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希夷是不是宋之问害死的?

宋之问为什么要杀他?
是为了诗,还是为了其他?

后世人大多认为宋之问死外甥刘希夷。

初唐大诗人宋之问,只一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让多少回乡的路人热泪盈眶。但因史料含糊记载,宋之问有杀死外甥刘希夷之嫌,所以作为文人相妒的典型批斗对象,他被打上“卑鄙小人”的醒目钢印,一直绑在文学史的黑木桩上。

李国文先生在随笔《诗人的嫉妒——看文学史上的一段悬案》中说,宋之问见到外甥刘希夷的诗作《代悲白头翁》,心生嫉妒,想据为已有,刘希夷不肯,宋之问就将他杀掉。这件事的直接证据来自《全唐诗》和《唐才子传》。

在《全唐诗》中,宋之问的《有所思》和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只有一句不同,准确地说只有三个字不同,宋诗是“幽闺女儿惜颜色”,刘诗是“洛阳女儿好颜色”。

扩展资料:

《全唐诗》在介绍刘希夷时,说他“为奸人所杀”,但没说奸人是谁,只含糊其辞地补充了一句:“或云:宋之问害希夷”。这句补充,可要了宋之问的命,既把这事儿白纸黑字地留在了官方史册上,又用了一种不太肯定的口气——“或云”。同样不太肯定的口气还见于刘肃的《大唐新语》:“……诗成未周,为奸所杀。或云宋之问窒之”。

《唐才子传》,不仅非常肯定地说刘希夷是被宋之问所杀,还描绘了杀人的具体细节:“使奴以土压杀于别舍”。韦绚的《宾客嘉话录》也记载了他的杀人方式:“刘希夷诗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其舅宋之问苦爱此两句,知其未示人,恳乞,许而不与。之问怒,以土袋压杀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刘希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28

后世人大多认为宋之问害死外甥刘希夷

自古“文人相轻”。研究学术、读诗书的人往往在内心深处都带着一点点轻狂与自恋,这也就容易在与人交往时引发矛盾。

历史上,两个彼此看不顺眼的读书人见面不理不睬的有,张嘴就骂的有,因为一句诗而杀人,同时被杀者还是自己外甥的,恐怕除了宋之问以外,就再找不出第二人了。

诗人刘希夷和宋之问名下都收录了同一首诗《代悲白头翁》,内有琅琅上口两佳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史书记载:舅宋之问苦爱后一联,知其未传于人,恳求之,许而竟不与。之问怒其诳己,使奴以土囊压杀于别舍,时未及三十,人悉怜之。

原来宋之问看到外甥刘希夷写下的此诗后,赞不绝口,趁其还未公布,就欲占为己有,刘希夷表示难以割爱,宋之问恼羞成怒,用土袋将外甥活活压死,可怜刘希夷去世时还不到30岁。

扩展资料:

宋之问想不到的是,他“因诗杀人”这样一件见不得人的事情,被知情者泄漏了出去,并且被史书记录在案,成了令后世不齿的罪行。

关于刘希夷的惨死,唐朝人刘肃在其《大唐新语》中稍显含糊地记录了“或云宋之问害之”几个字。而在韦绚编著的《刘宾客嘉话录》当中,这一惨案的经过也就更为丰富了:“……其舅宋之问苦爱此两句,恳乞,许而不与。之问怒,以土袋压杀之。”

再往后,历朝历代的史书、稗官野史当中,都采信了这一说法,那就是宋之问非常喜欢《代悲白头翁》,为了将诗作据为己有,不惜痛下杀手,害死了自己的外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刘希夷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5-03
这一大堆名单的刘庭芝就是刘希夷。然而“宛转蛾眉能几时”,诗人居然此诗成谶,一年后诗人被害死,二十七岁的生命如昙花一现,流星一瞬,让人叹息不尽。说来诗人之死却正是因此诗而起,害死他竟然是他的舅舅宋之问。

  说来宋之问这厮剽窃行径可能干了不少,放在现在也算是“学术腐败”的典型(呵,这倒没有冤枉他,历史上记载着宋之问这厮主持贡举时曾受贿)。这厮看到了刘希夷的这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后,赞赏不已,之后居然起了觊觎之心,就无耻地要求刘希夷将这两句诗让给他,算是他所做。宋的无耻要求当然遭到单纯正直的刘希夷的拒绝。宋禽兽恼羞成怒,居然害死了刘希夷。据说是用土囊将刘希夷压死的。我们看《水浒》中武松在牢中听犯人说起的一种酷刑:把人捆了将一个在,布袋盛了黄沙压在身上,不多半夜,便会被活活压死,乃是一种极歹毒的私刑,宋禽兽的所做所为实在令人发指。

