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疾病心身疾病怎么治疗效果好

如题所述



很多人不太了解心身疾病。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各种压力,越来越多的人患有这种疾病。那么到底什么是心身疾病呢?其实这是一种心理引起身体变化的疾病。那么如何治疗心身疾病呢?

心身疾病

这是一组疾病,其发生和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但其主要特征包括:

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躯体症状、器质性病变或已知的病理生理过程;

不属于躯体形式障碍。目前,心身疾病的流行病学缺乏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资料。

国内数据显示,综合医院近1/3的初诊患者患有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躯体疾病。非精神科医生很少关注这些患者的心理因素,也很少把这些他们认为是内科的疾病看成与精神科有关。所以患者往往接受物理治疗,很少关注心理社会因素。

几种常见的心身疾病

进食障碍

1.神经性厌食症:其核心症状是对“肥胖”的恐惧和对体形的过度关注,拒绝保持与年龄和身高相称的最低正常体重。

2.神经性贪食症:患者反复大量进食,直至出现难以忍受的腹胀,感觉进食无法控制。患者往往过于关注自己的体重和体型,害怕发胖。在发作期间,他们往往反复采取不适当的代偿措施来避免体重增加,包括自我诱导呕吐、药物滥用、间歇性进食等。

3.神经性呕吐:进食后自发或有意反复呕吐,不影响下一餐食欲。往往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比如心情不愉快。

睡眠障碍

1.失眠:入睡困难、睡眠不深、易醒、自觉多梦、早醒、醒后难以入睡、醒后乏力或失眠、白天嗜睡。患者常常对失眠感到焦虑和恐惧,这会严重影响他们的精神效率或社会功能。

2.醒觉不适应综合征:由于生活节奏的改变,白天醒觉不完全可表现为记忆力差、懒惰、不能很好地学习,老年时因影响认知功能而被误认为痴呆。

3.发作性睡病:白天或夜间睡眠过多并非睡眠不足或发作性睡病等神经精神疾病所致,而往往与心理因素有关。患者每天睡眠时间过长或睡眠发作持续一个月以上。

4.睡眠-觉醒节律紊乱:睡眠-觉醒节律紊乱异常,部分睡眠时相延迟。比如患者往往凌晨入睡,下午醒来;有些睡眠时间是变化的,总睡眠时间随着睡眠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有时可以连续2-3天不睡觉,有时整个睡眠提前;过早就寝和过早醒来,患者常伴有焦虑或恐惧,导致精神活动效率降低,妨碍社会功能。

5.梦游:患者入睡后不久突然起床,从床上走来走去,经常两眼向前凝视,一般不说话,也不回答问题。患者可能会有一些复杂的行为,但很难醒来,往往持续几分钟或几十分钟。然后他就可以回到床上继续睡觉了。醒来后,他没有记忆。多发生在入睡后不久。

如何治疗心身疾病?

1.西医治疗

除了对各种特定的患病器官进行对症治疗外,大部分心身疾病患者都采用抗焦虑、抗抑郁的药物治疗,主要目的是控制患者的不良情绪。

目前广泛使用的抗焦虑药物有丁螺环酮、苯二氮卓类和抗抑郁药如帕罗西汀、舍曲林、氟西汀、文拉法辛、米氮平。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患者可以服用谷维素来调节大脑功能。

对于难治性病例,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可联合抗抑郁药物,不使用利培酮、奥氮平或喹硫平。

2.中医治疗

因为中医强调整体观念,所以特别适合心身疾病。临床资料显示,常见方剂如小柴胡汤、古龙牡蛎汤、半夏厚朴汤、承气汤、甘麦大枣汤、逍遥散、健宁汤等。对精神因素引起的躯体病理反应有良好的效果。

为了正确使用,必须按照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来使用。针灸可以达到消除症状的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要用循证选穴和电刺激来增强效果。

3.其他治疗

此外,还有放松训练、理疗、水疗、理疗、气功、太极拳、催眠暗示疗法、道家认知疗法等。对心身疾病有一定疗效。

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

(1)身体疾病的治疗

运用靶向医学、中医疗法、心理技术和适当的护理,治疗躯体疾病,保护脆弱器官,预防并发症。

(2)重构合理认知。

面对同样的压力和身体疾病,不同的认知结构往往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医务工作者要在理解、接纳、信任的基础上,善于通过面对面、解释、辩论等方式改变自己不合理的信念和态度,重新合理地评估压力源,应用更积极的认知方式应对。

(3)建立成熟的心理防御方法。

有些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心理和生理受损的症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原有的心理防御方法无效或不恰当。医护人员应敏锐掌握患者的心理防御方式,给予正确引导,重建升华、幽默、低调、利他、抑制等成熟策略。

(4)动员一切可用的社会支持系统。

医务人员不仅要在言语和肢体语言中表现出同理心和责任感,让患者倾诉内心深处的抑郁,缓解压力,还要根据患者的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期望、性格特点和疾病特点,训练自己进行有效的表达和沟通。

结论:我们不能忽视心身疾病。因为一旦心理异常,就会导致身体的各种连锁反应。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积极阳光的心态,这样才能让身体更健康更快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