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不知身是客”全诗是什么?

如题所述

“梦里不知身是客”出自五代十国时期李煜所写的《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作者】李煜 【朝代】五代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白话翻译:

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罗织的锦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

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娱。

独自一人在太阳下山时在高楼上倚靠栏杆遥望远方,因为想到旧时拥有的无限江山,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

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也,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此词是作者去世前不久所写。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九《西清诗话》:“南唐李后主归朝后,每怀江国,且念嫔妾散落,郁郁不自聊,尝作长短句云‘帘外雨潺潺……’含思凄惋,未几下世。

扩展资料: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上片用倒叙,先写梦醒再写梦中。起首说五更梦回,薄薄的罗衾挡不住晨寒的侵袭。帘外,是潺潺不断的春雨,是寂寞零落的残春。

这种境地使他倍增凄苦之感。“梦里”两句,回过来追忆梦中情事,睡梦里好象忘记自己身为俘虏,似乎还在故国华美的宫殿里,贪恋着片刻的欢娱,可是梦醒以后,“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却加倍地感到痛苦。

过片三句自为呼应。说“独自莫凭栏”,是因为“凭栏”而不见“无限江山”,又将引起“无限伤感”。“别时容易见时难”,是当时常用的语言。《颜氏家训·风操》有“别易会难”之句,曹丕《燕歌行》中也说“别日何易会日难”。

然而作者所说的“别”,并不仅仅指亲友之间,而主要是与故国“无限江山”分别;至于“见时难”,即指亡国以后,不可能见到故土的悲哀之感,这也就是他不敢凭栏的原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05
浪淘沙

作者:李煜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

秋风庭院藓侵阶。

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锁①已沉埋,壮气蒿莱②。

晚凉天净月华开。

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注释】

①金锁:《晋书·王浚传》:"吴人于江碛要害之处,并以铁锁横截之。"刘禹锡《西塞山怀古》:"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②壮气蒿莱:王气尽失,唯野草丛生。

这首词作于李煜被囚汴京期间,抒发了由天子降为臣虏后难以排遣的失落感,以及对南唐故国故都的深切眷念。

【赏析】

全词以往事与今景对写,一虚一实。"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是主题句。往事者,如《浣溪沙》之 "佳人舞点金钗溜"、《玉楼春》之 "春殿嫔娥鱼贯列"等骄奢逸乐的帝王生活也。

据宋人王铚《默记》载:李煜被囚楼下有"老卒守门","不得与外人接",故"庭院藓侵阶"、"终日谁来"皆是写实之句。

壮气蒿莱句也是实忆。当南唐危殆之际,李煜曾欲一战,并作过一些积极准备,但终因力弱,且朝廷意见不一而作罢。现在一旦归为臣虏,颇有悔不当初之意。据此可知,李煜虽是亡国之君,但对当时国策亦有一些反思。这一点常被忽略了。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4-08
楼下的根本就没有这句话,诗是对的,应该是
李煜的《浪淘沙》

词·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1]
春意阑珊。[2]
罗衾不耐五更寒。[3]
梦里不知身是客,[4]
一晌贪欢。[5]

独自莫凭栏,
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11-06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