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陶渊明的论文

关于陶渊明的论文应该写那些方面

可以根据他的性格阿、生活条件阿,还有就是思想阿,志趣。都可以的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4
从陶渊明的人生经历解读其诗作摘要魏晋时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是中国诗坛的一颗明星,他是继屈原之后对中国文学影响最大的诗人之一。
陶渊明的诗歌以纯朴的语言风格和高雅的生活情趣,描绘出了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与生活。纵览陶渊明丰富的人
生经历,其诗歌不仅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艺术地再现了他的生命内涵。
关键词:陶渊明诗歌诗歌艺术
陶渊明(365年—427年),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
(今江西九江)人。他出身官宦之家,从小受儒家思想的熏
陶,功名事业心甚烈,早年就立下了“大济苍生”之壮志。但
从少年时期起就经历了政治上的倾轧争斗、时局紊乱的纷
扰。诗人在世的几十年中,曾三易朝代,几次废立皇帝,而每
次变化无不伴随着一场清洗和大屠杀,给国家和人民带来
沉重的灾难。其时是一个门阀势力强固统治的社会,门阀士
族为了把战争造成的经济危机转嫁给百姓,于是大量兼并
土地,加重赋税徭役。陶渊明在29岁抱着明君贤臣的理想
步入仕途,欲通过出仕实现理想成就大业,但黑暗现实使他
碰了壁。41岁时,他从彭泽令任上决然辞官。为官12年中,
他抱着希望出仕,结果碰壁、失望、归隐,再抱希望出仕,再
碰壁、再失望、再归隐……
这样三仕三隐,最高也只是做到参军、县令这样的小
官,故而叹息“求之靡途”,很难向上发展。他看不惯当时政
治的卑劣和腐败,也鄙视那些士族们的腐烂生活“,代耕本
非望,所以在田桑”,他宁愿归隐种田。这种情形就使得他逐
渐从士族中游离出来,和普通农民倒有了“共话桑麻”的可
能性。他自己的确“躬耕自资”,“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
由于他经历了穷困和劳动的艰辛,不只使他和劳动人民之
间的距离拉近,同时他自己的思想感情也在农村生活的体
现中发生裂变,诗人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乡间普通百姓,和他
们建立了不带功利的亲密关系,这是陶诗人民性的一个重
要来源。
陶渊明归隐以后“,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出仕之
念完全寂灭。弃官务农,谋生维艰。晚年,他贫困尤甚,竟致
“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但他对自己的归隐之举毫不后
悔。宋文帝元嘉三年(公元426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携厚
礼上门拜谒陶渊明,劝他复出做官,尽管他当时已“偃卧瘠
馁有日”,但檀道济的劝说并未使其动心,反而被他连人带
物“挥而去之”。由此可见,陶渊明的归隐是出自真情,并非
是“诱我松桂,欺我云壑”的沽名钓誉之举。自此他静守园
林,老死田亩。
那么,为何陶渊明对出仕的态度前后会有如此巨大的
变化呢?原因颇多,但其中最主要的恐怕在于世风颓败、官
场腐朽的黑暗社会现实,毁灭了他早的幻想。这一点,他在
《感士不遇赋》里说得十分清楚:
“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
之心……“雷同毁异,物恶其上。妙算者谓迷,直道者云妄。
坦至公而无猜,卒蒙耻以受谤,虽怀琼而握兰,徒芳洁而谁
亮!”
