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如其人有什么依据

如题所述

展一页宣纸,提一管羊毫,本欲酣畅淋漓,一挥满纸风云,不料,一团乌墨滴下,污了我的纸,也乱了我心。点点斑痕,仿佛一具具屈死的冤鬼,撕心裂肺一般抓挠着我的灵魂,他们便是我笔下的"奸臣"和"贰臣"们。

何谓"奸臣"?何谓"贰臣"?

中国的史学家和书论家们,深受着儒家思想的熏陶,定要把前朝的臣子分出好坏,非忠君或异己之臣谓之"奸臣",背主或易主之臣谓之"贰臣"。比如岳飞和秦桧,岳飞是忠臣,秦桧自然变成奸臣,岳飞被奉上了神坛,秦桧自然被打下地狱,并要世世代代跪在岳飞的坟前。国人们都必须要吐上几口痰,方才解恨。真可谓:"人自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亏姓秦"。赵孟頫和王铎是亡国之臣,理应"忠臣不事二主",他们就不应该归顺新政,要么去死,要么归隐山林,因为你归顺了新主,史学家们便称之为"贰臣"。"贰"在这里是贬义的,相当于奴颜媚骨。

因为是"奸臣",是"贰臣",是必就没有人品了,其书法艺术价值,也就一文不值了。为什么大多数"奸臣"、"贰臣"的书法作品流传甚少,且多为后学之人和藏家所不齿,或许是他们名声太臭而因人废字的缘故吧?!人们总是觉得,把"奸臣"的字挂在家中,等于玷污了家风,学习临摹,等于学习了邪恶之气,也有损于自己之光辉形象,这大概就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想法吧?可我的观点似乎有点相左,我觉得政治归政治,写字归写字,何必非要把政治和书法联系在一起。所谓"奸臣"、"贰臣",无非是政见不同,无非是主子不同,跟人品关联不大,跟书法艺术更是毫不相干。

北宋蔡京,声名狼籍。若论其书法,必须啧啧称赞,蔡京之书法,用笔率意自然,不滞不板,洒脱而舒畅,体形豪健,顺势而就,痛快而沉着,连羁傲不驯的米芾都大加佩服。米芾曾说,自晚唐柳公权之后,就得算蔡京与其弟蔡卞了。所谓宋四家,"苏、黄、米、蔡"的"蔡",想必大家都知道指谁了。如果蔡京不是奸臣,哪有蔡襄名列四大家之份!然而,中国人总是把人品和政治联系在一起,是必,"奸臣"就一定没有了人品,连其书法也一并打入冷宫。

再说臭名昭著的秦桧,臭是有点臭,倒也未必臭到极处。我一直以为,他只不过是政治的替罪羊,也许你有你自己的观点,我不想与你抬扛,如果当时在宋金和约上签字的是你,你也未必比他高尚。秦桧是状元出身,博学多才,书法造诣颇深,不必多说。

单就说说,现在印刷用的宋体字,其实应该叫"秦体",秦桧在赵佶“瘦金体”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一种工整而简便易学的独立字体,被徽宗推广全国,成为公文专用书体。这就是书法艺术的现实意义之所在,但老百姓在使用的时候,似乎已经忘了这些字的奸相。不管秦桧是否有错,不管他是否应该听从宋高宗的旨意而谋杀岳飞,不管他是不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因为岳飞的死,秦桧就注定会被写入“奸臣传”。然而,这些都跟书法又扯上什么关系呢?中国人不敢指责主子,只好把板子打在了奴才的身上。

无独有偶,历史是相似的,李鸿章是近现代史出了名的大汉汗、卖国贼。李鸿章,中国海军创始人,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也因签订和约而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千古遗恨李鸿章》,有个叫"亮剑"的朋友在留言中说,李鸿章是汉奸、卖国贼,历史已盖棺定论,说我怎么能给他平反,说李鸿章当时就可以不在和约上签字。是的,他可以不在和约上签字,然后高傲地扔下笔,拍拍屁股走人,可您知道不签字的后果吗?仍然免不了继续山水破碎,生灵涂炭。弱国无外交,谁去议和谁就成王八蛋,你签字,我签字,你我都是卖国贼。

