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前苏联文学对中国当代文学影响有哪些?

如题所述

一、俄苏文学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深远

俄苏文学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很大,尤其是解放到文革前的“十七年”,受苏联戏剧“无冲突论”的影响太深,苏联文学界有什么倾向和大的作品都能反映到中国文学界来。他们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主张和我们的“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的主张差不多,除了他们50年代兴起的“人道主义”思潮我们没有接受。在60年代中苏两国交恶之后,苏联文学依然是引起中国作家最多关注的文学,由于中国的社会制度和前苏联的社会制度的相似性,所以中国作家接近俄苏作家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就我从中国戏剧了解的情况而言,前苏联50、60、70年代最重要的剧作家对我们的中、青年剧作家都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万比洛夫,是中国新时期最早出版的一个外国戏剧集,中国的剧作家几乎都读过他的作品。前“十七年”中,戏剧文学不是特别景气,老舍的《龙须沟》和《茶馆》是那个时期戏剧最重要的成果。“文革”10年是个空白。新珐盯粹故诔嘎达霜惮睛时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80年代和90年代,新时期拓宽了戏剧家的戏剧观念,反对“无冲突论”,反对庸俗社会学,提高戏剧作品的哲理品格。

二、前苏联文学成为东北文学的重要组成

较之于中国其他地域来说,东北黑土大地最早、也最乐于接受俄罗斯文学的浸入和熏染。清末民初,远离祖国文化中心的东北大野,在气候上经历着漫长的冬日,在文化上是凄凉的野生状态。此时的东北文学,徘徊在旧格律诗、章回体小说和民间故事里,勉强可以称之为散文的,是谐录与札记,内容以边塞和民俗为主……1896年,中东铁路筹建,大批俄国公民涌向中国东北,其后又经历了十月革命和俄国20年代内战结束时的两次移民高峰,到1931年日本侵华后这些侨民外移,将近40年的时间,这些俄籍的罗斯人、乌克兰人、亚美尼亚人、犹太人、白俄……以哈尔滨为中心,散居中国东北。他们把财富带到这里来经营,把俄罗斯的生活习俗带到这里来承继,把涅瓦大街搬到了哈尔滨的中国大街,也把俄罗斯文学带到这里来发展,这就促成了东北异域文化的高度繁荣。20世纪初期,《哈尔滨快报》开启了俄侨文学的先河,许多记者编辑纷纷在报纸的副刊上发表作品,一战后,在东北侨民中则诞生了许多职业的作家,以诗人卡梅施纽克为代表,抒发的是他们远离祖国的孤寂情怀,是对寄居土地的无限爱恋。苏俄内战趋于结束,国内的许多成名作家涌到了这里,可以说,19世纪以批判社会题材丰广著称的俄罗斯小说,20世纪在这里独聚成“俄国乡土文学”,俄国内的白银诗歌,以象征主义、未来主义、阿克美主义的多重变奏,也唱响在中国的东北大野,这一方面使中国东北文学的题材、思想与艺术内容丰富、繁荣起来,另一方面,东北黑土文学也染上了浓浓的罗斯色彩……30年代中期,萧军、萧红等一大批东北青年作家在上海文坛崛起,在他们的小说中,题材以沦陷中的东北现实为特色,抒发的是国破家亡的悲戚情怀,是漂泊游子的怅惘情感……其作品深深打上了俄侨乡土文学的烙印。今天,在东北地方文学通史中,作为东北文学的重要组成,“俄侨文学”占据了重要的一页。


在促成东北文学繁荣的同时,俄侨文学也把中国文学和文化传播给了世界。许多侨民作家,同时也是翻译家,如内战结束前后移居过来的诗人阿拉金,就曾向俄国读者介绍过唐至“五四”时期33位中国诗人的诗作,彼列列申则享有汉学家和诗人完美结合的美誉,由生物学家转而成为文学家的巴伊科夫则是东北丛林的异域歌手,他在小说《大王》中,叙述了一只东北雄性老虎和一个中国走山老人的一生,热情歌颂了千里雪原、万顷林涛的北国壮丽风光,描写了栖息在这里的獐狍麂鹿、虎豹熊罴的野性风姿……
俄国的无产阶级文学之于中国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中国革命文学的建设这一精神文化活动层面,还表现在社会主义革命之实践上。李大钊、......俄苏文学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很大,起到引导、先驱作用。再中苏合作时期,苏的文学伴随着科技、物资一同传入中国。

