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野草》的主要讲了什么

如题所述

野草的写作背景可能可以帮你理解它的主题。

本书所收散文诗23篇〔包括一首打油诗和一出诗剧〕,最初都曾陆续发表于1924年12月
至1926年1月的《语丝》周刊上,《题辞》最初也曾发表于1927年7月2日出版的《语丝》
第138期,发表时署名均为鲁迅。

本书于于年1927年4月由作者亲自编定,同年7月由上海北新书局初版印行列为作者所编的
《乌合丛书》之一。此后印行的版本,除个别字和标点有所不同外,各篇文字大都和初版相同。《题
辞》在本书最初的几次印刷都曾印入;后来被国民党政府书报检查机关抽去〔鲁迅在1935年11
月23日致邱遇信和1936年2月19日致夏传经信中,均提及此事〕,至1941年上海鲁迅全
集出版社出版《鲁迅三十年集》时才重新收入。《野草》的封面画系孙福熙所作,初版封面题字署
“鲁迅先生”,后按鲁迅意思改为“鲁迅著”,鲁迅在1927年12月9日夜致章廷谦信中曾提及
此事。

鲁迅写作《野草》时,适值“五四”退潮,正如作者在《〈自选集〉自序》〔《南腔北调集》〕
中所说:“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
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
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编成本书的时候,如《题辞》篇末所记,正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
清党的稍后。

关于本书各篇作品,作者在1931年曾为本书的英译本写过一篇短序,作了一些说明,收在
《二心集》中。在1934年10月9日致萧军信中,鲁迅谈到《野草》时说:“我的那本《野草》,
技术不算坏,但心情太颓唐了,因为那是我碰了许多钉子之后写出来的。”。在《华盖集续编·海上
通信》中说:“至于《野草》,此后做不做很难说,大约是不见得再做了,省得人来谬托知己,舐皮
论骨,什么是‘入于心’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2-17
《野草[1] 》写于“五四”后期,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本散文诗集。写作于1925年1月24日。1927年7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中》、《一觉》等篇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与愤懑;《影的告别》、《死火》、《墓碣文》等篇描绘了对自我深刻解剖之后的迷茫心境;《希望》、《死后》等篇写出了对未来的疑惧,深刻地表现出作者的人生哲学。语言俏奇瑰丽,意象玄妙奇美。(选自《辞海》)
《野草》是鲁迅先生所著最薄、最美、再版最多的一本散文诗集,写于“五四”退潮时期。作品以隐晦的象征表达了一个启蒙思想家在白色恐怖下孤军奋战的孤寂、迷茫与疑惧,同时表达出对“糊里糊涂生、乱七八糟死”的民众的失望与希望之情。此作品区别于鲁迅其他作品的最大特征是隐含着深邃的哲理性,包含了鲁迅的全部哲学。
第2个回答  2013-07-26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
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
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
。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
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朽腐,火速到
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第3个回答  2019-12-05
我记得这是中学课本内容吧,就是讲了野草的生命力,其实野草就是广大人民,这是一种歌颂吧。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5
参考:野草并不代表具体的人或事,鲁迅也不是什么革命人物,他只是一个胸怀宽广的文人,所以不会刻意的隐喻什么革命种子之类的,就象冰心的<<小橘灯>>里的那盏橘灯一样,那只是冰心想描写的一种意境,被以前的教学课本说成什么革命的火种,后来一些文学家就指出这样做十分的牵强,也不象冰心的一贯风格;而鲁迅文中的野草也只是想表达一种意境,反映出鲁迅羁傲不训的人格品质,是内心的一种写照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