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国的故事,急急急,不要太短!

如题所述

苏武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作为出使西域的使者,苏武尽忠守节,在被匈奴扣押的19年中,他含辛茹苦,受尽折磨,宁死不屈。面对匈奴的威逼利诱他不屈服,面对北海恶劣的自然环境,他仍然不屈服。苏武始终忠于祖国,表现出了大义凛然的堂堂正气。他不辱使命而闻名于世,而苏武牧羊的故事也千古流传,并为后人仿效。

  公元前100年,苏武奉汉武帝之命,送一批原来被汉朝扣留的匈奴使者北还。谁知这一去就是19年。

  苏武把匈奴使者送到后,匈奴单于正要派遣使者送苏武回汉,不料匈奴发生虞常等人的叛乱事件。虞常是投降匈奴的汉人,他本来和苏武的副使张胜相熟。苏武一行来到后,虞常偷偷地来到汉使驻地,见到张胜。

  虞常对张胜说:“听说汉朝天子对匈奴人卫律恨之入骨,我有办法用冷箭把他射杀。我的母亲和兄弟都在汉朝,事成之后,希望能得到犒赏。”张胜就答应了。

  不久,单于出外打猎,虞常等70多人准备乘机发动叛乱,杀死卫律。不料其中一人反悔,连夜逃出,告发了他们。单于立即发兵攻击,活捉了虞常。

  虞常供出了张胜后,单于大怒,命卫律召苏武前来受审。苏武说:“受匈奴侮辱,败坏了国家的尊严,即使不遭杀害,有何面目回汉复命?”说罢就拔出佩刀要自杀。卫律大惊,急忙抱住苏武,但苏武已经受了重伤,血流如注。单于听说了这种情形,倒十分敬佩,每天早晚派人问候,只把张胜抓了起来。

  苏武的刀伤好了后,单于又派人劝降,都被苏武正义凛然地挡了回去。于是,卫律下令斩了虞常,接着厉声喝道:“汉使张胜参与谋杀单于的近臣,依法当斩,单于有命,如愿投降可以赦罪。”张胜十分害怕,立即表示愿意投降。

  卫律又把剑对准苏武,进行恐吓,但苏武巍然不动,毫无惧色。卫律又换上一副面目,劝道:“苏君,我从前背了汉朝,归降匈奴,蒙单于大恩,封为丁灵王,拥有数万之众,马匹牲口,满山遍野,富贵无比。苏君今天如果归降,明天就会和我一样啊!”

  苏武听了,根本不理睬。

  卫律又说:“苏君听了我的话投降,我就与君结为兄弟,如果今天不听我劝,将来即使想要见我,也见不到了。”

  苏武越听越怒,开口骂道:“你做了汉朝臣子,不顾恩义,背叛君王,抛弃亲人,投降蛮夷,我为什么要来见你?你明知我是大汉使者,不会投降,却苦苦相逼,无非是想引起两国的战争!匈奴亡国之祸,必将由你而起!”

  卫律知道无法使苏武屈服,只得回去禀报单于。单于听了更加钦佩,也更加想使苏武屈服,于是把他关在原来做仓库的地窖里,不给他东西吃。当时天正下着雪,苏武从地上抓点雪,再从穿的皮袍上拔点毛,胡乱吞咽下去,一连几天,竟没有饿死。

  匈奴人以为是神灵保佑,于是改变办法,把苏武放逐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上无人的荒野里,命他放牧公羊,并且对他说:“如果公羊产了羊羔,就释放你。”

  苏武到了北海,没有粮食吃,只得挖野鼠洞里藏的草籽来吃。他牧羊的时候,手执当初出使来到匈奴时汉朝交给他的“节”(使者职权的标志),睡眠时也不放下,日子长了,节上的毛都落光了。

  过了许多年后,单于派李陵到北海劝苏武投降。李陵和苏武早年曾同时做过官,彼此比较熟悉,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兵败降了匈奴。他觉得很惭愧,一直不敢去见苏武。

  李陵来到北海后,设下宴席,劝苏武说:“单于听说我与足下素有交情,因而叫我来劝足下,他对足下确实很重视。既然现在已经不可能再回汉朝了,在这没有人烟的地方自找苦吃,即使很有信义,天下人又怎么能知道?我听说你的哥哥、弟弟都因为得罪了皇上而自杀了。人生短促,何必如此长久的和自己过不去呢?”