  宋之问这厮一贯地寡廉鲜耻,宋在武后当政时媚附太平公主、武则天内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等。据说宋见武则天大选男宠,自忖自己的条件还算可以,就巴不得卖身求荣(呵呵,唐朝尤其是初唐时女强人太多,所以这卖身的男人实在不少,像崔湜等都是,可参见拙文《摇笔云飞看婉儿》),便四处托人行贿,让人向武则天说知此意。那知武则天不知怎么调查的,说宋之问这家伙有口臭,所以没有选他为“妃”。宋听了后,后悔不已,忙让人求来鸡舌香等药物整日含在嘴里,可惜后来武则天毕竟也没有“上”他。呵呵。

  宋人渣后来在武则天被迫退位,二张被诛后自然失了宠,被发贬到钦州,后来赐死。实在是罪有应得。宋人品太差,又有剽窃未遂的前科,所以后人都严重蔑视他。以至于宋的《灵隐寺》一诗中最有名的二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也被猜度为是在那里隐居避祸的骆宾王所写。宋人渣当然也略有几分文才,像后来遭贬后写的《渡汉江》中的“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平心而论,还算不错的。不过宋人渣人品实在太差,犹如现代之郭某人,乃是文人中的败类。像这郭某人,自然也是满腹才华,这个是不可否认的,但写的诗,尤其是后期,无耻之极恐怕宋之问也要甘拜下风。很恶心的像《献给在座的江青同志》等就不在此复录了,免得放在这里玷污了前面刘希夷和林妹妹的好文字,挑个稍微不太恶心的让大家看看这类无耻文人的嘴脸: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7-23
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初唐诗”后忽然附录一首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明明纸有空白,却不肯多加评析,而出了道很简单的思考题让找出其中与《春江花月夜》相近的句子。《代悲白头翁》读起来很怪,前面是女的,后面是男的,故事不成故事,对话不像对话,中间那两个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虽然好,似与全诗不怎么挨着,跟“安能催眉折腰”与全诗无关差不多。

后读新到的《读者》07年最后一期,里面讲到宋之问要抢这“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两句,就把刘希夷活埋了。读到此不由大惊。隋炀帝杀薛道衡,我是知道的,而刘宋这段公案听上去匪夷所思。

上网一查,果然有人说是,有人说非,甚至《代悲白头翁》也有人认为是宋之问所作。说非的人,观点是刘希夷死时,宋之问还谈不上有驭人生死的权势。这个论据间接又间接,算不上了。

说是的,出自下书——

《大唐新语》卷八:“刘希夷一名挺之,汝州人。少有文华,好为宫体,词旨悲苦,不为时所重。善琵琶。尝为《白头翁咏》曰:‘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既而自悔云:‘我此诗似谶,与石崇白首同所归何异也?’乃更作一句云:‘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既而叹曰:‘此句复似谶矣,然死生有命,岂复由此。’乃两存之。诗成未周,为奸所杀。或云宋之问害之。后孙翌撰《正声集》,以希夷为集中之最,由是稍为时人所称。”

《刘宾客嘉话录》:“刘希夷诗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其舅宋之问苦爱此句,知其未示人,恳乞,许而不与,之问怒,以土袋压杀之。”

这两本书的真伪,我不能论。不过,要想推翻它们,怕是不容易。说它是真,有个旁证,就是宋之问的长诗《有所思》里也有这两句。有人认为,刘希夷当面答应了把这两句送给舅舅,但还是另外含这两句传出了《代悲白头翁》,等宋之问《有所思》一发表,也有这两句,不免为人所讥议,故而大怒。杀人固然要谴责,但宋之问此前为之出一大丑,其怒也可想而知。

刘希夷25岁中进士,可写的诗却如此颓唐,“途穷人自哭,春至鸟还歌”(刘希夷:《晚憩南阳旅馆》),莫名其妙的悲悲切切,30岁不到就死了。

宋之问呢,后人评为“才华盖世,无耻之尤”。他曾给武则天当面首,给张易之提尿壶。张氏兄弟被诛后,他被贬泷州(今广东罗定),次年春逃回洛阳,友人张仲之伸出援手,让他住在自己家里。张仲之与王同皎(中宗之女安定公主驸马)等人密谋除掉武三思,因为他们把宋之问视为知己,疏于戒备,被宋之问得知,他竟指使其弟宋之逊的儿子宋昙暗中向武三思告密,导致王同皎等被斩首弃市,宋之问则因此免罪升官,出任鸿胪主簿,而天下知其丑名。睿宗即位,以“狯险盈恶”将宋之问流放钦州,随后赐死,“之问得诏震汗,东西步,不引决。祖雍请使者曰:‘之问有妻子,幸听诀。’使者许之,而之问荒悸不能处家事。”网上一个帖子骂他说:

死到临头吓得屁滚尿流,不知所措。就是这么一个无耻无行的家伙,居然还曾作诗自诩说:“百尺无寸枝,一生自孤直”(《题张老松树》),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第4个回答  2019-06-04
其实,严格的来考证下,其实,可能性并不大。
1、宋之问出生于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而刘希夷 (约651年),就是说,刘比宋还大几岁呢。
2、宋之问是个出身自带光环的人,从小聪明好学。宋之问写的诗一点不比刘要差。宋全是凭着自己的能力上位的,根本不需要抢别人的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