” 在过去的10年耗资15亿美元,为野生动物恢复提供了上百万公顷的栖息地,成功地恢复了大草原的鸭类种群。

  由于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对环境也造成一定影响,使某些鸟类失去了必要的取食条件和繁殖场所。因此,这些鸟会减少,甚至在那个地区消失。

   2. 就地保护与易地保护,以就地保护为主。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就地保护的有效措施。陕西洋县对朱鹮的就地保护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由1981年发现时的7只,到现在自然种群已经增长到数百只。

  野生鸟类在人工驯养繁殖,易地保护情况下,繁殖大量个体,然后放归自然环境,使濒临灭绝的物种恢复种群数量。但很难成功,如美国曾试图人工饲养繁殖旅鸽,没能成功,最后还是灭绝了;日本的朱鹮在野外只剩4只的情况下,捕捉起来,也试图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恢复种群,也告失败。所以,我们要保护那些濒临灭绝的鸟类,应该就地保护,恢复和改善原栖息地的环境,再加强其他保护措施,才能有效地保护原有的鸟类,使它们延缓灭绝的时间。

   3. 对鸟类的救助

  一般情况下在自然界遇到伤病的普通的鸟,如果不是特别珍稀、国家重点保护的鸟,就不要管它。因为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都会有生老病死,而且,生物间有复杂的食物网,每个个体都要进入自然循环中去。弱势个体最终会被自然淘汰,成为其他动物的食物和营养。

  1999年冬天,北京在潮白河畔成功地救助了4只濒危物种东方白鹳。那是因为当时当地的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使东方白鹳失去了迁徙时机,又缺少食物的情况下,人为投喂食物。用1个多月时间使它们恢复体质,顺利返回北方的繁殖地。

   4. 提高保护鸟类的意识,加强保护措施是保护鸟类的重要保障。

  加强保护环境意识,积极参与绿化、恢复自然生态环境的活动,不捕捉野鸟,不吃包括野鸟在内的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自觉遵守国家有关保护环境、水、森林、野生动物的各种法律和规章制度。自觉保护自然环境、爱护包括鸟类在内的一切生命,是高度文明的表现,让我们从自我做起共创人类文明。
第2个回答  2013-07-20
保护自然,退山还林,不乱垦乱阀,不掏鸟窝!
第3个回答  2013-07-20
你应该花大钱把花鸟市场的鸟全买了然后全放生
第4个回答  2019-01-11
给小鸟做房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