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文章可以加强语感吗?

如题,背诵文章可以加强语感吗?

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对一种话语系统的敏锐感觉。它是在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的能力。语感力强的人,看一篇文章,听一番谈话,不仅可以迅速领会其内容,还可以直觉地判断其正误、优劣。正如“乐感”是音乐能力的核心一样,“语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语文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吕叔湘先生早就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叶圣陶也曾经说过:“(对于)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然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由于在语文工具论的片面指导下,在中考、高考指挥棒的无情束缚下,语文课堂变成了训练学生基础知识以及应试能力的讲堂,讲授的知识大多是研究语言的知识,而非理解和运用语言的知识,致使语文的人文价值和人文底蕴大量流失。而要找回失落的语感,必须加强阅读。一、诵读是培养语感的捷径和最主要手段培养语感的方法很多,如留心精彩语言、练笔等,但诵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方法。在古代阅读教育中非常重视诵读教学,古代的私塾教师几乎是每天要求学生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以及“四书”、“五经”等。古代的学者也非常注重自身诵读习惯的养成,明代宋濂等著的《元史·侯均传》中记载:“每读书,必熟诵乃已。至言,人读书不至千遍,终于无益。”清代的桐城派学者不仅竭力提倡诵读,而且对诵读与语文能力的养成关系也做了初步的探究,刘大魁在《论文偶记》中写道:“(读古人书)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此处的“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就是诵读对语感养成的感染与渗透作用。古往今来,文学史上一些文学大家无一不是通过诵读培养了语感,打实了语言功底而成为大家的。远的不说,近代的,巴金从小烂熟《古文观止》,茅盾会背《红楼梦》,钱钟书还会背《左传》呢!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选烂,秀才半”就是这个道理。作为职高学生,平时阅读面不广,语文的基础又不扎实,能诵读的篇目不多,积累少,所以,加强诵读教学和训练,对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提高语文综合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在诵读中培养语感的三个层面“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语感是在熟读的基础上的感悟。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而语言教学要注重语感。语感的对象就是语言文字;语感训练的目的是获得对语文的“敏锐的感觉”能力。那么,语感到底“感”什么呢?它可以分为三个层面:表象感知层——理性认知层——哲理探究层。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语言材料写了什么,二是语言材料表达了什么感情,三是语言材料具有什么语气。描叙性语言材料的内容是人物、事件、景物等;议论性语言材料的内容是作者的见解以及证明这些见解的道理和事实。语言的语气,有声材料可以从语音高低、缓急、抑扬等听出来;无声材料可以从标点符号看出来。理性认知层是语感的中级层面,只有对语言材料的表象充分感知后,才能进入理性认知层。这一层也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语言材料的深层情境,二是语言材料的层次意义,三是语言材料的内部构建。“情境”是内容背后的蕴底,是通过表象揣摩到作者“心中的画面”。好比看一幅水墨山水画,画面上是朦胧的山峰,这就是“表象”;再仔细揣摩,从浓淡不一,明暗有别的墨迹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山峰上树木葱郁、绿草茵茵,也仿佛听到了鸟鸣虫吟……这就是作者“心中的画面”,即情境。哲理探究层是语感的最高层次,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语言材料蕴含了什么哲理,二是语言材料给人有什么启迪。这二者虽不能等同,但往往是互相联系的。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的朗读,能激发学生对文字材料的理解和感悟,活跃思维,发挥想像,产生认识上的飞跃,达到感情的升华。并促使学生走向生活、认识生活、评判生活,去赞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三、让语感在诵读中回归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教语文的指导思想,我们要重视“素质立意”,重视“理解和运用语言”,重视“语感培养”。重视诵读对语感的培养。①强调现代名篇中的精彩文段的背诵: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基础版):第一册《威尼斯》中的第二节,《记念刘和珍君》中的第2、4节;第二册《荷塘月色》中的4、5节,《故都的秋》中的开头2节、结尾2节;第三册《明湖居听书》中的7、8节,《故乡的榕树》中的9至13节。②强调文言文名篇名段的背诵,除第一册《关雎》、《梦游天姥吟留别》、《邹忌讽齐王纳谏》,第四册《劝学》、《六国论》等文言文外,其他也都有诵读任务。诵读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其突出的位置。当然,如果让学生像私塾教育式的背诵或“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式的背诵那也是不可取的,这样,只会让学生走向死记硬背或死读书的死胡同。