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代表作有哪些?

如题所述

【个人作品】
《谴怀》《昔游》《卜居》《堂成》《蜀相》《为农》《有客》《狂夫》《舍》《江村》《野老》《遣兴》《南邻》《恨别》《客至》《江亭》《可惜》《独酌》《寒食》《石镜》《琴台》《病柏》《枯棕》《不见》《大雨》《四松》《归雁》《去蜀》《除草》《丈人山》《成都府》《石笋行》《赠花卿》《少年行》《大麦行》《题桃树》《漫城二诗》《春夜喜雨》《草堂即事》《绝句二首》《绝句四首》《戏作花卿歌》《望岳》《酬高使君相赠》《春日江村五首》《春水生二绝》《绝句六首》《春望》《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南逢李龟年》《天末怀李白》《月夜忆舍弟》《兵车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兖州城楼》《登楼》《月夜》《潼关吏》《新安吏》《垂老别》《旅夜书怀》《水槛遣心二首》
【杜甫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杜依艺由湖北襄阳赴任巩县县令,举家迁入巩县。历祖父杜审言、父亲杜闲,再到杜甫,杜家在巩县已是四代85年。京兆杜氏分支之一的襄阳杜氏,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个人影响】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甫的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运用的艺术手法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偁、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30
杜甫为谐谑的作品寻求创作空间,因此他以戏题诗的方式来谈辩文学,即是他有名的〈戏为六绝句〉,蔡英俊认为这组诗不脱愉悦随兴的特质∶
关於杜甫这一组诗的内容,近代的学者往往理所当然的把它们看成是杜甫一生诗学所诣,与论诗主恉所在.…全然无视於诗题中的「戏」字对全诗诗旨的暗示,甚至有意曲解「戏」字的意义,而事实上,在写作态度上,杜甫勿宁是像霍雷斯或波普一样,把严正的批评意见融铸在诙谐而精巧的艺术形式里,顺口谈开,而不著意在论题上的推敲深究与系统上的确立辩解.
杜甫〈戏为六绝句〉亦如同他以「俳谐体」为诗命名的用意,在传统的书写观下,透过实际的作品实践,为谐谑的作品寻求更多创作的可能.蔡英俊亦认为杜甫以戏题的诗里充满许多风趣幽默:
杜甫在成都草堂这段时期的作品,在题材内容上,出现较多以「戏」字为题而咏歌人世友情的欢谑情怀的诗作…,这些作品所表现的诗境都充满著一份疏放脱略的情致,以幽默及体贴来领受日常生活的每一刻欢欣与愉悦.
杜诗里涵括了许多戏题诗的主要作品典型,藉由杜诗可以了解唐宋以戏为题的诗所提供的书写内容:戏题诗常是因应的社交需要,切合人,时,地,事,如〈阌乡姜少七府设鱠戏赠长歌〉以鱠生出无限内容,作为书写描绘的主题,由此可见戏题诗常是附会宴集的欢乐,维系友谊愉悦的氛围,并非主动取谑的.即使取谑,亦是从小群体里发生的事件,寻找乐趣,以〈戏简郑广文兼呈苏司业〉诗为例,此诗为:
广文到官舍,系马堂阶下.醉则骑马归,颇遭官长骂.才名三十年,坐客寒无毡.赖有苏司业,时时乞酒.
仇兆鳌注云:「上戏简郑,摹其狂态.下兼呈苏,美其交情.」,此诗在溢美苏郑的交情与简郑的性格.而戏题诗里即使是取谑的戏笔,亦在不损伤彼此情感的范围来调侃对方,如〈戏题寄上汉中王三首〉篇中汉中王戒酒断饮,诗人却以「犹记酒颠狂」不时作态勾起受赠者酒兴,挑起许多的趣味;以戏为题的诗情感是相当客套的,如〈春日戏题恼郝使君兄〉诗,以邀宴为由,藉著要求秦少府「百里携妓,势所不能」,制造小小的事件,亦以戏笔「恼」字点出委婉的小心,生出许多人际往来酬应的情味.从杜甫的诗发现赠诗是戏题诗的大宗,虽然诗人以戏笔嘲弄受赠者的痴愚,拙态,却意在反衬受赠者於人格的执著,藉以凸显受赠者生命的某种坚持.可见这样的赠诗常是传送一份知交贴心的情感,表达深切了解对方心志,人格,行事.以〈戏赠闵乡秦少府短歌〉为例:
去年行宫当太白,朝回君是同舍客.同心不减骨肉亲,每语见许文章伯,今日时清两京道.相逢苦觉人情好.昨夜邀欢乐更无,多才依旧能潦倒.
杜甫诗中以「多才依旧能潦倒」似乎取戏秦少府高才为下吏,文人潦倒的窘况,但转折间亦显现秦少府於不遇中仍能坚持创作的不悔与可贵.又如〈戏赠友二首〉嘲弄友人堕马,以戏笔安慰友人的不幸:
元年建已月,郎有焦校书.自夸足□力,能骑生马驹.一朝被马踏,唇裂板齿无.壮心不肯已,欲得东擒胡.
元年建已月,官有王司直.马惊折左臂,骨折面如墨.驽骀一深泥,何不避雨色.劝君休叹恨,未必不为福.
而以戏为题的诗亦兼有书信的功能,常常迂回表达个人的情感与请求,如〈官亭夕坐戏简十少府〉「时公在官亭,故戏为此简.」,写久候友人的懊恼,而〈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词近於索饮,故曰戏呈.」,可见以戏为题的诗,充份因应社交的需要,以戏笔为幕幛,缓冲难以直接提出的请求与藉口,维系人际关系的合谐.
「俳谐体」的风趣是「谑浪以自宽」,在杜甫以戏题诗里是有一部份表现作者的体悟心情,与此相当接近,这是一种深沈的自我嘲谑,如杜甫〈官定后戏赠〉,这是作者自赠诗,其云:
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耽酒须微禄,狂歌托圣朝.故山归兴尽,回首向风飙.
杜甫这类的作品,其实相当多,如〈茅屋为秋风破歌〉亦是,胡适认为杜甫的性格有一种虽处穷困却自得说笑话的本事:
陶潜与杜甫都是诙谐风趣的人,诉穷说苦,都不肯抛弃这一点风趣.因为他们有这一点说笑话做打油诗的风趣,故虽在穷饿之中不至於发狂,也不至於堕落.
这种诗是诗人处理自己在现实生活遭遇的超脱方式,个人觉得其中自我安慰的用意大於控诉的意味.而「俳谐体」的风趣是「谑浪以自宽」,似乎是一般的戏题诗难以包容的情绪,戏题诗似乎还不足以涵括「谑浪」的放肆姿态,主要是因为以戏为题的诗作,是符合社交场合的需要,以传递和谐,温婉的友谊为前提所致,是故杜甫特别标出「俳谐体」.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1-17
第3个回答  2013-07-30
三吏:《石壕吏》 《新安吏》 《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 《无家别》 《垂老别》
五律《客亭》、《江上》、《江汉》,七律《登楼》、《宿府》、《阁夜》、《秋兴八首》
《凤凰台》、《病桔》、《枯棕》、《客从》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8-02-02
杜甫一生深察人民的疾苦,其作品也多反映人民的悲惨生活。其《三吏》、《三别》就是其中的名篇。

《三吏》指的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指的是:《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杜甫“三吏,三别”
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一作却)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潼关吏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千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孙有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一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新婚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一作固)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一作致此)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垂老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乾。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无家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鼙。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只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