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早年写的词

如题所述

李清照早年写的词是《如梦令》

如梦令(其一)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翻译:

其一:

时常记起游溪亭的那天傍晚,太过沉醉而忘记回家的路。玩到尽兴天却黑了,划小舟回去,却不小心进入藕花塘的深处。怎么出去呢,怎么出去呢?一不小心却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如梦令(其二)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翻译:

其二:

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只对我说:“海棠花依旧如故”。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扩展资料:

明中期以后,随着商品经济发达,闺阁诗人辈出,她们结成诗社,甚至将作品结集发表,与传统观念形成冲突(《红楼梦》中林黛玉便不同意闺阁诗集外传),人们急于寻找一个“古已有之”的证据,以使自己行为正当化。于是,李清照被“重新发现”。

李清照是宋代人,父亲李格非是苏轼的弟子、“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文坛地位崇高,她又嫁与皇族赵明诚,故与主流文学圈颇有往来,其创作得到推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李清照是唯一被经典化的女词人——其他女作家虽可能受称赞,但很少被视为一个时代创作的代表,也很少被模仿。

然而,女子再婚在宋代本属寻常,在明清则为重大道德污点,李清照几乎成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反证,这为“李清照未再婚说”提供了心理需求。

李清照的第二任丈夫张汝舟品秩甚低,或有家暴和骗取李清照收藏之事,致婚姻破裂。按宋代法律,妻告夫即使胜诉也要被判两年徒刑,李清照便采取了迂回战术——告发张汝舟收受贿赂,使其获罪,则婚姻自动失效。

可能是对第二次婚姻感到后悔,也可能是为夺回皇室姻亲身份,离婚后的李清照写了感人至深的《金石录后序》,其中包含了身世浮沉、追忆对往日爱情生活和对人世无常的感慨。俞正燮们则成功地从中找到翻案机会——文中李清照对赵明诚如此怀念,且已年迈,怎么可能再婚?

其实,正如钱锺书先生在《围城》中所说,文人最渴望妻子去世,这样就可以写出感人的《悼妻文》,千古流传,可写完后,他们大多又会再婚。

在俞正燮们的眼中,李清照却没有这种自由。她必须纯而又纯、言行合一,只能写自己遭遇,她不能像正常人那样虚构,不能装模作样,不能今天浪漫、明天现实。于是,李清照“伟大”了,成为男性道德祭坛上一份沉重的祭品。

上世纪70年代,日本学者访问唐圭璋先生时,谈到李清照曾再婚,唐甚至表现得有些生气。在他看来,李清照是“女中丈夫”,怎可能再婚?唐圭璋先生丧妻多年,一力将几个子女拉扯成人。在逼仄环境中,读书人对忠诚、爱情产生了过度期待。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李清照的才女之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28
[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李清照婚后,因赵明诚求学、求仕,常常离家奔波。因此,她写过很多离别相思的篇章,例如《怨王孙》的“帝里春晚……”、《一剪梅》的“红藕香残玉簟秋”、《醉花阴》的“薄雾浓云愁永昼……”,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从这些词作里,可以看出他们夫妻之间的深厚感情。所以,当作者与心爱的丈夫朝夕相处时,李清照便时时表现出楚楚可爱、娇媚依人的神情来。这首《减字木兰花》便记录了他们当时的某一个生活片断。
这首词应该是写于作者婚后的头二、三年吧,在一个冬季将尽的日子里,夫妇二人来到市集,从卖花的担子上买得一枝梅花。“春欲放”一语,一是指含苞欲放的梅花,二亦是指春天即将到来的意思。
只见鲜艳的花瓣上还均匀地沾着薄薄的露珠,这句形容梅花的新鲜艳丽,也点明买花的时候是在早上。
夫妇二人都是雅人,对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懂得欣赏,买花当然是为了赏花了。当赵明诚对梅花赞赏不已时,小心眼的李清照,竟莫名其妙地嫉妒起来——“奴面不如花面好”!
本来嘛,一个一心想获得丈夫全部爱情的女子原就是小心眼的,她本能地对周围一切与自己比美的事物会莫名其妙地嫉妒,这种嫉妒是源自于她对所爱的人的深情。
争强好胜的李清照,对自己青春容颜本来是充满了信心的,但她仍要与梅花比个高低,只见她轻轻地折下一枝梅花,斜斜地簪在自己的云鬓上,调皮地硬要丈夫仔细端详,比较一下:究竟谁更漂亮。
哈,这一来倒把赵明诚弄了个啼笑皆非。