由此,教师对学生在诵读方面的指导就显得十分重要。1. 会读是基础。背诵读在先。读文言文,读准字音是基础,读清句读是根本,读出语气和语势是提高;读现代文,要领会文章的情韵、意境,要读出语言的轻重缓急,要抑扬顿挫地读,要声情并茂地读。为了激发学生读的兴趣,读的方式也可灵活多样,可以领读、范读、齐读、朗读、配乐读等。2. 背诵要得法。指导学生背诵,理解是前提。因为记忆可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根据高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他们正处在机械记忆向意义记忆的过渡期,因此,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则更为科学,更切实有效。对于文言文文句的理解,教师可指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借助工具书、参考资料或通过师生答疑、同学讨论等加以解决。在教授新教材文言文的时候,教师要一改传统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一字一句串讲到底的教学风格,可根据需要,将教学重心放在指导学生背诵文句上,否则,教学效率不高,而且也达不到培养学生语感的教学目的。背诵方法的指导也是重中之重,现略举几例如下:⑴提纲背诵法:在总体理解全文的基础上,理清背诵内容的思路,然后用最精炼的语言列出背诵内容的提纲,接着,根据所列提纲加以记诵。如在记诵《六国论》主体内容1、2、3三段时,学生只要记住一个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和两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以及2、3两节分别用五组对比和分三个国家来论述分论点等内容,然后增添一些完整内容加以充实背诵即可。⑵压缩背诵法:把背诵部分内容压缩成比较容易记忆的信息,再把信息适当加以梳理,然后,根据所提供的信息,充实文句的内容加以背诵即可。如背诵《邹忌讽齐王纳谏》第1、2两节,可梳理为如下信息:妻“私臣”,妾“畏臣”,客“有求于臣”和“宫妇左右私王”;“朝延之臣,莫不畏臣”,“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臣”。如此,思路清晰,简洁易记,背诵时只要补充相关内容,这部分内容的背诵也就轻而易举了。⑶图表背诵法:根据文章的特点,把所要背诵的内容以图表的形式列于图表中,然后对照图表,凭借记诵把所要背诵的内容背出来。《劝学》、《游褒禅山记》等文章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背诵的方法很多,但“背无定法”,只要有助于学生准确、快速、高效地背诵的方法,教师就可以辅导学生有选择地使用。四、体验情感、读出语情。朗读、诵读的作用很大。通过朗读、诵读,可以准确传递作品的思想、情感、形象和韵味。对朗读诵读的指导一般体现为三个层次,第一是感受性的讲前读,即通过自己的范读,营造情境和气氛;第二是领悟性的讲中读,即以读带讲,讲在读中,指导学生反复诵读重点语段,帮助学生把课文读畅、读懂;第三是品味性的讲后读,即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结合具体的语言情景,对文章中用得精妙的语句咀嚼涵泳。这样循序渐进地训练,既提高了学生读的兴趣,又起到了培养语感的作用。我们指导学生朗读《雷雨》(第二幕),为了让学生感受个性化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语感,在具体的语境中品味语言,体验情感,可以作这样的安排:例如,当周朴园知道眼前的女下人就是侍萍之后,他的表现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指导学生将这个过程划分为几个层次,并找出相应的“语言标志”,让学生进入“角色”,体验人物内在的情感,读出人物语言的情味。第一个层次:恐慌查问。“哦,侍萍!(低声)是你?”“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老师示范朗读,然后让学生试读,并分析“为什么低声,高声行不行?”这样一来,学生们便明白了:周朴园这时已经没有了怀念,而只有怕——怕影响声誉,怕侍萍后面还有指使者。第二个层次:冷嘲热讽。“(冷冷地)30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让学生试读者,发现学生语气平静,老师便指出“冷冷地”与“冷静”的不同,并示范朗读,还引导学生分析隐含在这句话里的潜台词。第三个层次:劝慰安抚。“怪不得四凤这样像你?”“你可以冷静点。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从前的旧恩怨,过了几十年,又何必再提呢?”“你静一静,把脑子放清醒一点。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学生试读,老师指点:这时周朴园想软化侍萍,读这些话语气要平缓,还要带一点感情。第四个层次:杜绝后患。“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鲁贵我现在要辞退的,四凤也要回家。”学生试读,老师指点:这时的周朴园真相毕露,绝情寡义,说这些话时语气坚决、强硬,还透出一点凶狠。与周朴园的表现相对应,侍萍也有相应的表现,让学生将它们分别找出来,悉心指导他们朗读、诵读,读出侍萍内心的酸甜苦辣,读出侍萍的悔恨交加,读出侍萍的忠厚善良。总之,语感是语文能力的基础和核心,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变“知识灌输教育”为“语感培养教育”,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重视诵读指导和训练,重新找回失落的语感,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11
应该说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率的方法!学语言本来就应该要多读,背则是在读之上的方法!
第2个回答  2013-08-10
应该可以 记得上学的时候老师就要求我们背诵文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