  尽管老朋友的话十分恳切,但苏武表示自己除了尽忠外,别无他念。

  李陵和苏武饮酒交谈了几天,最后,李陵又说:“请你再考虑一下吧!”

  苏武说:“我想我早该死了!大王如果一定要令苏武投降,就让我死在大王面前!”

  李陵见他心如铁石,长叹道:“苏君真是义士啊!”于是痛哭一番,与苏武诀别而去。

  公元前81年,单于终于打消了劝降的念头,放苏武回国。苏武当初出行时共有一百余人,被扣19年,跟苏武一起生还的只有9人。苏武出使时正在壮年,回汉时须发全白。

  从此,苏武以尽忠守节而闻名于世,苏武牧羊的故事也千古流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2-13
重温爱国故事,励志报效祖国
爱国、报国,多么光辉的字眼!自古以来,有多少英雄豪杰,有多少仁人志士,有多少科学伟人,有多少文学巨匠,又有多少平凡岗位上的建设者,为它而拼搏,为它而奋斗不息!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精忠报国,驰骋疆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词人文天祥,奋起卫国,誓死不屈;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无数的革命先烈,为建立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英勇捐躯;周恩来、焦裕禄、孔繁森……,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抗洪抢险、抗震救灾的人民子弟兵,抗击非典的白衣天使,北京奥运的志愿者,经济建设大潮中的尽心尽力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的平凡工作者……中华大地上,无时无处不在谱写一曲曲动人的爱国、报国之歌。
今天,让我们重温“导弹之父”钱学森爱国、报国的真实故事。
1947年,刚刚36岁的中国科学家钱学森,已是美国最早研究火箭组织——加州理工学院火箭研究小组的五个成员之一。在研究工作中,他显露出卓越的才能,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为终身教授。如此高的职位,预示着钱学森的优厚待遇和远大前程。
然而,当钱学森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顿时沉浸在极大的喜悦之中。钱学森在美国已经生活了10多年,又被誉为是“在美国处于领导地位的第一位火箭专家”,金钱、地位、声誉都有了。可他想:我是中国人,我的根在中国。我可以放弃在美国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我应该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他还对中国留学生说:“祖国已经解放了,国家急需建设人才,我们要赶快把学到的知识用到祖国的建设中去。”
钱学森准备返回中国的决定,引起美国有关方面的恐慌。钱学森的回国计划先后受到百般阻挠。甚至于被关押在一个海岛的拘留所,受到无休止的折磨。但钱学森没有屈服。他不断地提出严正要求:坚决离开美国,回中国去!
在争取回国的日子里,钱学森更加关心祖国的建设事业,经常从《华侨日报》等报刊上了解新中国的情况,和中国科学家、留学生讨论建设祖国的有关问题。为了能够迅速地回国,他租房子只签订短时间的合同。家里准备了3只轻便的小箱子,天天准备随时可以搭飞机回中国。
5年过去了。钱学森争取回国的斗争得到世界各国主持正义的人们的支持,更得到了中国政府的极大关怀。周恩来总理曾亲自了解他的情况,并指示参加中美两国大使级会谈的中国代表,在会谈中提出钱学森博士归国问题。
1955年8月,这场外交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美国政府被迫同意钱学森返回中国。
到达北京的第二天清晨,钱学森就和妻子带着两个孩子来到天安门广场。他激动地说:“我相信我一定能回到祖国。现在,我终于回来了!”
冲破重重阻拦而回国的钱学森,一头扎在了科学的研究中。他倾其所学,又紧密关注国外的科学动态,不断推出科研新成果,为祖国的国防事业竭思尽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导弹之父”。
在发达的美国定居,且能被聘为终身教授,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可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钱学森放弃了这一切。在经济大潮如洪水猛兽般地冲击社会的今天,钱学森的强烈爱国之心和实际行动以及对祖国的巨大贡献,无疑是凝聚中华民族之魂,激发中华儿女爱国热情的最好的复苏剂和催化剂。
同学们,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是祖国的未来,热爱祖国是我们的责任,励志报国是我们的义务。尚处在发展中的祖国要求我们努力学习,掌握过硬的本领,只有这样,将来才能报效祖国,为祖国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帮助到你,若有疑问,可以追问~~~
第2个回答  2012-12-13
楼下回答得好清楚
第3个回答  2012-12-13
钱学森1911年出生在上海市,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他为了更好地报效祖国,于1935年考取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行深造学习,并于1936年转入加州理工学院继续学习,并拜著名的航空科学家冯·卡门为师,学习航空工程理论。钱学森学习十分努力,三年后便获得了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在冯·卡门的指导下,钱学森对火箭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高速空气动力学和喷气推进研究领域中突飞猛进。不久,经冯·卡门的推荐,钱学森成了加州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改革开放之初,霍英东便率先投资祖国内地,从广州白天鹅宾馆到中国温泉宾馆,从公路到桥梁,从体育基金到残疾人福利基金,从暨南大学到英东游泳馆……迄今为止,霍英东投资捐赠内地已超过50亿元。而在众多内地投资中,以南沙的投入资金最为庞大,十年总计26亿元人民币,霍氏的不计回报的执着投入使南沙由一个不毛之地变成了珠三角最具活力的区域。