在我们的北方近邻俄罗斯那一片广袤无垠、优美如画的土地上诞生和发展的文学,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神奇现象。早在公元12世纪,古代罗斯的长篇史诗《伊戈尔远征记》,就在欧洲中世纪文坛熠熠生辉,但在此之后,俄罗斯文学却似乎沉寂了500余年。18世纪初彼得大帝厉行改革,大大推动了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文坛上开始出现一批有建树的诗人和作家,不过在整个这一世纪中,俄罗斯仍未能产生出足以和同时期西欧文学的突出成就相媲美的作品。直到19世纪初,情况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俄罗斯文学仿佛从沉睡中一跃而起,以诗人普希金为先导,形成了一个名家辈出、群星灿烂的局面,迅速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文学之一,且一发而不可收。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变化不是在西欧各国文学走向衰落的背景下,而恰恰是在整个欧洲文学的黄金时代出现的。

俄罗斯文学的独特魅力来自它那特有的厚重感,以及渗透其中的忧患意识。俄罗斯思想家别尔嘉耶夫说过:“俄罗斯文学不是产生于令人愉悦的创造力的丰盈,而是产生于个人和人民的痛苦而多灾多难的命运,产生于对拯救全人类的探索。”家国不幸诗人幸,民族的苦难与摆脱这种苦难的追求,积淀为独特的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由其所孕育的俄罗斯文学便具有了深厚的人道主义内涵、“为人生”的主导意向、强烈的使命意识和沉郁与苍凉的底色。俄罗斯作家的怀疑精神、叛逆性格和批判眼光,使他们往往难以避免被捕、监禁、流放和苦役的命运。正如赫尔岑所说:“我们的全部文学史,就是一部殉道者的史册,放逐者的列传。”

