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的《梦江南》全诗是什么?

如题所述

梦江南(二首)·温庭筠
(一首)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二首)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上草下频)洲。

温庭筠,本名歧,字飞卿,唐代太原人。少负才名,然屡试不第。又好讥讽权贵,多犯忌讳,因而长期抑郁,终生不得志。

温庭筠精通音律,熟悉词调,在词的格律形式上,起了规范化的作用。艺术成就远在晚唐其他词人之上。他的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温李”。其词题材较狭窄,多红香翠软,开一派“花间词”香艳之风。有些词在意境的创造上,表现了他杰出的才能。他善于选择富有特征的景物构成艺术境界,表现人物情思,文笔含蓄,耐人寻味。有《温庭筠诗集》、《金奁集》,存词70余首。

《梦江南》是温庭筠的名作。写思妇的离愁别恨。第一首,写思妇深夜不寐,望月怀人。第二首,写思妇白日倚楼,愁肠欲断。两首词以不同场景塑造同一类人物。一个是深夜不寐,一个是晨起登楼,都写得朴素自然,明丽清新,没有刻意求工、雕琢辞句,但却能含思凄婉,臻于妙境。刻画人物,形象、生动、传神,揭示人物心理,细腻、逼真,足见作者技巧纯熟,既擅雕金镂玉的瑰丽之作,又有凝练的绝妙好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24
梦江南(二首) (晚唐�6�1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①脉脉②水悠悠,肠断白苹洲③。

  【作者简介】

  温庭筠本名歧,字飞卿,唐代太原人。少负才名,然屡试不第。又好讥讽权贵,多

  犯忌讳,因而长期抑郁,终生不得志。他精通音律,熟悉词调,在词的格律形式上,起

  了规范化的作用。艺术成就远在晚唐其他词人之上。其词题材较狭窄,多红香翠软,开

  “花间词”派香艳之风。有些词在意境的创造上,表现了他杰出的才能。他善于选择富

  有特征的景物构成艺术境界,表现人物情思,文笔含蓄,耐人寻味。有《温庭筠诗集》、

  《金奁集》,存词70余首。

  【注释】

  ①斜晖:偏西的阳光。

  ②脉脉:相视含情的样子。后多用以寄情思。

  ③白苹洲:长满了白色苹花的小洲。

  【评解】

  《梦江南》是温庭筠的名作。写思妇的离愁别恨。第一首,写思妇深夜不寐,望月

  怀人。第二首,写思妇白日倚楼,愁肠欲断。两首词以不同场景塑造同一类人物。一个

  是深夜不寐,一个是晨起登楼,都写得朴素自然,明丽清新,没有刻意求工、雕琢辞句,

  却能含思凄婉,臻于妙境。刻画人物,形象、生动、传神,揭示人物心理,细腻、逼真,

  足见作者技巧纯熟,既擅雕金镂玉的瑰丽之作,又有凝练的绝妙好词。

  第二首:[场景]女子早起梳妆后,独自豋江边小楼望远以待爱人远行归来。看了无数只船,都不是爱人所乘的,直到黄昏(从“斜晖”可知),仍只有江水相伴。望着长满白苹的水中汀洲,不禁泪下,并轻轻唱起了“哭沙”。那沙,就是往日与爱人一道在那洲上漫步时带回,怎不触物生情!

  [分析]以女子一日之生活为线索,可想象日日如此,其哀怨可知。从时间上,从早到晚;从空间上,从眼前之洲到极目之远帆;从情绪上,从希望到失望;从程度上,从一帆到千帆,从每一帆之小失望到黄昏之最后之失望,气氛渲染到高潮,然后以旧游之处结束。

  [结论]莫让爱你的人总是在等待、总是空等待。

清风不知我——温庭筠·《梦江南》

一个花间词人的梦中江南,总是给人们太多的想象和期待。

历代词人趣话提到温庭筠,认为他才是一个真正懂得花间词的艺术价值的人,在传统的诗话批评语境中能坚持自己的这种风格。《旧唐书》本传中说他“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作为花间词人的鼻祖,温庭筠始终都是一个性情中人。阅读宋词的时候,除了镜中悲欢,词人本身的不羁,也让人倍感难得。

这个传说中的杜陵游客,早年辗转天下,临水而居,登高望远,在追寻古人之风的途上他走了很远的路。温庭筠幼时已随家客游江淮,阅历丰厚,写词自然亦是浓丽精巧,气韵生动。

刚刚从错综复杂的宫廷险恶迷局中脱身,词人来到江南,重新回到属于他的自由世界,身心都可以轻松一下了。因为在山雨、古寺的怀抱中,要比在宫闱之争的棋盘时局中安全得多。于是,这下笔就多了几分闲愁,从容落墨的宽敞心怀。

