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莫高窟写一篇关于瘦西湖的作文500字

如题所述

昨天和善良一行几人游玩了我国著名的古典名胜古迹,扬州瘦西湖。到瘦西湖时已是下午三点半了,我们是从南门进湖游玩的,踏进园门,一股浓浓的水乡气韵扑鼻而来。此时正是春分时节,好多的花儿还未来得及开放.湖堤边的迎春花也处在快要败落的时期,而兰花草丛中的郁金香却开得正艳,还有那满树的桃花也不遁色,争相开出红白妖艳的花朵儿来.正对着瘦西湖南门的是一条灰白色的石板路,路沿湖边蜿蜒升展,两旁烟柳如织,桃花泛泛,正所谓,三步一桃,五步一柳,桃柳争春,莺歌燕舞,一派江南水乡之美色.这次游玩,虽然没有看到百花齐放的灿烂和绚丽多彩,然而却使我看到了柳丝初碧,夭桃吐花的动人生态.
因为今年的春季气候比较寒冷,纤细妖娆的柳枝还处于嫩黄蒙胧的状态之下,像刚出生新生儿,娇嫩无比。咋看上去叫人有点垂怜!再看烟柳下的湖水,碧波微荡,湖面宽广平静。也许是星期一的缘故,游船大多都停靠在湖边,湖面显得有些冷静萧条。即使在这样的景致下,此时也不失我从脑海里掠过我们扬州古代才子郭士璟的:“皓月登空风景幽,大江千里一扬州。遥分数色三山起,四光清水万倾流。画舫不迷随代路,高楼应照美人愁。来去清影随心赏,短笛横萧夜未休。”和诗云: “西湖弯弯水迢迢,两岸绿柳夹红桃,画舫轻移拔绿水,湖中西子更妖娆。”的诗句。可惜我们来的时候不是十二分明月夜,要不然此时此刻我们身如入其境,景、意、诗都相集合了。
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我们来到了钓鱼台。钓鱼台矗立在湖中央,据说还流传着一段民间佳话呢。相传当年的乾隆皇帝逛到这儿,不知怎么的就来了钓鱼的兴趣。于是立即有人送上了鱼杆。可是瘦西湖里的鱼却偏偏不听话,平日里一呼百应的乾隆皇帝钓了半天,就是没有一条鱼上钩。这下陪同的扬州盐商着急了,当即悄悄选了几个水性好的水手带着活鱼潜到水下。举着荷叶,靠荷茎来换气。上面的乾隆鱼杆一落,下面的活龙鱼就被挂上了钩。这下乾隆爷自然是龙心大悦了。站在钓鱼台中,我们可以看到坐落于湖面上的五亭桥,五亭桥如五朵莲花冉冉地开放在湖面上。亭上有宝顶,亭内绘有天花,亭外挂着风铃。五亭桥的桥墩由12大块青石砌成,形成厚重有力的“工”字型桥基。清秀的桥身和沉雄的桥基,两者为什么能配置得如此和谐呢?答案就在桥洞。五亭桥的桥身由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卷洞组成。空灵的拱顶卷洞配上敦实的桥基,桥基在直线配上桥洞的曲线,加上自然流畅的比例,就取得了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难怪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评价:中国最古老的桥是赵州桥,最壮美的桥是芦沟桥,最具艺术美的桥就是扬州的五亭桥。而钓鱼台南边的椭圆形洞中则正好可以看到巍巍白塔。白塔高27.5米,下面是束腰须弥塔座,八面四角,每面三龛,龛内雕刻着十二生肖像。远远看去白塔亭亭玉立,如妩媚动人的少女站里在那里。魏魏的白塔也正好和身边的五亭桥相映成趣。左看右看都似一幅精美的画卷,展现在那里。相传在1784年,乾隆皇帝第六次坐船游览扬州瘦西湖。从水上看到五亭桥一带的景色,不由遗憾的说:“只可惜少了一座白塔,不然这儿看起来和北海的琼岛春阴就像极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财大气粗的扬州盐商当即花了十万两银子跟太监买来了北海白塔的图样,当晚连夜用白色的盐包堆成了一座白塔。这就是在扬州流传至今的“一夜造塔”的故事呢。
由五亭桥至白塔转至湖沿,湖水悠悠缓流。湖岸琼树连枝,来得较早,琼花未开,但满树都打着琼花的蕾儿,正欲含苞待放。此刻我可以想像得出:满树琼花争相开放,那时那刻定是天下无比了。隐隐记得有位诗人说过:“维扬一枝花,四海无同类。”的豪语。相传隋炀帝为了来一睹扬州琼花的风采还特地蒙着面纱来的呢。
赏过琼花地,我们不知不觉来到了最富有水乡特色的二十四桥处,刚跨上桥头,我的脑海里就飘出了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经典诗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末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并且联想起古代美女身着素衫裙衣站在皓月下,在桥头边手抚笛萧轻歌曼舞的景象。一连串的想像不由让我万分感叹起旧景何在?为何去而不复返了?
