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第一次文代会 第四次文代会 革命历史小说 伤痕小说 寻根小说 谢谢

如题所述

第一次文代会:1979年10月30-11月16日
意义:确立“发扬文艺民主”、“创作方法多样化”的文艺政策。从此,文艺的性质和方向变成了“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之后,朦胧诗大规模崛起,中篇小说异军突起。文学开始渐渐地从对政治的批判走向对人的整个主题的解读。这是文学的启蒙精神所在。
伤痕小说:伤痕小说是文革之后出现的一个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率先打破文革之后小说创作沉寂的是:刘心武《班主任》和卢新华《伤痕》,这两个短篇引发了“伤痕小说”的思潮。“伤痕文学”概念所指称作的创作,主要是小说,尤其是中、短篇小说,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它们也与伤痕小说概念等同。“伤痕”小说的核心是:正面描写文革造成的人的心灵创伤和人与家庭的不幸。有四种写作倾向:揭示四人帮的罪恶;表现与四人帮的斗争;展现普通人在文革逆境中的美好情操;从文化的角度对文革进行思考。伤痕小说揭示了文革最大的祸患在于对人的心灵的戕害,除破了50年代文学不触及人情人性的弊端。但现在看来,伤痕文学也还没能完全摆脱那个时代的政治意识。伤痕文学较成熟的作品还有:竹林《生活的路》、叶辛《蹉跎岁月》、《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等等。
寻根问文学:产生与八十年代中后期,是迄今为止当代唯一有理论有实践的小说思潮,但它始终没有获得明确的概念和公认的范畴。它的理论主张体现在韩少功《文学的“根”》及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等理论著作中。代表作品:1985开先河的韩少功《爸爸爸》;王安忆《小鲍庄》;汪曾祺《受戒》《大淖记事》;贾平凹“商州系列”;阿城《树王》等等。寻根文学提倡广义的文化,扩大了当代小说的领域,也使民情风习不再是小说中可有可无的点缀,甚至于成为小说的主题。寻根即寻找民族文化之根,二民族的根甚至于民族的文化之中,散落在民间。这种文化寻根是审美意识中潜在历史因素的觉醒,也是“重铸和度亮”民族自我形象的努力。传统文化的原初精神散失在民间,对民族文化之根的探询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对民间的发现过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23
第一次文化会第四次文代表会革命历史小说伤痕小说跟寻根小说。可以在网站上或者是主要一个钻没小说的老师来教你。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5
第一次文代会是指:
1949年7月2日到19日,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后通称“第一次文代会”)在北平召开;茅盾和周扬分别总结了国统区和解放区文艺的成绩;大会选出了由郭沫若任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联领导机构;毛泽东文艺思想被确定为新时代为工农兵服务、与人民大众相结合的文艺总方针;起到了继承革命文艺传统,动员广大文艺工作者为创造新时代文艺而奋斗的重大历史作用;第一次文代会被视为当代文学的起点。
第四次文代会指的是:
1979年10月30日至11月16号召开的第四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经历了“文革”浩劫的中国文学艺术界,以第四次全国文代会的召开为标志,彻底开启了由极左路线的影响返归到文艺依自身规律全面发展的拨乱反正。特别是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向大会所作的祝
辞,深刻总结了建国以来的文艺成就,全面阐述了文艺工作的历史地位,肯定了
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劳动价值,提出了文艺“为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是为工农业
服务的方向”和“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为
后来中国文艺沿“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健康发展,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革命历史小说
指的是以近代以来的革命历史为线索,用艺术形式再现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与正确性,普及和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知识和基本观念的叙事文学作品,代表作
吴强《红日》梁斌《红旗谱》罗广斌 杨益言《红岩》杨沫《青春之歌》曲波《林海雪原》
伤痕小说
正面描写文革对社会和人们造成的创伤,揭示内乱所造成的种种悲剧的文学,标志之作有: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
寻根小说
又被称为风俗小说、文化小说。80年代中期,一些作家对民族文化底蕴进行重新认识和反思,从而寻找民族文学和民族精神之根的小说。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08-06-17
小学生来百度寻求作业帮助,大学生也来!这些概念你们的文学概论里面不是有的吗?好好翻翻书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