这首词读来清丽自然,是李清照前期词作的活泼特色。李清照喜爱梅花,常常通过咏梅自我比拟。这首词不是咏梅词,却仍然以梅花的形象比喻自己。花季女子,最爱美丽的鲜花。作者通过日常卖花、戴花这些简单生活细节以及这种对丈夫撒娇的动作,表现出小夫妻之间的亲昵和温情。在充满了自得、自信的语气里,透露出李清照婚后的愉悦欢欣。这其中还透出一层对幸福爱情执着追求的含义。
实际上,李清照并不担心丈夫分心到梅花上,只不过借这样一个题目与丈夫逗趣撒娇。少妇的柔情婉娈在这些夫妻日常生活画面中得到徐徐展示。
李清照众多作品皆深得民歌风韵,活泼清新。“易安体”之清丽自然的特色,就是从民歌中汲取了相当的养分。这首词从民歌中脱胎而出的痕迹非常明显。
唐无名氏词《菩萨蛮》说:
牡丹含露真珠颗,美人折向庭前过。
含笑问檀郎,花强妾貌强?
檀郎故相恼,须道花枝好。
一面发娇嗔,碎挼花打人。
李清照用其意,语言变得相对雅丽。在写夫妻日常生活甜蜜恩爱的同时,突出了自己自信、争强的个性,这与李清照的为人非常吻合。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是作者早年为怀念新婚不久,便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而写的,抒发了作者对丈夫的款款深情,诉说了夫妻天各一方的相思之苦。
这首词采用移情入景的手法,把自己真挚的感情融化于客观景物之中,又借着对景物的描写,把深沉的思想巧妙地抒发出来。

“红藕香残玉簟秋”,首句写了两样事物,“红藕”——粉红色的荷花;“玉簟”——精美的白竹席。“香残”后面追加一个“秋”字,点出了这是一个很容易令人伤感的、萧索凄清的季节。作者在这里用荷花的凋谢来暗寓自己青春易逝、红颜易老的情绪,又用竹席秋凉来暗示孤枕难眠的独居寂寞,言外之意岂不是极盼丈夫早日归来?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作者百无聊赖时,便独自驾着一条小船,出去散散心,以解寂寞。“轻解罗裳”是说她脱掉华丽的衣裙,换上轻便的服装,以便驾船。这里要注意的是那个“轻”字和“独”字,这是说作者只想静静地独自一人出去散心,而不想惊动别人,因为爱侣不在身边,没有往日的闲情逸致,只有一腔愁绪,所以连个侍女也不带上。
“云中谁寄锦书来?”她呆呆地望着天上的行云:丈夫什么时候托人寄封信来呢?这句不禁令人联想到杜甫的“家书抵万金”的句子了。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寂寞满怀,愁情独处的时候,作者不由得想起鸿雁传书的传说,痴痴地想:若是有鸿雁捎来丈夫的书信,那该多好啊!遗憾的是,一直等到了月色遍满西楼,过尽了一行行南去飞雁,但始终没有什么书信传到她手上。从她站立楼头,凭栏眺望,直至月已西斜而不觉,足见她思夫之情深,怀人之愁极。

“花自飘零水自流”,词转过下片,把极目天边、远望秋雁的遐思收了回来,眼前的落花、流水,却不管人的心情如何,自然地飘零、流逝。“花自飘零”,是作者自叹青春如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丈夫远去他乡,似悠悠江水空自飘流。从句中两个“自”字,表现出作者既为自己的韶华难驻而感慨,又为恩爱夫妻天各一方,空让青春白白消逝而伤怀。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相思只有一种,但作者推己及人,想到丈夫一定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想来也是相思难熬、闲愁不遣。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二人心心相印、情笃爱深,苦苦相思却又不能相见的无奈思绪。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种相思之情笼罩心头,无法排遣,蹙着的愁眉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可见作者内心的绵绵愁苦挥之不去,遣之不走。“才下”、“却上”两个词把作者真挚的感情由外露转为内向,快速的情绪变化打破了故作平静的心态,把相思之苦表现得淋漓尽致,绵绵无尽的相思与愁情,独守空房的孤独与寂寞,充满了字里行间。