默默徘徊在二十四桥的中央,心儿有些零落。不知是感叹时心中陡升起的惆怅扰乱了我?还是见景思物睹物思人的意识侵袭了我?不管何事,此时心也蒙胧,意也蒙胧,神也蒙胧。一切景象把我带回了唐朝,带回到乾隆皇帝下扬州那段时光里。此时,我的心境无法言说,有一种茫茫无羁的怀旧依恋, 一种在烟柳下,桃树旁,湖水边那种依依不舍的依恋.这是一种委婉而又入骨三分的依恋.我被眼前的景物深深感触着,也不知道善良他们何时已经走远了。
走过二十四桥,眼睛被一条幽深的长廊而吸引。长廊的东边依旧是柳树、桃花相对应,和碧波微荡的悠悠湖水。而西边却是名人诗词大汇展。每一首诗与词都容略了扬州优美的风光,写尽了扬州人文历史。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没能一一细读长廊上的各代名人诗词,只是苍足而过,不免有点遗憾了。
天色渐晚,我们不得不打道回转了。因为开车到家还需要几个钟头,此次,没有尽兴玩遍瘦西湖的每一个角落,心中实在是有点遗憾!回望瘦西湖,伸出自己的手,挥挥衣袖,默默地说上一句:“瘦西湖,下次来定走遍你的每一个角落!”
【丹青难描瘦西湖】
去扬州瘦西湖,最好是在深秋,那时湖水更瘦,就连园中的山色也仿佛瘦了一圈。惟其瘦,才显得格外精神,格外潇洒,似画家笔下一幅清淡素雅的画图。
那艘早在二百年前就徐徐驶入的石舫,至今还停泊在淡蓝的湖面上。舫上贮立的可是正在远眺的乾隆?这位清帝中少见的明君,热情而乐观,爱写诗爱题字,爱游山玩水。扬州异于京城的风貌,早让他坐卧不安。那条曲径通幽的石子路,就从他登岸的御码头开始,湖畔的西园,立有他的御碑亭。我看那碑文很一般,倒是书法却透露出这位踌躇满志的王者无比愉悦的心情。可以想像,当年他微笑地拈起笔管,双眼凝望满园青翠与澄绿,用其饱蘸热情与灵性的侧锋,使碑上每个字都闪出湿润而奇异的光辉。
在我的记忆中,有位与清廷势不两立的石涛和尚,当他走到这风光绮丽的湖边,久久不愿离去。但他又是画家,懂得审美需要一定的距离,因此,他买下东关街的寿芝园,每日直线往返,从寿芝园到瘦西湖,他边走边构思,意欲将明亡后的哀伤心情与美好山河联系起来,于是在他的《山水册》中出现这样一幅小品:残垣断壁中夹杂一片翠竹,一只小船面对浩淼的湖水,孤零零地飘着,不知去向何方。当然,湖水没有画出,但从那洇润的空白处,已能感受到流动的水声,甚至能嗅出芳草的香气……就这幅画牵动了千万观众的心,先是震惊,接着惶惑,仔细思考后又不得不佩服这位深明大义的画家热爱故国的悲壮情怀。
随着石涛的脚步,又一位画家登上小金山,他来的较迟,好像是黄昏时分,但湖水却是最亮的时候,看这跳动着亮色的湖,他眼内也充满鲜亮的色彩。他站在风亭中俯瞰全景,腰背挺得笔直。这次,他因擅自开仓赈济百姓而获罪罢官,移居扬州后想靠卖画为生。他一生经历无数灾难与艰辛,总想一醉方休,但他太理智太清醒,实在难得糊涂!小金山桂花厅内,悬挂他一付对联:“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有人说这是他乘醉酒后两眼朦胧之时,才能体会到的佳境。瞧那一钩一划,犹如乱石铺路、掷地有声,看似随意挥洒,却带有他特殊的体验和悟性,字体劲峭冷峻,不必署名也知道这是郑板桥的手迹
在醉与不醉之间,瘦西湖还迎来一位豪放潇洒的苏东坡。在他贬谪扬州时,为怀念其师欧阳修在此兴建谷林堂,正与当年欧公亲建的平山堂遥遥相对。这两位儒雅绝伦的散文大家,命运也极其相似,官越做越小,离京城越来越远。或许离皇帝远了,离艺术反而近了。他俩失意后纵情山水,与酒为伴,真正活出了人的滋味。苏东坡天纵奇才,诗词歌赋、杂学奇门,无一不能,无一不精,他的书法更独创一体,他平时一挥而就的姿态令人神往,浓重的笔墨不曾染纸,气势已力透纸背,挥洒之间仿佛有种内在的气韵正暗中回荡,那般奇崛,那般园润,他分明是将凝重与抒情水乳|交融般结合起来。至今谷林堂中还悬挂着他的《前赤壁赋》,是那般风清月白、飘逸灵动。
由于这些艺术大师光临瘦西湖,才使得她名噪中华、气吞山河。然而,我再一次来到这浸润在古色古香的艺术氛围中的名园,她的面容更显得青春年少,简直让我不敢相信这是我心中的瘦西湖吗?她出落得如此美丽,即使让最有才气的画家来描绘,也难描画出一日三变的瘦西湖。
【扬州·瘦西湖】
