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的建造时间

都江堰于多少年建造

都江堰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都江堰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岷江上游340公里处。都江堰是由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于约前256年至前251年主持始建的。经过历代整修,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依然发挥巨大的作用。都江堰周边的古迹甚多,主要有二王庙、伏龙观、安澜桥、玉垒关、凤栖窝和斗犀台等。

扩展资料

水利功能

都江堰工程的主要作用是引水灌溉和防洪,另外也兼具水运和城市供水的功能。它将岷江水一分为二,引一部分流向玉垒山的东侧,让成都平原的南半壁不再受水患的困扰,而北半壁又免于干旱之苦。几千年来,岷江在这里变害为利,造福农桑,将成都平原变成“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天府之国”,并进而促进了整个四川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都江堰初成时以航运为主、灌溉为辅。《史记·河渠书》记载,“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利用溉浸,百姓飨其利。”岷江和长江因之得以通航,岷江上游盛产的木材还可以漂运成都,使得成都从秦朝时起便成为蜀地交通的中心。

除了水运之利,都江堰于农业灌溉的效益随着灌溉渠系的发展愈加为世人所倚重。岷江左岸水源流出宝瓶口至玉垒山东侧之后,沿李冰开凿的两条干渠流向成都。西汉时,蜀郡太守文翁新开一条干渠将岷江水引至成都平原东部。

东汉时,“望川原”上“凿石二十里”,使灌渠延伸过现在双流的牧马山高地。同时岷江右岸的引水渠系在李冰时代开辟的羊摩江基础上不断向成都平原西南部延伸发展。经过上百年开发,到汉朝时都江堰灌区已经从秦朝时的郫县到成都一线,发展到彭县、广汉、新都一带,灌溉面积达“万顷以上”(汉朝1顷约合今70亩)。

《汉书·地理志》提到成都平原时称“民食稻鱼,无凶年忧,俗不愁苦”。到唐朝时,益州大都督长史高俭广开支渠,此后灌区渠系经过多次整修愈加繁密,灌田面积继续扩大。都江堰的功效从此转为以农田灌溉为主。

宋朝时都江堰灌区又有显著发展,据王安石的《京东提点刑狱陆君墓志铭》可知,当时灌区至少已达1府、2军、2州共12个县,其中仅陆广负责的灌区就有1.7万顷(约合今137.7万亩)。清朝时,灌溉范围达到14个州县约300万亩。

到了民国时期,1937年(民国二十七年)统计的灌溉面积为263.71万亩;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出版的《都江堰水利述要》记述受益于都江堰的田地“计有川西14县之广……约520余万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扩建和改造都江堰的灌溉系统。1960年代末,灌溉面积达到678万亩;到1980年代初,灌区扩展到龙泉山以东地区并建成水库近300座,灌溉面积扩大到858万亩;此后进一步的灌区改造将灌溉区域扩大到1000多万亩,总引水量达100亿立方米,使之成为目前世界上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都江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12

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

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扩展资料

都江堰水利工程成功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在加拿大举行的第69届国际灌排执行委员会议及国际会议上,都江堰水利工程成功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一同获此殊荣的还有中国的灵渠、姜席堰以及长渠。

国际灌溉与排水委员会荣誉主席高占义说,设立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目的是收集、挖掘和学习在用的古代灌溉工程的智慧和哲理,保护具有历史意义的古代灌溉工程,从中学习、运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为建设和管理可持续利用的灌溉工程奠定基础。

我国入选的4个工程代表了其建设时代最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对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目前,中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项目已达17处,是拥有遗产工程类型最丰富、灌溉效益最突出、分布范围最广泛的国家。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更成为中国水利文化走出去的主要载体。

都江堰水利工程采用的原理和建造技艺,一直被视作水利工程建设的样板,至今仍为世人称道和学习,被国内学者描写为“比长城更伟大的工程”,也被全球水利专家一致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都江堰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4-24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

