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观沧海》这首诗?

如题所述

我来说一说我个人的评价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

赏析

《观沧海》的意境非常深邃,通过描绘大海的景象,展现了人生的意义和宇宙的奥秘。诗中的大海,既有着宏伟壮观的一面,又有着深邃神秘的一面。

诗人站在海边,望着波涛汹涌的大海,心中感慨万千。

大海的广阔无垠,让诗人感到自己的渺小和生命的短暂。而大海的深邃神秘,又让诗人感到宇宙的无穷和奥秘的无尽。


在这种深邃的意境中,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生命和宇宙的探索和追求。

《观沧海》一诗,可以从意境、意象、意义三个方面,感受诗人的视野、气魄和深情。这首诗不仅是一首观海诗,更是一首人生哲理诗,它启发着人们要探索和追求生命的意义,珍惜眼前的欢乐,不要虚度光阴,浪费生命。


出处: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

写作背景

7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主题归纳

《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虽然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1——2句)交代《观沧海》的地点:直陈其事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沧海所见。

第二层(3——8句)描写海水和山岛。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这一层全写实景,是作衬托用。

第三层(9——10句)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及诗人的主观感受。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9-24

《观沧海》从写作上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丰富奇特的想像

《观沧海》这首诗最大的亮点就是诗人在表现沧海之壮观、之雄伟时,他除了直接描写大海本身之外,还从浩瀚壮阔的海景展开想像写出了“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佳句。表现出了沧海吞吐日月蕴含群星的气派。读到这里,我们眼前就会浮现出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无边无际的宏伟景象,这一切都归功于诗人丰富奇特的想像。

2、合情合理的夸张

从表现形式上看“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运行不息的太阳,星光灿烂的银河,竟然蕴含在沧海之中,由于前面在描写沧海本身时,无论
是整体,还是局部都表现了它雄壮的气势。所以这是用夸张的手法进一步来突显它的这一特点,使读者在为沧海的气势所折服的同时,觉得夸张也合情合理了。

3、准确恰当的借景抒情

如果《观沧海》仅仅局限在大海气魄的刻画与表现上,这样的沧海虽雄壮但缺乏灵性。诗人巧妙地赋予大海以人的性格,它的雄浑、它的沉稳、它的动荡不安,这些无不是诗人自身真实的写照,诗文表面句句是在写景,实则时时又在抒情,结尾“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一句,诗人直抒胸臆,把自己的雄心壮志与沧海的雄伟融合在一起,不仅表现了沧海的宏伟,还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

扩展资料:

《观沧海》是东汉末年诗人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这首诗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

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

创作背景

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207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后来在田畴的指引下,小用计策。

大约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奠定了次年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得胜回师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观沧海(曹操所著四言乐府诗)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