三、前苏联文学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导师

回望20世纪中外文学交往史,人们不难发现,俄罗斯文学和中国文学的关系最为密切。这种关系的形成有其内在的必然性。中俄两国在地理上是近邻,国情彼此相近,两大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也有很多相似之处;进入20世纪,都有一批志士仁人在为民族的命运而思虑,都欲唤起民众意识的觉醒,推动本民族走向现代。我国五四运动时期新文化的开拓者们就敏锐地注意到了俄罗斯文学的特点。李大钊曾经指出:“俄罗斯文学之特质有二,一为社会的色彩之浓厚,一为人道主义之发达。”现代文学史家郑振铎也曾写道:“俄国文学所以有这种急骤的成功,决不是偶然的事。她的真挚的与人道的精神,使她垦发了许多未经前人蹈过的文学园地,这便是她博人同情的最大原因。”正因为如此,中国新文学在吸取外来文学的养分、建构自身之初,便认定“俄国文学是我们的导师和朋友”(鲁迅语),特别注重摄取俄罗斯文学。于是,中国新文学中便清晰地显示出俄罗斯文学的渗透与滋养,呈现出与俄罗斯文学相似或相近的精神、基调和特色。有许多优秀的俄罗斯文学作品,和这个民族所提供的同样出色的戏剧、电影、绘画、音乐、芭蕾舞作品一样,在中国几乎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经典。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2-01
在我们的北方近邻俄罗斯那一片广袤无垠、优美如画的土地上诞生和发展的文学,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神奇现象。早在公元12世纪,古代罗斯的长篇史诗《伊戈尔远征记》,就在欧洲中世纪文坛熠熠生辉,但在此之后,俄罗斯文学却似乎沉寂了500余年。18世纪初彼得大帝厉行改革,大大推动了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文坛上开始出现一批有建树的诗人和作家,不过在整个这一世纪中,俄罗斯仍未能产生出足以和同时期西欧文学的突出成就相媲美的作品。直到19世纪初,情况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俄罗斯文学仿佛从沉睡中一跃而起,以诗人普希金为先导,形成了一个名家辈出、群星灿烂的局面,迅速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文学之一,且一发而不可收。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变化不是在西欧各国文学走向衰落的背景下,而恰恰是在整个欧洲文学的黄金时代出现的。
俄罗斯文学的独特魅力来自它那特有的厚重感,以及渗透其中的忧患意识。俄罗斯思想家别尔嘉耶夫说过:“俄罗斯文学不是产生于令人愉悦的创造力的丰盈,而是产生于个人和人民的痛苦而多灾多难的命运,产生于对拯救全人类的探索。”家国不幸诗人幸,民族的苦难与摆脱这种苦难的追求,积淀为独特的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由其所孕育的俄罗斯文学便具有了深厚的人道主义内涵、“为人生”的主导意向、强烈的使命意识和沉郁与苍凉的底色。俄罗斯作家的怀疑精神、叛逆性格和批判眼光,使他们往往难以避免被捕、监禁、流放和苦役的命运。正如赫尔岑所说:“我们的全部文学史,就是一部殉道者的史册,放逐者的列传。”
回望20世纪中外文学交往史,人们不难发现,俄罗斯文学和中国文学的关系最为密切。这种关系的形成有其内在的必然性。中俄两国在地理上是近邻,国情彼此相近,两大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也有很多相似之处;进入20世纪,都有一批志士仁人在为民族的命运而思虑,都欲唤起民众意识的觉醒,推动本民族走向现代。我国五四运动时期新文化的开拓者们就敏锐地注意到了俄罗斯文学的特点。李大钊曾经指出:“俄罗斯文学之特质有二,一为社会的色彩之浓厚,一为人道主义之发达。”现代文学史家郑振铎也曾写道:“俄国文学所以有这种急骤的成功,决不是偶然的事。她的真挚的与人道的精神,使她垦发了许多未经前人蹈过的文学园地,这便是她博人同情的最大原因。”正因为如此,中国新文学在吸取外来文学的养分、建构自身之初,便认定“俄国文学是我们的导师和朋友”(鲁迅语),特别注重摄取俄罗斯文学。于是,中国新文学中便清晰地显示出俄罗斯文学的渗透与滋养,呈现出与俄罗斯文学相似或相近的精神、基调和特色。有许多优秀的俄罗斯文学作品,和这个民族所提供的同样出色的戏剧、电影、绘画、音乐、芭蕾舞作品一样,在中国几乎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经典。
2
俄罗斯文学改变了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与审美情趣
俄罗斯文学不仅直接影响了中国新文学的格局与进程,也极大地改变了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与审美情趣,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读者。站立在这一最具影响力的俄罗斯作家行列之首的,是“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普希金。这位大诗人第一个以罕见的艺术精确性描写了俄罗斯各阶层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俄罗斯人的思想、情感和气质,其作品充分显示出俄罗斯的风格、气派和情调。作为讴歌自由的歌手,普希金的诗歌表现了一代人反专制、争自由的豪情。如诗人在《纪念碑》一诗中所写的:“我之所以能永远为人民敬爱,/是因为我曾以我的诗歌,/唤起人民善良的感情,/在这残酷的世纪歌颂过自由。”普希金的抒情诗,如《致凯恩》、《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我爱过您》等,更是脍炙人口,令人一读不忘。批评家别林斯基说得好:“普希金的诗——特别是他的抒情诗——总色调是人的内在的美和抚慰心灵的人情味。在普希金的任何情感中,永远有某种特别高尚的、温和的、柔情的、馥郁的、优雅的东西。阅读他的作品,是培养人性的最好方法,特别有益于男女青年。”普希金的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则被称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无数中国读者热爱、崇敬普希金,坐落于上海的普希金铜像是我们国内唯一一尊外国诗人的纪念像,这种现象绝非偶然。