这首词风格清新,笔调细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所谓景语即情语,所描写的景物非常巧妙地体现了作者的心情。
上片的“红藕香残玉簟秋”和下片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互相补充、互为衬托,勾画出秋天的自然景色,这种常见的自然现象经过作者带着相思的主观色彩一渲染,就有了人的感情在内,具有了多层意思,更好地抒发了浓厚的思想感情。
下片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是这首词的最精彩处。以“眉头”、“心头”并举,接以“才下”、“却上”相应,便形成一条动荡起伏的感情流波。然而红花需有绿叶相扶,没有前文的铺垫烘托,这三句不可能如此精彩。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小令,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内容很简单。写的是春夜里的一场风雨,作者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一个侍女,询问室外的状况,粗心的侍女却答之以“依旧”。对此,作者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通过词意,我们来想象一下当时的故事情节。
在一个暮春天气的早晨,闺中少妇刚刚醒来,仍感觉昨晚的酒意还未完全消去,头还有点隐隐作痛,于是恹恹地赖在床上不愿起来。
记起昨晚忽然而至的风雨,也许当时她正在百无聊赖地看书写字,那恼人的风雨使她惦记着远在他乡的丈夫:此时此刻的他在干什么?他歇息了吗?抑或仍在挑灯苦读?抑或还在潜心考证?抑或风雨夜行……春夜还寒,缺人照料的他,可晓得添衣加被?可别着凉了哟!
对丈夫的悠悠思念,徒增了无限愁怀。正是夜雨春寒,孤灯独对,不绝情思,满腔愁闷,书也读不下去了,于是抛开手边的文事,自斟自酌地喝起酒来,欲以酒意消去念远之情,但是“酒入愁肠愁更愁”,不知不觉,她喝多了,连什么时候睡下都记不起来……
侧头看着勤劳的侍女正卷起窗前的绣帘,一眼看见庭院中那盘海棠花,那是她丈夫为她买的。
“该死!”她暗骂自己一声:“昨晚光顾着喝酒,倒把这盘花给忘了!不知夜来的风雨可曾对它造成多大的伤害?这海棠花娇气得很,可经不起狂风骤雨的摧残!”
她一边暗自责备自己,一边忐忑不安地追问仍在卷帘的侍女:“你看看那盘海棠花怎么样啦?”
侍女扭头往窗外瞅了一眼,漫不经心地说:“海棠花?没怎么样呀,还是和昨天一样,好好的开着哪。”
女主人显然不满意这样的回答,她暗自想:唉,小丫头就是小丫头,她哪理会得我的心思呢?风雨之时,这花儿还有人惦记着,可孤独的我,又有谁惦记着呢?又有谁能开解我的寂寞呢?那远行在外的丈夫,不知他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天各一方的夫妻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圆聚?真让人牵肠挂肚啊!
风雨来了,春天也就快回去了,无论多么娇艳的花儿,过不了多久,也会凋谢的!一如青春少艾的她,随着时间无情的流逝,还能守得多少美丽的韶华?
她不禁幽幽地叹了一声:“天真的小丫头,你懂什么?你懂什么?春天的风雨过后,海棠的叶子应该会更绿更茂盛,但娇艳的花儿可就会渐渐地憔悴、凋零,不可能再和昨天一样了!”顿了一顿,又若有所思地说:“人哪,何尝不是一样?”