因此,他的归隐可以说是他的觉醒,是他与黑暗现实决
裂的一种方式。
陶渊明看到了黑暗世道已经不可改易,自己的政治抱
负难以实现,为了保持自己耿介的品格和志节,不与浊气蒸
腾的社会同流合污,毅然走上了岩栖归隐的道路。这是他鄙
弃仕途、彻底归田的一种表示,同时也显示了他洁身自好的
高尚人格和不愿随波逐流的孤傲个性。但是一分为二看,陶
渊明一方面热爱隐居生活,另一方面又总觉得这样做有所
欠缺,与心不甘,这在他50岁时所作的《杂诗》中可窥见一
斑,迟暮的诗人感到自己终将默默无闻地度过余生,不禁悲
从中来。少年时代的壮志已成梦幻,却还常常搅扰他的灵
魂。自己心中的这种矛盾、痛苦也无人理解,又感到多么孤
独!他也独自悲叹贫苦,忧念死亡。总之,正如鲁迅所言:陶
渊明决非整日整夜地飘飘然,决非“浑身是静穆”。读陶渊明
的作品,应该全面地读,了解其复杂的心理和思想上许多消
极的成分。陶渊明的诗歌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
一平淡自然,情真味永
陶诗平淡自然,是指其诗无论是叙事、状物、写景、抒情
都朴质无华,毫无人工雕琢的痕迹。陶诗题材内容贴近生
活,思想感情真切深厚。其作品多以农村的日常生活为内
容,以普通的乡村景物为题材,写的都是平平常常的、习见
日闻的事物,如宅院、草屋、鸡鸣、狗吠、树林、小溪、春风、冬
雪、松菊、飞鸟等极普通的田园景物,以及劳作、憩息、饮酒、
读书、邻里往来等日常农村生活。
平凡无奇的乡村景象,第一次被作为重要的审美对象,
出现在文人的笔下,而且是几经险恶黑暗官场生活的陶渊
明的笔端。于是诗人强烈地把田园作为腐败官场、污浊社会
的对立面着意描写,并进行赞美。极其普通的景物,他体味
到其中难以传达的真意,经过他的笔触,便变成了一幅和
平、宁静的田园风光图,字里行间欢快地流淌着诗人“久在
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喜悦之情。不必进行刻意的雕琢,不
必加以过分的渲染,那种对生活的真情美意便从诗人的心
中汩汩溢出,充斥于诗之始终了。
农业生产劳动在诗人这里,也有一种“欣慨交心”的感
受,如“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
归”,看到新苗茁壮成长,感受春风的拂面,有着星月的陪
伴,诗人的内心该有多么惬意!田园那欣欣向荣的景象,诗
人那披星戴月之形象,又让我们感到几分亲切和质朴!苏轼
称“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元好问评他的诗是“豪华落
尽见真淳”,都抓住了陶诗艺术上“平淡中蕴深厚,自然中见
真切”的重要特点。诗人脱口而出的完全是真情的自然流
露,使读者也在朴素平淡的语句中体味作者的深意。
二浑融完整,意境深远
陶渊明的诗中,有许多描写景物的诗句,林庾先生称其
为“历史上最优秀最朴素的白描诗人”,他用家常话写家常
事,写得诗意盎然,给我们带来丰富的想象。诗人在创作时,
善用白描和写意的手法勾勒景物,点染环境,并且注意意象
的整体把握和构图的和谐统一,因而能够创造出似浅而实
深的高远意境。如前举《归园田居》(其一)“,方宅十余亩”以
下八句是写景,前四句写近景,后四句写远景:近景是一种
素淡的环境,用“桃李”略加点染,便使整个景色跃然纸上,
灵动起来;远景乃一幅静态画面,用“狗吠”“、鸡鸣”点缀,使
整个画面充溢勃勃生机。而从全诗看,这一田园景象如此幽
静而美好,与“尘网”般的世俗、“樊笼”般的官场,形成鲜明
对照,生动地表现了“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复得返自然”
后的喜悦。
由此我们还可以看出,在陶诗中,景物不是孤立存在
的,它往往寄托着情,很多时候也是理、情、景三者的有机统
一,这是陶诗超出同时代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巨大影
响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陶诗或理随景深,或寓理于情,绝无
单独说教之意味。如“望云渐高鸟,临水愧游鱼”等诗句,这
些都是既有田园的幽静风光,又有诗人的恬然心境,还有对
人生哲理的领悟和阐释。
前文所举《饮酒》(其五)中,该特点更为突出。诗的前四
句主要阐述“心远地自偏”的道理,但其中也不乏客观之景
的写照和主观之情的抒发:这里的景乃大环境———“结庐在
人境”,情是超尘脱俗的心理感受———“而无车马喧”。诗人
着意刻画看似矛盾的环境与心理,让读者领略、回味“心远”
则自觉“地偏”的道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
佳,飞鸟相与还”四句是写景,也是抒情“,南山”之景,则是
“采菊东篱”的诗人在“悠然”自得的情况下“见”到的,诗人
怡然自得的淡泊心情与大自然清幽静谧的优美环境浑然无
间,融为一体。最后二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抒情,
也是说理。
在这里,诗人直接抒发了自己在隐逸生活中产生的内
心实感,这种无须辩说的大彻大悟的境界,深刻反映了诗人
对人生意义的真正理解。同时它也说明,只有返璞归真,归
隐田园山林,才能真正理解人生意义的道理。在作者的笔
端,傲岸的秋菊、日夕的山气、归还的飞鸟,在诗人心中构成
