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声乐开始应该怎么去发声?

音没那样准

练声曲,是歌唱发声训练中所采用的简单的旋律乐句、乐段、音阶,或根据某种发声技巧的需要而创作的具有一定难度的大型声乐曲。在声乐学习的初级阶段,第一步,在练声曲中选择什么样的元音训练声音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不是所有的元音都适合在初期练习的。目前,在声乐教学中较为普遍的是采用意大利语中五个最响亮的元音a、e、i、o、u,这正好与汉语中的五个单韵母写法相同,发音口型也基本相近。a元音发音时,口腔开度较大,发音部位靠前,发出的声音明亮、纯净、富于口腔共鸣,被称为开口音。但是发纯a音时,由于喉咙开的不够,声音容易出现“散”而不集中的现象。e元音发音时口腔较“扁”而“阔”,后咽壁立起较高,但是发纯e音时,声音既“横”且“窄”,不小心易产生挤压喉头的弊端。i元音发音时舌位较高,口腔扁窄,音位较高,声音明亮、靠前,又称为闭元音。它对于训练假声和头腔共鸣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但是,由于其发声是口腔内空间过于狭小,因此声音窄细、尖锐、音量小。o元音发音时口腔呈椭圆形,口腔内舌位较平,发出的声音圆润,有亮心,音位高,但音色略暗,音位略靠后。u元音发音时,由于口腔呈小圆形,形成的歌声有“竖立”感。但由于音位太靠前,音色较暗。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元音都有其发声的优点和弱点。作为嗓音的初期训练,我建议先采用作为开口音的a为佳。a元音的发音声部靠前,声波多在硬腭处形成共振。它和其他元音相比,更能及时暴露出喉咙的任何僵硬和由之产生的卡紧。更重要的是不使学生的嗓音疲劳。因为它比所有其他元音更能使喉咙打开。如迪普雷(Duprez)所说,应用如Anima这个字中的元音A发出开放的音质,应该在喉咙下部形成它,然而,要小心不要把它变成O,因为那样的音色变化虽然在斗室中可能赋予嗓音一种更丰满和圆润的特质,但是在剧场中它将变小和无光彩。如果学生不能以全声发元音a的话,让他先用La开始,La将使发音较容易和较有把握。当学生能容易发a音时,做其他元音发音也将不会遇到困难。
选择了元音,接下来就要设计练声曲的方式。通常有四种方式,表情划音(portamento)、连音(legato)、音(picchettato)和顿音(marlellato)。这中间,对于初学者来说,连音是最有用的。意大利的格言说:谁不能把音符连起来,谁就不会歌唱(Chi non lega,non canta)。歌唱声音的主要表现力就在于声音的连贯优美,只有连贯的声音才能唱出动人的旋律来。为了使声音有更多的连贯性,我们应该以慢速的连音来练习。应该把音唱的清晰可辨,注意呼吸和发声的协调配合。在从一个音符过渡到另一个音符中应使气息保持均匀稳定,中途不能换气。元音清晰准确,元音或音节的转换或过渡都要保持声音的均衡、圆滑而无痕迹的连接。好像音符是连在一起但轮廓又是“清楚的”,就好像“一串珠子”——古意大利大师们常用的形容。同时,应该慢速的练习连音,由于使用快速的练习容易使嗓音变得颤抖和虚弱,从而使本应该是一种最美好的歌唱却成了它最严重的缺陷之一。
在唱连音的时候,要注意的是,不要落进含糊的表情滑音的错误中去。例如,在唱一个大二度音程时,过渡中加上一个小二度的半音,这样会使原有的声音变的拙劣。在各式歌唱中,照例应注意音符的正确时值。唱音程时不应向上滑,发音应干净,要非常注意呼吸法则。同时,还必须注意到,从一个音符过渡到另一个音符中去不要失去对气息的控制,由于第二个音总是缺乏特点和色彩,音质不统一的歌唱既缺乏艺术性也无表现力。
例:
良好
拙劣
作为基础的发生训练,目的是能使喉咙发出歌声找到正确的安放位置,帮助建立良好的歌唱状态,在练声曲的选择上,不应跨度过大,可采用自编的三度、五度、六度音域内的简单小型练声曲,从胸声曲与混声曲的结合部分(小字一组的d或e)开始练起,使学生能够在最放松的状态下用气息将词唱出来,当然,也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嗓音情况来安排。让学生在缓慢和平静地吸气之后,以全声清晰地把音发出来,不要用蛮力,应以同样响度持续到气息的全部限度。然而要小心,要在肺部气息全部耗尽之前把音响短掉。作为初学者,不能也不应该以轻声起音。试图强迫他自己这样做只会防碍他的进度。除了胸肌疲劳外,他可能养成一种缩紧的歌唱习惯。
结合以上所述和我平时的教学,我准备了一些针对学生初级阶段声乐学习的练声曲。
如:
a a a a a
a - - - i - - -
也可采用带有歌词的练声曲,使的练声不那么单调,让人感到更加愉快。
如:
蓝 蓝的 天 上 白 云 飘。
以上是我对声乐学习初级阶段练声曲的合理运用的一点探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12

段奥娟发声的方法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8-03
必须是用丹田发音、这样才稳气息要足够、 音准的问题就是多听歌、跟着去唱多练习、
第3个回答  2013-08-03
要练音准就多听 听得多 自然就准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