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之琳的《断章》的全文及解析

如题所述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作家作品简介
  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笔名季陵、林子、老卞等。
  诗集:《三秋草》、《鱼目集》、《汉园集》、《慰劳信集》、《十年诗草》、《雕虫纪历》等。
  其诗品被评家认为是化古化欧、出“新月”而入“现代”,独成一家、自创风格。
  《断章》选自《鱼目集》,它写自1935年10月。
  “此四行无意中得之,原拟足成一首完整的诗,接着感到说不完了,也无需多说,可独立成篇,故名《断章》。”
  作品赏析
  1、诗歌结构
  你(主体)→看 →风景(客体)
  看风景的人(主体)→看→你(客体)
  明月(主体)→装饰 →你的窗子(客体)
  你(主体)→装饰→别人的梦(客体)
  第一节中,诗人利用一个“看”字把本来毫不相关的两个意象结合在了一起。第一句中,“你”是主体,第二句中的“你”则变为客体。
  第二节中则是用的“装饰”一词,同样“你”则是由客体转为主体。
  全诗的两节当中,都是以“你”为中心,围绕“你”的有“风景”、“桥”、“看风景的人”、“明月”、“梦”等等。而使所有意象联系起来的则是“看”和“装饰”两个字。

  闻一多 在《诗的格律》中提出诗歌有“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而这三美在本首诗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1)音乐美:
  诗歌回还往复的效果
  (2)绘画美:
  《断章》的4行诗,是4个形象的画面。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表面似乎互不相关,“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在看风景时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耐人寻味
  诗歌创建了两个意境,宛如一幅水墨丹青的水墨画,具有诗情画意。
  (3)建筑美:
  对仗工整
  2、诗歌主旨的不确定性
  爱情说:
  “这无疑是一首极之卓越的情诗。诗人透过旁观者的冷眼,写出了“人”对“情”的无奈,及“情”对人的捉弄。客观的铺叙中隐隐细味出淡淡清愁,也交代了诗中你、我、他三者之间的关系。
  秀实《也来演绎卞之琳的<断章>》
  根据: 1933年,和苏州的张充和彼此爱恋,但是两人未走到一起。而这首诗写于1935年
  他在《雕虫纪历》中写到:“但是后来,在1933年初秋,例外也来了,在一般的儿女交往中有一个异乎寻常的初次结识,显然彼此有想通的一点。由于我的矜持,由于对方的洒脱,看来一纵即逝这一点,我以为值得珍惜而只能任其消失的一颗朝露罢了。不聊事隔3年多,我们彼此有缘重逢,就发现这竟是彼此无心或者有意共同栽培的一颗种子,突然萌发,甚至含苞了。我开始做起了好梦,开始私下深切感受这方面的悲欢。隐隐中我又在中预感到无望,预感到这还是不会开花结果。”
  装饰悲哀说:
  学者、翻译家李健吾认为,这首诗是在“装饰”两个字上做文章,认为“诗里呈现的是不在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的悲伤”。此诗主要是在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蕴含着无奈的悲哀。
  哲理说:
  卞之琳自己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之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点缀了风景;人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的成为别人梦境的装饰。”
  同样,余光中《诗与哲学》它阐明了世间的关系有主有客,但主客关系变易不居,是相对而非绝对。“你站在桥上看风景”,“你”是主,“风景”是客。但别人在楼上看风景,连你也一并视为风景,于是轮到别人是“主”,你是“客”了。“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明月是主,你是客,“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于是,主客易位。所以,一个人,可以为主,也可以为客。
  前面我们分析到,全诗的两节当中,都是以“你”为中心,围绕“你”的有“风景”、“桥”、“看风景的人”、“明月”、“梦”等等。而通过“看”和“装饰”两个字却把诗中的所有意象联系起来了。马克思说,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也就得以体现了。

  当然,对于这首诗的主旨,还有多种说法,比如“装饰悲哀说”、“瞬间感悟说”,那么具体的也就要见仁见智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