一道美妙的风景,其中蕴藏着人生的真谛。自此酒和菊也成
了诗人的化身,成了文学里象征情致高远的意象。
三语言质朴,构思精妙
陶渊明的诗句语言质朴,构思精妙。陶渊明在语言锤炼
方面有很深的功夫,在语句构思方面又独具匠心,如《时运》
中写春风“:有风自南,翼彼新苗。“”翼”字描画新苗在微风
中摇曳,动态形象。《和郭主薄》写夏日树阴,“蔼蔼堂前林,
中夏贮清阴”,树阴似乎如清水一样可随时贮存,使人解暑,
朴实而有情味。《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写冬雪:
“倾身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将雪的轻虚洁白描写得十分传
神。这些均能以少总多,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陶诗的这一语言特点,在“金刚怒目”式的诗中体现得
更为简劲英拔,与诗的内容完全统一。如《咏荆轲》中“,雄发
指危冠,猛气冲长缨”的“指”与“冲”,突出其豪气冲天“,萧
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的“哀”与“寒”“、萧萧”与“淡淡”渲
染其慷慨悲壮,都极具有艺术感染力,其锤炼词语之功往往
令人叹服。
四题材广泛,手法多样
陶渊明诗歌的主要风格是自然冲淡。尤其是在那些田
园诗中,描绘的是清幽、静谧、平和、优美、安闲的田园风光,
抒发的是恬静淡泊、悠然自得的思想感情,阐释的是回归自
然、返璞归真的人生哲理,这种风格特别突出。
陶渊明诗中还有一种抑郁悲戚的风格。陶渊明早年也
把人生价值的实现寄托在政治方面,有“大济苍生”的壮志,
但岁月流逝,功业无成,他的内心也常怀苦闷与矛盾。如他
50岁所作《杂诗》之五曰: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
这里概括了诗人悲剧性的一生。少年远志,何等壮伟!
岁月绵绵,青春转瞬,惜气力已衰。虽归耕无疑,但仍惜寸
阴,这里包含着诗人壮志难酬之深恨。《杂诗》之二“日月掷
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等等,都是这
种情绪和风格的再现。
陶渊明所作咏史诗,继承了古典诗歌的传统,既咏史又
抒怀,有一种雄健豪迈之气,表现出慷慨豪迈的风格。代表
作《咏荆轲》写荆轲刺秦王,既赞美荆轲不畏强暴、义无反顾
的豪迈之举,又表现了诗人对勇士的无限惋惜之情,《读〈山
海经〉》其十咏颂“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
志固常在”,均为奇卓悲放,抒发了作者壮志未酬之慨叹,是
“金刚怒目”式诗的杰出代表。
陶渊明的赠答诗颇能见其对友人的敦厚之情。行役诗
表现宦游时苦闷的心情。
陶渊明正是有了以往文人所不曾经历的田园生活和实
际劳动,而使他的诗具有与当时一般文人不同的新鲜真实的
内容。元好问曾在《论诗绝句》中称赞陶诗为“一语天然万古
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下,未害渊明是晋人”。陶
渊明的作品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为摒弃骈俪文风做出了
杰出的贡献,很多作家都从其诗品中悟出文道。陶渊明的后
半生是在田园里度过的,他在田园中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归
宿;离开了官场的喧嚣和污浊,诗人获得了自由、宁静、畅
快、舒坦的心境。他把田园风光作为文学的主要表现对象,
并在艺术上卓有成效,成为中国田园诗派的开山鼻祖。
参考文献:
[1]程郁缀:《唐诗宋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1
月第1版。
[2]隋慧娟编:《〈唐诗宋词〉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9月第1版。
[3]郭兴良、周建忠主编:《中国古代文学》,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4]赵治中:《论陶渊明的人生境界》,《江西社会科学》,
2006年第5期。
[5]赵治中:《陶渊明生死观剖视》,《江西社会科学》,
2005年第6期。
[6]顾农:《陶渊明对佛教的态度》,《山东师大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7]龚斌:《陶渊明“忠愤”说平议》,《华东师范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8]曹丽环:《论陶渊明思想性格的矛盾性》,《黑龙江教
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9]郝清菊:《浅论陶渊明诗歌的感伤特征与审美价
值》,《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10]张驰:《陶渊明之“隐”新说论谱》,《江西社会科
学》,2006年第5期。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