虽然一生之中有过太多的糊涂事,但是并不妨碍他在词史上的开山之祖的地位。王拯《龙壁山房文集忏庵词序》云,“词体乃李白、王建、温庭筠所创,”“其文窈深幽约,善达贤人君子恺恻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论者以庭筠为独至。”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云:“词有高下之别,有轻重之别。飞卿下语镇纸,端已揭响入云,可谓极两者之能事。”这里是对温庭筠这个花间词人对词题开创之功的首肯。而周济的评论,则是说明温庭筠在词的创制与填写方面的造诣出神入化。

2009-12-7 00:05 回复 simomo66 0位粉丝 2楼
第一首,写思妇深夜不寐,望月怀人。“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温庭筠早年才思敏捷,以词赋知名,然屡试不第,客游淮间。温庭筠代人作赋,不久离开襄阳,客于江陵。这样的人生阅历是丰富的,何况这些苦愁在词人看来是不必感觉难堪的。

这种随遇而安的心态,是词人性格的疏旷,气质的野逸。温庭筠当初扰乱科场,被贬为一介县尉,当了一个芝麻大小的官。直到后来襄阳辟为巡官,此时温庭筠已56岁。

这个花间词人似乎是看轻这段苦短的。这就是宋代词人的气质,做知县,或者书记官,他们这种随遇而安而用之不竭的热忱,内在生命燃烧的温度是难于透过平静的外表察觉的。他们的喜怒哀乐并不完全等于其生命空间的真实状态。每一次贬谪,他们的精神和思想就愈加坚硬。

临水而居,看青山隐隐水迢迢,这是沉静的智慧。一个花间词人,在襄阳,温庭筠与皮成式、周繇等交游酬唱,乘木舟而周游天下,策瘦马而疾驰四野,颇有点春秋君子之风。他的词又是那样浓艳,甜蜜,善于描摹、精通音律,或者写女子闺情,风格浓艳精巧,清新明快,

“山月不知心里事”,这个花间词人的痴是如此,忧悒也是如此。这三句是写宁静的夜晚,山头明月,心事无人可解。这情愫像是一个女子的寂寥,也像词人在写人生羁旅,江湖往事。古人说温庭筠少负才名,然屡试不第。又好讥讽权贵,多犯忌讳,因而长期抑郁,终生不得志。 他心里一定有许多故事要讲的。“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虽然多写空泛的景物,但是韵味含蓄,在词境的营造上,是有着独特的个性色彩的。

南宋时人黄叔旸云:“飞卿词流丽,宜为《花间集》之冠”。这句子就是流丽,清亮之美。花间词人的华美笔法,婉转曲调,让人遐想之余,难于释怀。

《北梦琐言》说温庭筠“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所以时人称为“温八叉”。在我国古代,文思敏捷者,有数步成诗之说,而像温庭筠这样八叉手而成八韵者,再无第二人。

《梦江南》是温庭筠的名作,写思妇的离愁别恨。第二首,写思妇白日倚楼,愁肠欲断。两首词以不同场景塑造同一类人物。一个是深夜不寐,一个是晨起登楼,都写得朴素自然,明丽清新,没有刻意求工、雕琢辞句,但却能含思凄婉,臻于妙境。刻画人物形象生动传神,揭示人物心理细腻、逼真,足见作者技巧纯熟,既擅雕金镂玉的瑰丽之作,又有凝练的绝妙好词。

第二首词,是宋词历史上的一个经典之作。写一个女子梳洗之后,顾盼来人,倚楼远眺,望着江水的情景。这里就显示出了他善于选择富有特征的景物构成艺术境界。表现人物情思,文笔含蓄,耐人寻味。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千帆”二句,窈窕善怀,这里是指词风而言。温庭筠的花间词词风逐渐变得洗练,自然,清新可感,在艺术手法上的成熟,都使得这篇词形象层的描绘更加动人。“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就将等待的漫长,守望的痴情烘托出来了。句子清新明朗,琅琅上口,接近口语化的写法。

那片片的白帆,似乎和天际的流云一样飘在空中。肠断白苹洲,白苹洲,就是长满了白色苹花的小洲。这里是指相思,无尽的等待之中,陷入愁闷。

温庭筠精通音律,熟悉词调,在词的格律形式上,起到了规范化的作用,艺术成就远在晚唐其他词人之上。他的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温李”。其词题材较狭窄,多红香翠软,开一派“花间词”香艳之风。

温庭筠的江南正如传说里的桃源不可寻觅,却会一直存在内心世界的某个角落。也许只有那山里的明月,才知道一个花间词人的半生寂寞。
第2个回答  2013-07-24
温庭钧的《梦江南》共有两首(其一)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其二)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