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用什么比喻知音难觅或者乐曲高妙

如题所述

我们常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者乐曲高妙。

高山流水(拼音gāoshānliúshuǐ)是一则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列子·汤问》“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在句中一般充当宾语。

成语出处:

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锺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cù)逢暴雨,正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

锺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列子·汤问》后人根据这个故事提炼出“高山流水”这个成语。

成语寓意:

琴音好弹,知音难觅,这就是为什么在锺子期死后,俞伯牙摔琴不弹的缘故。人的行为在社会上是需要回应的。一个人弹琴弹得好,还得有人能够欣赏,如果没有人能够欣赏,则无异于对牛弹琴。人有时候确实是为别人而活着的,是为知己而活。

知己,能互相读懂对方的每一个眼神,能明白对方每句话的含义;他们有共同的爱好、共同的语言;他们无须花言巧语,也无须朝夕相处;他们不在乎对方的相貌,也不在乎对方的贫陋他们从来都不刻意隐瞒自己因为在知己面前自己无所遁形在生活中需要结交和珍惜这样理解真诚懂得欣赏敢于担当的朋友。

成语用法:

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在句中一般充当宾语。运用示例宋·王安石《次韵和张仲通见寄三绝句》之一“高山流水意无穷,三尺空弦膝上桐。”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四“不是秦筝合众听,高山流水少知音。”元·金仁杰《追韩信》第一摺“叹良金美玉何人晓,恨高山流水知音少。”

清·袁于令《西楼记‧病晤》“清商绕画梁,一声一字,万种悠扬,高山流水相倾赏。”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六回“孔圣人尚学琴于师襄,一操便知其为文王。高山流水,得遇知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