陆游从小受到父亲强烈爱国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养成了忧国忧民、渴望国家重建的品格。为了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理想,他特别注意学习兵书。20岁时,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然而直到四十多岁时,他才有机会在军中做一名军官,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董存瑞
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毫不犹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19岁。

佟麟阁
1937年7月28日,北平大战开始。北京城外的南苑,佟麟阁所在的第二十九军司令部遭受40余架敌机的轮番轰炸,并有3000人的机械化部队从地面发动猛烈攻击。佟麟阁与132师师长赵登禹誓死坚守阵地,指挥二十九军拼死抗击。战斗进行得十分激烈。后奉命向大红门转移,途中再遭致日军包围,在组织部队突击时,被机枪射中腿部,头部再受重伤,流血过多,壮烈殉国。毛泽东同志曾高度评价佟麟阁等国民党抗日将领,称赞他们“给了全中国人民以崇高伟大的模范”。1937年7月31日南京国民政府发布命令,追授佟麟阁为陆军上将
人民的好总理
1910年春天,12岁的周恩来进银冈书院读书,一次,校长在课问大家为什么读书时,周恩来慷慨答道:“为了中华之崛起!”这一誓言,此后贯彻在他的一生中,他为中华民族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华罗庚毅然回国
大数学家华罗庚,在“七?七”事变后,从生活待遇优厚的英国回到抗日烽火到处燃烧的祖国,不为金钱和学位,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50年,他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第一流数学家,并被美国伊里诺大学聘为终身教授,但他毅然带领全家回到刚解放的祖国。

爱国英雄杨靖宇
杨靖宇21岁参加革命,1940初,他被日军围困,身负重伤,啃不动树皮,只能将棉衣里的棉花和着冰雪吞下去充饥。日军劝降不成,便放乱枪,年仅35岁的杨靖宇壮烈牺牲。残忍的日军剖开他的遗体,当看到他的胃里只有野草和棉絮时,这些被杨靖宇带领的抗日联军弄得焦头烂额的侵略者全呆住了。在冰天雪地的长白山密林中,支撑着杨靖宇与敌人战斗的力量是对祖国的一腔热爱之情。

李小龙
李小龙,在60年代时,国人地位不高,很多演员总是淡化自己的中国人身份,李小龙却以身为中国人为荣,堂堂正正地说自己是中国人,最经典的一句话是电影《精武门》中的“中国人,不是病夫”,带动了香港电影的一片爱国热潮,我们熟悉的《霍元甲》就是那个时代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