虽然人们对李鸿章的功过是非争议颇多,不过,他的书法成就,还是可圈可点的,功底之非凡,令人折服,至少,我是举指称赞。比如李鸿章的对联和扇面书法作品,布局有序,字字珠玑,行行有度,谐于一体。

古往今来,"奸臣"、"贰臣",言之不尽,是否功过,罄竹难书。书法笔祖李斯,泰山刻石,留名千古,因为与赵高合谋,令扶苏自杀,自己也未能善终,更为后人唾骂;文姬之父蔡邕,著有《九势八诀》,学书之人捧为经典,因为董卓视蔡邕为知已,蔡邕自然变为逆臣;"楷书鼻祖"钟繇,因从政曹魏而身价倍减;明四家“邢张米董”之"张瑞图",因为依附魏忠贤,加入“阉党”,为士林所不齿;北京顺天府,"至公堂"的匾额,为严嵩所书,至今无人敢替代,因为屈服于朱厚熜的皇权淫威,奸臣形象,深入民间;魏碑大家郑孝胥,题写的"交通银行"行名沿用至今,因为参与建立满洲国,"汉奸"之名,无法洗脱……。

论起"奸臣"书法,不得不说下当代。康生,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主犯,曾为中央政府核心人物,随着两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而名声扫地。可在书法领域,我认为康生是当代书法之大家。他曾自负地说:“若论书法,我用脚趾夹根木棍都比郭沬若写得强。”虽是狂语,但平心而论,郭沬若的书法,确实略显得有些媚俗了。至于郭沫若的人品如何?不好妄加评论。因为政治,康生理应被列入"奸臣",其字,其画也就无人问津了。

历代书法评论中,书品即人品是主流观点。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写字者,写志也。”;张旭说:“非志士高人,讵可与言要妙?”;司马光说:才胜德者,小人也。这些观点我皆能接受,比如颜真卿,比如苏轼,我在我的文章《书由心画》中已有摄猎,恕不累述。但也不得不承认,历史上的奸臣、贰臣亦不乏书法之大家,比如赵孟頫、王铎和张瑞图,其书法艺术对今天依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今学书之人,赵孟頫是一座绕不过的山峰,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流动带行,外貌圆润而筋骨内含,似接右军正脉之传,仍存大节不夺之气,与颜、柳、欧并称为中国楷书“四大家”。而明末以来,人们对赵孟頫的书法,褒贬不一,有人就说赵字妩媚多俗,缺乏力道。傅山、董其昌、康有为就对赵字嗤之以鼻,讥之为甜、媚、俗,是"奴书",傅山说:“予极不喜赵子昂,薄其人遂恶其书”,“痛恶其书浅俗如无骨”。可到了晚年,又怀念起赵孟頫,并对赵之书法倍加赞许。他在《秉烛》一诗中写道:“秉烛起长叹,其人想断肠。赵厮真足奇,管婢亦非常。……”悲莫悲兮!傅山。

晚年的董其昌也幡然醒悟,也极力推崇赵字:"余年十八学晋人书,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已目无赵吴兴,今老矣,始知吴兴不可及也"。为什么他们都要如此贬低赵体书法?直到晚年才良心发现?究其原由,无非赵孟頫是个"贰臣",身为帝胄而入元为官,有失士大夫之铮铮铁骨。大宋是你赵家的江山,江山既破,理应以身殉国。

赵孟頫,旷世奇才,当年忽必烈命程钜夫招募江南才士,赵孟頫必是其中翘楚,自然难逃厄运。赵孟頫对自己出山为仕的选择,一辈子都耿耿于怀,他在《罪出》中,道出了心中之感慨和屈辱:
在山为远志,出山为小草
古语已云然,见事苦不早
平生独往愿,丘壑寄怀抱
图书时自娱,野性期自保
谁令坠尘网,宛转受缠绕
昔为水上鸥,今如笼中鸟