扩展资料

氓江发源于海拔2000多米的川北松潘高原,集水面积2万多平方公里,进入灌县后陡降至600米,年平均流量达158亿立方米。这里向东展开的是成都平原,沃野9万公顷,乃“天府之国”的精华宝地。

可是眠江水流到这里又好似松缚之龙,易淤易决,水患不绝,令蜀中百姓不胜其苦。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时代,四川的诸侯国蜀国的国相开明,“曾决玉垒山,以除水害”。这是修建都江堰的先声。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关中诸侯秦国灭西周王朝,蜀归秦版图。

秦派李冰为蜀郡守,开始兴修都江堰工程。经李冰父子两代人的努力,又经历于仁改造,不断完善,水利灌溉面积达到20万公顷(300万亩),并具防洪、航运之利,“溉灌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干里……天下谓之天府”。

都江堰枢纽工程分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部分,互相依赖,互相制约,互相调节。结构科学又巧妙。鱼嘴又称分水鱼嘴.建在灌县城西北帐江河床上,即今都江堰索桥通过处。鱼嘴是建于江心的分水堤,形若鱼口,将氓江一分为二。

西边为外江.是眠江的主流,南流到宜宾汇入长江。东边是内江,为眠江的别流、通过开凿玉垒山形成的“宝瓶口”,经走马河、蒲阳河、柏条河等天然河道和无数人工水渠,灌溉成都平原的农田。鱼嘴上游建了百丈堤,用来引导江水和防护江岸。

鱼嘴两侧又建了金刚堤.用来束江分水。鱼嘴具有调节崛江水量的功能,春耕时平原需要灌溉,内江自流水量约占六成,外江水量占四成;洪汛期。内江水自动减为四成,外江占六成,以避免平原的泛滥。

飞沙堰建在内江右岸、金刚堤的下端,为长约300米的内江分洪减淤低坝,以竹笼装卵石筑成。这里是内江的弯道,江水流经这里,产生一股强大的弯道环流,当水位超过一定高度时,能将多余的水连同夹带的沙石漫出堰顶,排进外江。

若遇特大洪水,飞沙堰自行溃决,使进入内江的洪水泄入外江,以确保内江灌区的安全。宝瓶口”紧靠灌县城西门,是控制成都平原自流灌溉的门户。原本突兀于内江左岸的玉垒山崖壁,被劈开宽20米、高3。米、长10米的引水渠首,其形如瓶口故名宝瓶口。

岩壁凿着醒目的标尺,以观察水情。水中立三座巨大石人像,作为“自动水位计”,规定“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枯盈由飞沙堰调节。被斩断而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岩称“离堆”,实际上它相当于节制闸,可起调节进水流量的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都江堰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9-11

都江堰的建造时间是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在古代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地方。李白在《蜀道难》这篇著名的诗歌中“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人或成鱼鳖”的感叹和惨状,就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这种状况是由岷江和成都平原“恶劣”的自然条件造成的。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大支流,流经的四川盆地西部是中国多雨地区。发源于四川与甘肃交界的岷山南麓,分为东源和西源,东源出自弓杠岭,西源出自郎架岭。两源在松潘境内漳腊的无坝汇合。向南流经四川省的松潘县、都江堰市、乐山市,在宜宾市汇入长江。全长793公里,流域面积133.500平方公里。平均坡度4.83%,年均总水量150亿m³左右。全河落差3560m,水力资源1300多万千瓦。

岷江是长江上游水量最大的一条支流,都江堰以上为上游,以漂木、水力发电为主;都江堰市至乐山段为中游,流经成都平原地区,与沱江水系及众多人工河网一起组成都江堰灌区;乐山以下为下游,以航运为主。岷江有大小支流90余条,上游有黑水河、杂谷脑河;中游有都江堰灌区的黑石河、金马河、江安河、走马河、柏条河、蒲阳河等;下游有青衣江、大渡河、马边河、越溪河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