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怎么划分朗诵节奏?

谢了

  初中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
  一、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
  对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的第一步,我们必须先分析这个句子各成分间的关系,理出这个句子的主干,明白主语、谓语、宾语各是什么。第二步就是按照主语与谓语之间停顿,谓语与宾语之间停顿的原则进行划分,这样一个句子最明显的朗读节奏就划分出来了。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这么一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确实知道没有徐公俊美”,分析句子的主干就是“我知道没有徐公俊美”,对应文言句中就是“臣知不如徐公美”,那么句子的主语就是“臣”,谓语就是“知”,“不如徐公美”就是“知”的内容,作“知”的宾语,按照主谓宾各成分间停顿的原则,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当然,可用这种方法划分的句子必须是主谓结构的句子。
  二、按照“动宾/动宾”的形式划分
  有些句子有主语、谓语、宾语,组成了主谓结构,但有些句子没有主谓结构怎么办?不急,那就再分析,采用第二种“动宾/动宾”的方法进行划分。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这一句的朗读停顿,在这一句话中“率”是“率领”的意思,是动词,“妻子邑人”是“率领”的内容,作“率领”的宾语,“率妻子邑人”就是动宾结构。“来”是动词,“此绝境”是来的地方,是“来”的宾语,这也是动宾结构。综合全句来看,这个句子由两个动宾结构组成,所以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那长一点的句子怎么划分呢,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这一种方法是否适用?还是那句话,不急。现在我们再来作一下分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能够在市集上大声讨论我的过错,并能让我听到的,受到下等的奖赏”,动词就是“讨论”、“让……听到”、“受到”这三个,而相对于文言句子中的动词就是“谤讥”、“闻”、“受”三个,介词结构“于市朝”作“谤讥”的宾语,“寡人之耳者”作“闻”的宾语,“下赏”作“受”的宾语,这样的话,“能谤讥于市朝”就是一个动宾结构,“闻寡人之耳者”是一个动宾结构,“受下赏”也是一个动宾结构,那么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还是按照“动宾/动宾”的原则划分。
  三、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
  除了主谓结构的句子,动宾结构的句子外,还有一些表示意思转折的句子,就可以采用第三种划分朗读节奏的方法: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进行划分。如《鱼我所欲也》中“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这句话,“由是”领起下文“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则”领起“可以辟患”,“而”领起“有不为也”,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再如“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就可划分为“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入则无法家拂世,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按照“而前则前”这个原则划分,朗读停顿就可划分为“入/则无法家拂世,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但也有句子,如“然则何时而乐耶”这句话,怎么划分呢?我们来看看:“然则”表示一种转折意思,后面的“何时而乐耶”是转折的内容,“然则”前面没有前一种意思的内容,这句话只是下句意思的转折,只有一层意思,属于一种单句,它的划分就只能是“则后”了。
  由此看来,按照“而前则前”原则进行划分的句子,它的内容必须是两层或两层以上的关系,它的前后两层意思必须同时出现,这样它的节奏划分才有可能是正确的,否则,这一原则就不是正确的了。
  四、凭借语感,根据句意进行划分
  还有些句子,以上三种方法都不可划分,那就只好采用凭借语感、根据句意的方法进行划分了。这是我提出的第四种划分方法。如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这 2 句话,它的意思是“人常常犯错,但在这之后能够改正”,中间出现了语气的停顿,有了在说话时的歇气、换气,所以停顿也就自然明了,“人恒过/然后能改”。再如《陋室铭》中的这句“无丝竹之乱耳”,句子的意思是“没有音乐的噪音来扰乱我的清静”,“丝竹之乱耳”是“无”的内容,全都是“无”的成分,所以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无/丝竹之乱耳”。

  另外,文言文朗读最靠语感,多读读自然就顺了。
  首先要分清句子中的成分,比如主语谓语。然后找出附加成分,比如时间地点状语,例如“今”。还有的就是发语词和语气词,比如“若夫”“夫”“此诚”“诚然”等等。
  其他的就是按照主谓的顺序念就行了,把主语和谓语以及其他成分用简短的间隔隔开就行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7-22
一、要读准字音读准字音是学习文言文最起码的要求,也是朗读文言文的基本要求,更是正确理解文言文的前提条件。古今汉语一脉相承。绝大多数汉字读音古今相同。但是文言文中存在“异读”现象。古今异读有以下三种情况:(一)古音异读:有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族名、器物名、姓氏等,因为专有,就有固定性,从而保留了古音。对此,可查阅《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凡此表规定废读古音,统一读今音的,就读今音。凡是没有做规定的字音,依照传统或习惯来读它的音。例如,可汗:读kè hán。 禽滑厘:读Qín gǔlí。(二)通假异读:通假指的是文言文中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语言现象。字通假产生的异读,当甲字与乙字通假后,应读乙字(即本字)的音,不读假借字的音。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通“悦”,读yuè。 将军身被坚执锐。(《陈胜世家》)“被”通“披”,读pī。(三)破音异读:古人又叫“读破”“破音”,它是用改变字的通常读音来表示不同词性和意义的一种办法。例如,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食”作动词,读sì。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陈胜世家》) “王”作动词,读wàng。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对文言文中存在的“异读”现象进行分析讲解,让学生掌握古音异读的三种情况(即破音异读、通假异读和古音异读,从而让学生在以后的预习中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读准字音,疏通课文。二、要读出节奏和语气朗读文言文要做到节奏鲜明,关键在于要正确地划分停顿,既要根据词与词之间关系的疏密来划分一句话中的停顿(这种停顿一般极短,但能察觉出来),又要善于区分复句和分句的停顿(前者较长,后者较短)。正确的停顿,会避免读成破句,造成歧义。停顿的标准,主要是根据句子里的意思和语法结构而定。例如,《出师表》的“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等等。读出语气主要是读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这四种语气。又如,《桃花源记》中“不足为外人道也”当用祈使语气读,用“也”作结表示诚恳地希望如此.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一般训练到实用训练,循序渐进,避免高屋建瓴一气灌到底。朗读训练有它的适度,即阶段性,对学生来说,有基本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较高要求——顺畅朗读,最高要求——传神朗读。具体的训练过程可分为:用普通话朗读→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停顿适当→语气连贯→语调自然,表情达意→速度适中,完美和谐→领会主旨。如此一步一个脚印的训练、指导,让学生易于接收。也体现了朗读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三、要读懂文意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多读文言文,浸润其中,涵咏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在文言文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单读、一个接一个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等等。但要防止三种不良倾向。一.是为读而读,对学生的朗读不加以指导和评点,走过场而已。二.是只放录音带而不亲自示范朗读。由于朗读带一般由艺术表演家录制而成,其阅历和感悟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有相当大的差距。三.是朗读前缺乏感情理解的基础和忽视感情积累、酝酿的过程。不过,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能为语文的教、学及运用奠定牢固的基础。总之,教无定法,但有常法。教文言文的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陶冶道德情操。如何学文言文,一个字:读。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置疑探究学会思辨的习惯。一句话,由“学会”走向“会学”,由“要我学”走向“我要学”。
第2个回答  2013-07-22
看过电视没 就学上面的孔老夫子摇头晃脑来一通 短期见效及其显著 是读文言文的不二良方当然 要想真正把握 还需多培养培养语感 可以找一些感兴趣的古文古书多读读 时间长语感就来啦
第3个回答  2013-07-22
三二三三篇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