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章不孝的典故

如题所述

匡章不孝的典故如下:

匡章不孝的典故源自于《左传·僖公十四年》中的故事。故事讲述了一个叫匡章的人不孝的故事。匡章是一个年轻人,他的父亲因事被贬为庶人。尽管父亲地位低下,但他一直对匡章很好,鼓励他读书学艺。父亲生病后,匡章却不顾父亲的病情,在外面嬉戏玩乐,不回家照顾父亲。

父亲在临终前告诫匡章要孝敬母亲和兄弟姐妹,但匡章却只顾自己的享乐,对父亲的嘱咐置之不理。父亲去世后,匡章仍然敷衍母亲和兄弟姐妹,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不久后,匡章的近亲出使齐国,齐国国君召见他们,询问匡章的情况。

亲戚们心生羞愧,忏悔自己未尽亲属的管教职责。他们将匡章的懒散、不孝等行为告知国君。国君听闻后,对匡章非常愤怒。他下令将匡章逐出境外,永远禁止返回国内,并没收匡章家族的所有财产。

这个典故告诉人们,不孝的行为是世人所不齿的,无论社会地位高低,都必须孝敬父母。匡章因为不孝而失去家庭、地位和尊严,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警示。

论语关于孝的名句如下:

1、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2、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3、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4、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5、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撰,曾是以为孝乎?

6、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7、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8、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9、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10、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拓展知识:

《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

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

《论语》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