这首词的写法很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构成意境。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
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回味,其原因也正在这里。
其次,通过主仆二人的一问一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
思妇本来就容易睹物思人,当她看到庭院中的海棠花时,自然而然地会联想到自己,或者比拟自己,这样她就把自己与海棠花的命运联系上了,在风雨之时,寂寞的她不禁敏感地从中得到青春易老的感触,自己是这样,那海棠何尝又不是这样呢?这正是“试问卷帘人”的含蓄用意了。
“却道海棠依旧”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因为此时的侍女正忙碌着家务,一来她对那盘海棠花没女主人那么着意,二来她也没有女主人那样的闲情逸致,这也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
最后那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连用了两个“知否”,说明作者带有强烈不快的情绪,也许作者不是真的要纠正小丫头的答案,她只不过是自己回答自己罢了。
  再次,作者成功地使用拟人化的手法。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揭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亦暗示着随着时序的变迁,自己亦将青春不再,尤其是“红瘦”一语,更是作者自己的精神状态的真实描写。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极富创造性的。
这首词很短,总共不过三十三字,但它却能通过生活中一个极其普通的细节,写出思妇伤春伤离的落寞情怀,反映出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在用语上,平白浅近,而意境含蓄深远,具有“弦外音,味外味”。
清代人黄了翁在《蓼园词选》中说:“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这段评语有助于我们对这首词的理解。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是作者早期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写,它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思情怀。通篇围绕着一个“愁”字来构思。

  上片写秋凉情景。
开篇第一句就点出一个愁字:“薄雾浓云愁永昼。”在作者的眼中,整个白天都笼罩着“薄雾浓云”的愁意,这愁意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罩满词人的心头。
“瑞脑消金兽”,瑞脑:一种香料;金兽:即兽形的铜香炉。只见炉烟袅袅,衬得佳人恹恹,虽然处在舒适的环境中,但是心中仍有无限愁闷。这句写出了时间的漫长无聊,同时又烘托出环境的凄寂。
“佳节又重阳”,点明季节,一个“又”字道出往年此时节,作者与丈夫共度良辰的快乐回忆,反照出作者此时更加孤独寂寞。
接下来的两句:“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是从夜间着笔,这里的“玉枕纱厨”应该是指寝具,正是孤衾独拥,鸾帐空垂,佳人独宿,玉枕凄凉。通过“玉枕”、“纱厨”这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写出那透人肌肤的秋寒,暗示作者因丈夫不在身边而孤独寂寞的感受。

下片写重阳感怀。
首二句“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写的是重阳节赏菊饮酒,作者在“东篱把酒”,直饮到“黄昏后”,在思念离人的愁绪中,菊花的幽香不知不觉地已盛满了衣袖,这酒喝的时间恐怕不短吧?佳节依旧,赏菊依旧,但人的情绪和感受却与往年有所不同了,且看: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值此良时佳节,是什么令人魂不守舍?是对远方的思念;忽吹来一阵秋风,掀起绣帘,只见佳人明显地憔悴了,比篱前的菊花还要消瘦。这上下一对比,竟大有物是人非,今昔异趣之感。

透过词中写到“瑞脑”、“金兽”、“玉枕”、“纱厨”等等事物,可以想见作者当时的生活是比较优裕舒适的,再透过赏菊饮酒的生活细节,重现了他们夫妻共度良时的甜蜜情景。然而现在他们夫妻离别,天各一方,作者的孤独愁苦,便可想而知了。从字面上看,作者并未直接抒写独居的痛苦与相思之情,但这种感情在词里却无所不在的。在上片中,贯穿“永昼”与“一夜”的是“愁”、“凉”二字。深秋的节候、物态、人情,已宛然在目。这便是构成下片“人比黄花瘦”的原因,这是透过一层的写法。
在末了三句里,“人比黄花瘦”一句是警句。“瘦”字并且是词眼。
这句“人比黄花瘦”之所以能给人深刻的印象,除了它本身运用比喻,描写出鲜明的人物形象之外,句子安排得妥当,也是其原因之一。在这个结句的前面,先用一句“莫道不消魂”作引子,再加一句写动态的“帘卷西风”,然后才拿出“人比黄花瘦”警句来,人物到最后才出现。末了一个“瘦”字,归结全首词的情意,上面种种景物描写,都是为了表达这点精神,因而它确实称得上是“词眼”。

李清照这首写于重阳的《醉花阴》词相传有一个故事: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见《元伊世珍·琅嬛记》)。这个故事不一定是真实的,但是它说明这首词最好的是最后三句。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4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李清照少女时期)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7-28
争渡,争渡,误入藕花深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