扬州古称广陵,又叫维扬。清代之前,扬州因靠着大运河,一直被誉为南北交通枢纽。扬州地处苏北,本不属江南,但自唐历宋,及至明清,北方人一入扬州便有到了江南的感觉。据说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第一站就是选定扬州。况且扬州的山水风光,人文风气与江南无异,别说古人,就是今天,人们也早已把扬州视作江南了。
扬州的名字我最初应该是在唐代诗人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里认识的,那句“烟花三月下扬州”不知背了多少遍。后来又读了“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春风十里扬州路”等名句,对扬州不单认识,更有了向往之心。
一直都想到扬州,是因为扬州有太多太多的名胜古迹和历代文人骚客留下的诗词歌赋,那竹西歌吹、萤苑迷楼,那锦帆十里、殿脚三千是不可能不让人迷醉的。记得郁达夫先生计划到扬州前就写了一首诗:“乱掷黄金买阿娇,穷来吴市再吹箫,箫声远渡江淮去,吹到扬州廿四桥。”可见达夫先生人未到扬州心已飞到扬州去了,大文豪如此,更何况我等小辈。
我们到扬州是从泰州出发的,时值初夏,一路平畴沃野,花木繁盛,去扬州的路上虽不能说“春风十里”,但喜悦之情还是如阳光般灿烂。正午时分我们的大客车进入了扬州城,扬州的古朴沉厚一下子便展现在我们眼前,城里亭台楼阁、雕梁画榭举目皆是。绿杨似锦、游人如织更使我们领略到扬州的温婉繁华。我既惊叹历史的沉淀,又佩服扬州人奋发图强的精神。扬州自隋朝以来一千多年间,屡遭劫难,比起杭州、苏州,它受到的蹂躏最多,一句“断肠春色似扬州”足已见证那份饱受摧残的伤感。也许时间是治疗历史创伤的良药,按照扬州人的说法,经过近三十年的扬州之治,昔日的锦绣****、繁华绮丽将再现扬州。盛世扬州,指日可待。
扬州最令人神往的地方,应数瘦西湖。其艳丽、其风韵不知倾倒多少文人墨客。西湖之名借自杭州,但前面加了一个“瘦”字,便有了扬州的韵味。我并不知道李清照和扬州瘦西湖有什么关联,但她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和瘦西湖的“瘦”有异曲同工之妙是不容置疑的。
吃完正宗地道的扬州炒饭我们便来到了瘦西湖。迂回曲折的碧水,迎风摇曳的杨柳,巧夺天工的二十四桥,还有撑着画船的姑娘都是瘦西湖千年不变的画卷。瘦西湖景色秀美早已闻名天下,所以我并不惊奇,而真正让我感到兴奋的,却是邂逅那一群一群栖息在大槐树上的白鹭,它们在树顶停留时,远远望去就好像覆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今年的三四月,我在故乡的湖心岛也见过成群成群的白鹭,它们喜欢靠水而居,喜欢结队而行,喜欢在水面上飞翔。我想,如果眼前的白鹭是我在故乡的所见,那我和它们与扬州与瘦西湖就真的有缘了。瘦西湖的美在于它的尺水玲珑,也在于它的桥堤烟柳,也在于它的画舫船娘,而这些与大自然相处和谐的白鹭,在五月的瘦西湖,也应是一帧独特的风景吧!
离开瘦西湖时我总觉得有点不舍,这也许是所有游人共有的心病。达夫先生不舍的是那位替他撑船容颜姣好的姑娘,而我不舍的除了瘦西湖的纯美外,还有那一群瑞雪般轻盈的白鹭。我似乎感应到,今年的秋天,我和它们将相约在故乡的湖心岛,且不见不散。
也许美的东西总会给人更多的遐想。此刻,我的心海再次流淌着“烟花三月下扬州”,“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等美妙的诗行。我暗自思量,烟雨迷离的三月扬州应该是另一番景致,那时的扬州,那时的瘦西湖才是真正的诗意江南吧。于是,我突发奇想:明年三月,邀三五知己,雇一叶轻舟,从武汉黄鹤楼出发,顺流而下,再访扬州。
本篇文章来源于 www.sbkk8.cn[随便看看吧--散文、诗歌、日志、影评、名著阅读综合性文学网站].源网址是:http://www.sbkk8.cn/zhuanti/fengjingmingsheng/78610.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