果戈理和普希金是俄罗斯文学中的双璧。果戈理在小说方面所完成的开创性工作,恰如普希金在诗歌领域的奠基性贡献。普希金也写过《上尉的女儿》、《黑桃皇后》等多篇小说,但他的主要成就无疑是在诗歌方面,而果戈理在小说艺术发展上的贡献尤其显著。由于果戈理的开拓,小说才开始在俄罗斯文学中取得支配地位。如果说普希金是俄罗斯诗歌的创始人,那么果戈理则是“俄罗斯小说之父”(车尔尼雪夫斯基语)。他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和《外套》、喜剧《钦差大臣》、长篇小说《死魂灵》等,都具有长久的艺术生命力。我国现代伟大作家鲁迅先生就是《死魂灵》的最早汉译者。别林斯基曾以“含泪的笑” 概括果戈理的艺术风格,鲁迅则称其作品“以不可见之泪痕悲色,振其邦人”。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也是在果戈理同名小说的影响下创作的。果戈理去世已有160余年,但是他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却还活着。至今,我们还可以在身边的日常生活中看到作家以其天才的手笔描写过的一幕幕“几乎无事的悲剧”,还可以看到冒充“钦差大臣”的花花公子赫列斯达科夫、擅长投机钻营的乞乞科夫、洋场恶少式的人物罗士特莱夫们的活动身影。我们的现实还在呼唤着果戈理式的作家。
第2个回答  2017-07-04
俄苏文学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很大,起到引导、先驱作用。再中苏合作时期,苏的文学伴随着科技、物资一同传入中国。
尤其是解放到文革前的“十七年”,受苏联戏剧“无冲突论”的影响太深,苏联文学界有什么倾向和大的作品都能反映到中国文学界来。他们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主张和我们的“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的主张差不多,除了他们50年代兴起的“人道主义”思潮我们没有接受。在60年代中苏两国交恶之后,苏联文学依然是引起中国作家最多关注的文学,由于中国的社会制度和前苏联的社会制度的相似性,所以中国作家接近俄苏作家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就我从中国戏剧了解的情况而言,前苏联50、60、70年代最重要的剧作家对我们的中、青年剧作家都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万比洛夫,是中国新时期最早出版的一个外国戏剧集,中国的剧作家几乎都读过他的作品。前“十七年”中,戏剧文学不是特别景气,老舍的《龙须沟》和《茶馆》是那个时期戏剧最重要的成果。“文革”10年是个空白。新时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80年代和90年代,新时期拓宽了戏剧家的戏剧观念,反对“无冲突论”,反对庸俗社会学,提高戏剧作品的哲理品格。
第3个回答  2018-01-08
俄苏文学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很大,尤其是解放到文革前的“十七年”,受苏联戏剧“无冲突论”的影响太深,苏联文学界有什么倾向和大的作品都能反映到中国文学界来。他们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主张和我们的“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的主张差不多,除了他们50年代兴起的“人道主义”思潮我们没有接受。在60年代中苏两国交恶之后,苏联文学依然是引起中国作家最多关注的文学,由于中国的社会制度和前苏联的社会制度的相似性,所以中国作家接近俄苏作家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就我从中国戏剧了解的情况而言,前苏联50、60、70年代最重要的剧作家对我们的中、青年剧作家都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万比洛夫,是中国新时期最早出版的一个外国戏剧集,中国的剧作家几乎都读过他的作品。前“十七年”中,戏剧文学不是特别景气,老舍的《龙须沟》和《茶馆》是那个时期戏剧最重要的成果。“文革”10年是个空白。新时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80年代和90年代,新时期拓宽了戏剧家的戏剧观念,反对“无冲突论”,反对庸俗社会学,提高戏剧作品的哲理品格。
第4个回答  2017-04-25
转几位文学名家对苏联文学的论述:在此要提到的是苏联的集体文学,当初基于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文学必须供大于求,这样开始了文学的集体生产。任何不同寻常的,独创的,饱含真相的成分,在它那里都成了社会不稳定甚至破坏颠覆的因素,作家也会因此遭殃(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是很常见的)。欧洲古典文学来自伟大作家狄更斯、托尔斯泰、果戈理他们的钻石一般宝贵和耀眼的文学遗产从此荡然无存。苏联的作家会每隔一周或者一个月开一次作家大会或私下聚会,互相交流,指责,修改那些生硬的作品,使他们变得成熟,更符合主流,更能滋养国家和民族的胃口。那些愚蠢的文学工作者永远不知道,成熟和迎合恰恰是文学书写的大敌,生硬和独立才是文学语言最重要而且必须保留的部分。在那里,作家不厌其烦地变换技巧或语言方式,但是必须符合文学界大佬们如编辑、审查者和评论家的胃口——让那些愚蠢的文盲们心满意足。于是,我们可以总结出苏联文学工作者的奋斗路线:去掉政府不喜欢的部分、大众不喜欢的部分、文学界大佬们不喜欢的部分、同伴不喜欢的部分,尽量符合国家学说、民族学说、大众共识,写作技巧共识,把作品弄得光滑可口,圆润小巧如鹌鹑蛋,并且每一只鹌鹑蛋的大小和形状都彼此相似,所有的蛋都像是同一只鹌鹑生出来的,甚至蛋皮上的花纹和生出来的热度也基本一致。苏联的文学报刊就是这些可笑的鹌鹑蛋集体筛选和展示的场所。他们的荒唐、愚蠢和可笑令人难以想象。——纳博科夫《给薇拉的信》季木尔·普拉托夫谈苏联官方文学
“苏联官方文学成立的文学工厂聘请了20余万文学工人为“作家”,在1930—1943年间,人数超过了全球作家人数的总和,设置了各种程序复杂的文学生产车间——作家协会、出版社和文学报刊丛书等。工人们迎合着政治热情,生产出卫国文学、工人文学、农村文学、自由潮等一系列的所谓文学流派,他们除了给苏联政权作为花絮和点缀,别无所为。这些工人只有依靠官方文学这个生产体系,安插在固定的生产流水线中才能写出产品,真正脱离这个体系,他们都盲无所从。1991年苏联作家协会解散后不少高级工人陷入精神崩溃,自杀和忧郁往往有之。苏联几十年对俄罗斯古典文学传统斩草除根式的歪解,使工人们错误地认为自己比托尔斯泰甚至普希金也差不了多少。苏联长期的曲解式文学教育截断了下一代人继承俄罗斯文学的传统精神。苏联官方文学的建立宣告古典俄罗斯文学的彻底终结,以后的复兴不是一两代人的事。”《白桦叶文集序》——季木尔·普拉托夫(前苏联作协主席)
苏联官方文学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文学工厂,里面充斥了大量奴化和高度机器化的文学工人,他们集体覆灭了俄罗斯文学的优良传统。——艾特玛托夫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