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病无孝子"出自古代哪个故事?

如题所述

晋朝王绥的父亲被人捉走了,生不见人死不见尸,王绥日常饮食都降低一格标准,当时人讽刺他是“试守孝子”——试着为父亲守孝。南北朝时期刘宋王朝的后废帝刘昱性情残暴,有一次他母亲王皇后赐给他带有玉柄的羽毛扇,刘昱嫌扇子的玉柄太粗糙不华丽,因此就想害死母亲。这边厢已经命令太医去煮毒药了,刘昱的左右人等赶紧劝他:“若行此事,官家便作孝子。”您要是真的把太后毒死了,那您就要做“孝子”为母亲守孝了,怎能继续到处去游乐?刘昱一听有道理,于是罢手。南北朝乱世,北魏和南齐征战,南齐的将领成买出战前说:“不杀贼就被贼杀,我的幼子不为世子,便为孝子。”世子是指高官贵族的子弟。此处如果将“孝子”理解成“孝顺的儿子”就解释不通,因为紧接着成买又说:“做世子可以在门上涂赤赭色的涂料,做孝子只能在门上涂白土粉(比喻服丧)。”
《礼记》这样定义“孝”:“祭称孝子、孝孙,丧称哀子、哀孙。”父亲或母亲刚去世的时候,非常哀痛,哭得上气不接下气,称作“哀子”;过了一段时间,哀痛慢慢减轻了,停止了哭泣,这时再祭奠去世的父亲或母亲,称作“孝子”。因此,“孝子”是祭奠的时候才使用的称谓。后来一概把居丧的男子称作“孝子”。由此可见,这个词的本义跟“孝顺”没有任何关系。读者也许会问:不孝顺干吗给父母守丧?道理很简单:在古代社会里,父母死而不服丧,那是一种犯罪行为,要受到法律的惩罚。

后来从为父母服丧逐渐引申出了“孝顺”的词义。孔子如此定义他心目中的“孝”——“无违”,即孝顺;“能养”,即孝养,供养父母;“敬”,即孝敬。孔子的定义也就是今天“孝子”的定义。值得注意的是,孔子所说“无违”(即孝顺)有两层含义:“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父母活着的时候,要孝顺他们;父母去世之后,要按照礼仪举行葬礼,按照礼仪按时祭奠他们。第二层意思就是“孝子”最本原的语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04
“久病无孝子”这句老话,古话。意思是说:再孝顺的儿女晚辈,对患病老有照顾日久,也会多少有些不满情绪的产生,这是正常的。一是因为生病老人因病痛、病缠而脾气日坏,有的要求甚多,且又苛求,晚辈常无所适从。二来,护理老人的儿、女、晚辈,处自有自己的事还得去做,不可能时时刻刻守在老人身边,护理到底,寸步不离。而生病老人中有的依赖已成为习惯,离不得护理人,一旦离开就易孤独、寂寞、怄气。老的发气,护理老的的晚辈又会有时想不通,产生抵触情绪和心理矛盾。其三,生病老人中,有人总提心自己随时可能会离世,怕病危时连呼吸个人都没有。所以,总缠住晚辈儿孙不放。而晚辈又不可能时刻坚守不挪步。其四,久病老人,往往多自私,只顾及他自己需要家人、晚辈,并纠缠不休,极少想到的护理人的身心承受力。因此,当家人、晚辈护理过度劳累,缺少休息而患上病后,他们往往不易觉察,而且仍然罗嗦要求,一会这,一会那的,从而使双方都产生不满情绪,甚至对抗,吵闹起来。

由此看来,要克服“久病无孝子”的矛盾,应是多方面努力的事。久病老人与长期在身边护理的家人,双方都要互相关心。病中老人也要注意提醒“护理人”适当休息,不宜过度劳累。“护理人”要学会忍让,原谅心烦久病的老人。如果老人的家人、儿女、孙辈多的,要相互轮流,共进其责。
第2个回答  2013-08-04
久病床前无孝子”是一句民间俗语。是千百年来对一种比较普遍存

在的社会现象的总结。其具体的来历起源无从考证。“久病床前无孝

子”的意思是:老人(父母)病重卧床时间太久,再孝顺再好的子女都

有厌烦抱怨的时侯,严重时,甚至连人影都看不到了。“久病床前无孝

子”从古至今都是一个客观现实的问题。千百年来,不论何时何处,父

母对自已子女的爱往往要超过子女对父母的爱的几倍甚至百倍啊。如

果是母亲对待生病的孩子,她会夜以继日,无怨无悔的照料和担心

着;而做子女的往往是相互推诿,总是要找出种种理由来为自已开

脱;世上还是慈母多过孝子啊。所以现在社会大力倡导尊老爱老,每

个人都要从自已做起才对,别人就象一面镜子,他可以照出也就是比

较出你做得好不好。
第3个回答  2013-08-04
这是对人性深根的追问,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人都是希望善的,都喜欢能够做好事,能在一个非常幸福快乐的环境下生活着。也就是说无一例外,人都是很希望孝的。但同时人性也是自私的,一切的一切对自己的生活构成威胁后,人都会有很自私的想法,哪怕是亲情、爱情、兄弟情。
久病无孝子是一种在私欲与道德间的博弈。当危机存在时,很多儿女的做法不一样。
我觉得你想说的是对这种社会现象的深思和呼吁。
希望大家都能从中清醒的认识到人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