身为"贰臣",对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无非是莫大的耻辱,于是,书法就成了“贰臣”心理矛盾的化解和落寞情怀的排遣,这样,似乎更成就了他们能走上书法艺术的巅峰。"神笔王铎",在晚明书坛上,鼎鼎大名。王铎降清后八、九年时间,书风更趋成熟老辣,其狂草技法已臻化境。但作品已失去崇祯朝的扛鼎之力和奋发之气,而转为理性和孤冷,字里行间充满着纠结和矛盾,忽正忽斜、忽雅忽野、狰狞怪诞、乱象丛生,象当哭者的长歌,是绝哀者的吼声。

王铎一生,本意精忠报国,然生不逢时,朱家王朝已临末日。可哀国破家亡,王铎是几经被殴死才入清廷为仕,虽未出力,但“贰臣”二字已成铁打铜铸的长枷,牢牢锁定了他。他身为明朝官员,却并未以身殉国或反清复明,岂能不叫"贰臣"。可悲自己未能象当年好友黄道周、倪元璐那样一死成节,倒也干干净净。

在我看来,"奸臣"、"贰臣"并未人品一定恶劣,严嵩私生活很严肃正派,几乎无可挑剔,一生只娶一位大他一岁满脸麻子的欧阳氏为妻,夫妻感情很好,从一而终。赵孟頫一生忠于与管道升的爱情、婚姻,为后人津津乐道。"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而那些骂他们的人,其品行也未必比他们高尚。董其昌,明代书法泰斗,一生官运亨通,然而为官一方,仗势欺人,祸害乡里,结果,官逼民反,"民抄董宦",无恶不作的董其昌,差点被烧在府中。康有为,身边妻妾成群,戊戌维新失败后,“六君子”被屠杀,他并没有像谭嗣同一样“杀身成仁”,而是国外逃生。

“忠臣不事二主”,不管其主子是否圣主、明主?是否昏君、暴君?都必须从一而终,这是儒家道德思想,必须尊守,没有是非,不论真理。统治者的需要,不在真善美,只求你"愚忠"。于是,从古到今,史学家、书论家们由人品到书品对他们一贬再贬,甚至全盘否定。

直至今日,还有些书论家们,酒足饭饱之余,用竹签剔剔牙齿,和着饭沬一起骂着"奸臣"和"贰臣"们。那是他们的思想深处,还认为现今之中国,依然是后封建时代,因为他们还是站在封建统治者的立场上说话,使这种观点为人们普遍接受,这是人性的扭曲,这是民族精神的扭曲。

“字如其人”,只能说书法跟性格有关,通过字可以看出一个人在写字时的性情,或豪放,或严谨,或伤感。至于品行,谁敢说他从一幅字中能看出一个人的为人。难道说,"奸臣"的字一定有一副奸相吗?即便你说他是"奸臣",可他们自己,依然以为胸中有正义,如此,他们的书法作品自然仍表现出精悍之色,松秀之美,比如严嵩,至死,他依然认为自己浩然正气,是忠臣,是君子:"平生报国惟忠赤,身死从人说是非"。请问:这种心态下写出的字,你能看出奸相与邪恶吗?

站在时代和个人的角度下思考这些问题,这些"奸臣"、"贰臣"们,到底是不是有争议?也只能看观者站在什么角度了,尤其是观念方面的东西,似乎难分优劣。光从统治者的角度看,他们是忠臣,或是奸臣,的确有失偏颇。要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历史环境下全方位去解读,于国家,于民族,有正义的要弘扬,要尊重历史真相,辩是非、分善恶,还他们一个公正,既不能因人废字,也不能为他们歌功颂德,吸取其精华,唾弃其糟粕,做个有良知的中国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3-23
不真,字不一定如其人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